音樂節結束第五天的網絡
1、中原迷笛音樂節是什么?
數萬年輕人把這場大型音樂節過成了狂歡節:他們在雨中歡唱、泥中翻滾,有那么一剎那間,讓人想起反傳統的“火人節”:它提倡包容、創造、時尚以及反消費主義。
當然,有些人是看不得年輕人的自由、創意、瘋狂的,音樂節的視頻評論區有很多人諷刺謾罵這些年輕人。
但有段評論說的特別好:
他們叛逆但有秩序、他們張揚但無害。他們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自顧的吶喊、狂歡、釋放。這難道不就是60年代酒醉后挑戰世界、70年代穿尖頭鞋背雙卡機跳霹靂舞、80年代留著中分泡通宵摔鼠標的你嗎?他們只是換了一種更極端的宣泄方式而已。
出了這個大門,明天他們就是努力工作、認真學習的平常人,就又開始了正常的生活。
2、南陽在事后做了什么?
10月3日,有樂迷發布視頻聲討自己的帳篷衣服等物品在音樂節被一些村民盜走,謎底音樂節組委會隨后發布公告,南陽已成立專案組。
10月4日,南陽警方登記丟失物品,抓捕涉案人員
10月5日,南陽公布抓獲的數名涉案人員照片,拘留部分盜竊者,追回部分財物,再次公布聯系方式。
10月5日晚,南陽發布通報表示歉意、感謝批評,并通報案件進度,警官聯系方式,對所有樂迷回饋:一年內持本次音樂節購票信息免費游覽臥龍崗文化園和中國月季園。
10月6日,當地還有志愿者用金屬探測儀現場排查,因連續下雨一周多,音樂節期間一些樂迷的物品在活動過程中不慎掉落在泥水中。
10月7日,據迷笛轉發微博顯示,當地對登記丟失物品的樂迷一一進行聯系歸還,對確實尋找不到物品的以其他方式補償。樂迷自己遺失的,工作人員也在盡量查找和歸還。
10月5日當地發布的通報
當地志愿者與聲稱丟失物品的樂迷一對一溝通
據迷笛微博及當地官方通報,“活動已結束要清理現場...東西沒人要了,大家快去拿”、“電纜被偷”、“20萬元被盜”、“迷笛校長背包被偷”均為謠言。
但媒體和各平臺不關心當地的道歉,不關心當地的處理結果和補償、回饋,從10月3日到8日,在微博、知乎、抖音等平臺上大數據一直不斷推送各種河南的地域黑段子,讓不懷好意的人在評論區帶節奏,完全不在意這是人身攻擊:
“劉備三顧茅廬,都得讓張飛在外面守著馬"
“坐火車如怎么知道自己是否到了河南?把手伸出車窗外,手表沒了,就是到河南了。”
“偷織女衣服的牛郎就是南陽的。”
針對整個河南省的地域黑愈演愈烈,并且不允許河南人澄清事實,“說你們河南人是小偷還有錯了?音樂節那小偷不是你們河南的?”、“偷東西還不許我們說?”
在不少平臺,還有引導性的話題:鼓動各地網友講述自己聽說的、經歷的河南人負面故事,一時間河南全省惡人,強化外地人對河南人的仇恨。
此刻,在外的河南人是沒有安全感的,隔膜已經隱然產生。大多數河南人選擇了隱忍,你駁斥段子,他們說你開不起玩笑,你駁斥地域攻擊,他跟你講案件暗示你:“有河南人偷東西就代表河南人是小偷,你是河南人,你就是小偷!你偷東西還不讓別人說?”在別人有立場的時候,講道理是完全沒有用的。
其實全國哪個省市沒發生過類似事件,稍有邏輯的人都知道只是個孤立事件,別說全省人,全市都不能代表,但任何新聞發生在河南,總能被放大一百倍,以偏蓋全成整體河南人。
3、全球關注“音樂節盜竊”
在媒體的引導下,這起案件的影響,已越過中文互聯網,傳至境外,新加坡聯合早報、香港01、臺灣中時新聞近日都連續跟蹤報道。在美國BNN新聞網、what's on Weibo外刊等外媒引起了國外網友關注。這已不是河南人的負面,而是港臺人眼中大陸的負面、國外人眼中中國人的負面了。
這些外媒,起碼他們就事論事,客觀報道了整個過程:事情起因、發展過程、南陽當地前幾天的道歉和積極打擊犯罪、補償樂迷過程、中國網絡地域攻擊現狀。
臺灣中時新聞連發四條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連續發布多條報道,香港01援引報道
BNN新聞網報道:中國當局嚴厲打擊音樂節竊賊
音樂節期間有很多感人的瞬間,讓人們看到了這一代年輕人的精彩和人生觀,有很多值得深挖和思考的點滴,以及南陽這個城市為了這個音樂節的付出。
可有些肉喇叭,從不出去采訪,整天坐辦公室選擇性復制粘貼報道,視頻貼上黃底黑粗字體的條幅、配上急促背景音樂,制造仇恨和焦慮。
“編輯工作太好干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