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干物燥,小心火燭。故人回家,行人避讓」這是我們耳熟能詳的一段湘西趕尸匠們的趕尸口訣。說起湘西趕尸,相信大家都曾有所耳聞。
湘西有三邪:趕尸、蠱毒、落花洞女,其中趕尸排在三邪之首。
1994年,香港一個電影攝制組曾全組來到湘西,準備拍一部民俗電影《湘西趕尸》。
湘西籍著名畫家黃永玉得知后,給電影公司老板寫了一封措辭激烈的信,最終勸退了攝制組拍攝電影的計劃。
黃永玉信中的那一句「請不要讓世人誤解我們這塊正待開發的土地」,讓很多人陷入了思考。湘西趕尸到底是有著神秘色彩的傳統文化,還是以訛傳訛的迷信糟粕呢?
今天我們來聊聊湘西趕尸背后的真相。
起源
趕尸又稱為移靈,顧名思義就是將已故之人的尸體或是靈魂移到別處。雖然聽上去很不可思議,但趕尸也是我國巫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巫是什么?古人說,巫者,醫也,正所謂巫醫不分家。繁體的「毉」字的下半部分就是一個「巫」字。
而「醫」又被認為是古時候一切人類活動的最高境界,《黃帝內經》就是證據。黃帝和能與神溝通的天師岐伯之間的對話,成了最早的一部中醫典籍。
在那個科學不發達的年代,民間普遍認為巫醫能和神靈溝通,不管是「巫」還是「醫」,都是備受尊敬的存在。
「巫」字的上下兩個「橫」分別代表天和地,左右的「人」代表巫師,中間的一豎代表連通天地,意思是巫師是連通人間與神界的橋梁。
而湘西苗族趕尸匠在當地人眼中,就是「半人半巫」的存在。
湘西,位于今天的湖南省西北部,而湖南在戰國時期是楚國的核心區域。根據史料記載,楚人的部落最早聚居在殷商陪都朝歌的南面,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新鄭一帶。
之前的視頻中,我們詳細聊過了巫術、占卜、祭祀文化是如何把控商朝命脈的,商朝的巫術文化對楚人的影響也很大。
后來商朝為了開疆拓土,數次攻打楚人,楚人的首領為了生存,帶著百姓們去了更偏遠的南方,也就是今天的湖南、湖北一地。
巫術文化也被楚人帶到了南方,就這樣楚巫成了荊楚之地特有的文化標志。根據湘西的民間傳說,趕尸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蚩尤時期。
苗族的祖先蚩尤是幾千年前九黎部落的酋長,他率領大軍在黃河流域與黃帝交戰失利,戰場上尸橫遍野、流血漂櫓。
蚩尤看著戰死他鄉的族人心痛不已,懇求軍師想辦法把族人的尸體帶回家鄉。
軍師早有良策,只見他將自己打扮成蚩尤的樣子,站在尸骨中間,念著咒語,不一會,躺在地上的尸骨就站了起來,跟在扛著大旗的軍師后面,踏上了回家的路。
當然了,這屬于上古神話傳說,真實性已無從考證,比較接地氣的另一種說法是:趕尸術起源于清朝。
清朝初期,經過了明末農民軍領袖張獻忠屠蜀和清兵入川等一系列戰亂,川渝地區人口銳減,形成了百里無人煙的慘象。
于是清康熙帝實施了「以湖廣填四川」的政策,也就是鼓勵湖廣地區的居民移民到四川生活。
很多移民直到去世都沒能再回歸故土,而「客死他鄉」在古代又被認為是一件非常凄涼的事,于是便催生了趕尸匠這一特殊行業。
從地理環境上來看,湘西地處云貴高原,崇山峻嶺、地勢崎嶇,車馬難行。想要通過陸路將去世的人運回湘西,是非常困難的,花銷也很大。
而走水路的話,需要經過長江的三峽河段,那里水流湍急、暗礁密布,經常有船只沉沒。古人又迷信地認為讓尸體上船很不吉利的。
相比之下,趕尸是活人趕著尸體走,不需借助車馬船等交通工具,費用也相對低廉,就成為了很多湘西人讓死去的親屬回家的首選方式。
而趕尸匠也不是誰都能做的,想要習得這門絕活,拜師條件十分苛刻。
絕活兒
趕尸這一行,一輩子和亡人打交道,就算是現代也會被認為不吉利,所以從事這一行的多是窮苦家庭出身。
想要成為趕尸匠,至少要滿足三個條件。第一,膽子大。這個好理解,做這行的,膽子小的肯定干不長。
有時候為了考驗拜師人,趕尸匠師父一般會在深山的墳頭上放一片梧桐葉,讓想拜師的人深夜去取,取得回來,才算通過。
第二,方向感要好。師父會讓徒弟望著當空的太陽,然后旋轉,轉到一定程度突然叫停,令其立刻分辨東南西北。
如果認不出來,就說明方向感不行,晚上走夜路容易迷失,所以立馬淘汰。
第三,身體素質要好。畢竟趕尸匠每天要行走幾十里路, 還經常遇到崎嶇不平的山路,體力不過關可不行。
除此之外,還有傳聞說,趕尸匠要長得丑,這樣才能讓路人敬而遠之。好的趕尸匠一輩子都不能娶妻生子,只有這樣才能把路走順,聽起來著實有些邪門。
滿足以上這些條件只是剛夠得上拜師學藝的門檻,想要出師,還要習得「趕尸三十六功」。第一功是「站立功」,就是能讓亡人立起來的本領。
第二功是「行走功」,就是讓亡人走起來的本領。之后的「轉彎功」、「下坡功」、「過橋功」,就是能讓亡人在不同的地形條件下盡量行走自如。
另外還有比較特殊的「啞狗功」。在趕尸途中一旦遇到野狗,趕尸匠需要能立刻讓野狗安靜下來,不驚擾到亡人。
最不可思議的是「還魂功」,用一種湘西特制的草藥噴灑在遺體上,給亡人還魂。人有三魂七魄,還的魂越多,亡人就越輕便靈活。
趕尸匠還有辰州符、辰砂兩大法寶,據說能鎮妖辟邪。
辰州符是古時候辰州地區,也就是今天湖南懷化一帶的巫師所創,又被稱為「靈符」、「神符」、「桃符」,至今仍在一些民俗活動中廣泛使用。
辰州符一般被畫在黃表紙或者朱砂紙上,樣式至少有150多種,多由代表人、人頭、兇禽猛獸的符號和漢字等組成。
相傳,趕尸匠把辰州符貼在亡者的額頭,能夠鎮住亡者的三魂七魄,防止尸變。
辰砂就是朱砂,呈大紅色,是硫化汞在自然界中的礦物形態,富有金屬光澤,也是一種中藥材。
內服可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外用能抑制或殺滅皮膚上的細菌和寄生蟲,從而起到防腐的作用。在中國傳統巫文化中,辰砂也被認為具有避邪性。
在趕尸前的準備工作中,趕尸匠先是施法念咒,然后將朱砂塞進亡者的耳、口、鼻中,也涂抹到腦門心、背膛心、胸膛心窩、左右手掌心、腳掌心等處。
涂完朱砂后,貼上辰州符,這么做是為了防止魂魄離體。
趕尸匠平時在家里,就跟普通農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有接到趕尸任務時,才將自己裝束一番,前去趕尸。
懂行道的人在請趕尸匠幫忙送人的時候,都會客套的說一句「師傅,能走一腳不?」這樣,既表達了尊重,也巧妙地避開了晦氣的詞。
趕尸匠若是答應「走腳」,便會在一張符紙上寫上亡人的名字、出生年月、去世年月、性別等信息,將符紙隨身攜帶。
走腳的時間選擇也頗為講究,一般是晝伏夜行,不會穿村過鎮,而是選擇一些荒山野嶺,或是山間小路徐徐而行。
這也很好理解,要是大白天的帶著一隊遺體大搖大擺地在鬧事街區走來走去,還不把活人也給嚇沒了?
其次,趕尸匠是很忌諱貓狗等牲畜沖撞亡人的,要是遺體殘缺不全,也沒法向雇主交代。趕尸匠通常不打燈籠,手中拿著一個被稱為攝魂鈴的銅鈴。
山間小路上,但凡能夠聽到那銅鈴響聲的地方,雞不鳴狗不叫,鳥獸回避,仿佛連游魚都深深地潛入了水底。
按照湘西當地人的說法,銅鈴聲能指引亡魂回家的方向,不至于魂魄離體,成為孤魂野鬼。
早在趕尸匠抵達目的地前,亡者家屬就已準備好了衣衾棺材。亡者一到,立刻將壽衣壽帽壽鞋給亡者穿戴齊備,請亡者入棺。
整個入殮過程都是由趕尸匠負責的,而且根據行規,絕不允許旁人插手和觀看,說是怕驚擾了亡人,有「驚尸」的危險。
亡者裝殮,一切準備就緒后,喪家才能去認領。棺蓋一揭開,須眉畢現,相貌宛如昨日。此時,喪家親屬往往嚎啕大哭,泣不成聲。
趕尸匠便會安慰他們,不要過于悲傷,致使亡者不安。幸虧亡者生前積有功德,才能平安返回鄉土。
趕尸匠出發之前,雇主一半會事先交上一半的錢,等到了目的地,入殮之后,再把剩余的錢給補上,這一趟「走腳」便算是完成了。
不過,趕尸匠也不是什么活都接的,有「三趕三不趕」守則。被砍頭的、受絞刑的、站籠的可以趕,因為趕尸匠們認為這些人不是自愿離世的。
他們的靈魂還留戀人間、思念家鄉和親人,可以施法將他們的魂魄召回,封印在遺體內,再把他們帶回家鄉。
病死的、投河吊頸自愿而亡的、雷打火燒肢體不全的不趕,因為這些人的魂魄已經到了陰曹地府,強行召回是要遭天譴的。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趕尸的地域范圍其實非常小,往東北只到朗州,也就是今天的常德,不能過洞庭湖。
往西北只到涪州,也就是今天的重慶合川區。往西南只能到貴州,往東南只能到靖州。大致涵蓋了大湘西地區。
傳說中,這些地方是苗族祖先的鬼國轄地,再遠就出了界,辰州符就不起作用了,趕尸匠也趕不動亡人了。
但這背后的真實原因,可能是因為只有大湘西地區才有供趕尸匠歇腳的「亡者客棧」,也只有大湘西地區的居民聽到趕尸匠的小陰鑼,知道回避。
趕尸匠走一趟腳,動輒幾天,甚至半個月,中途休息的地方必不可少。一般清晨天亮之前,趕尸匠就會在不接待活人的「亡者客棧」里住下,睡一個白天,到了夜里再上路。
要是遇到刮風下雨,路不好走,可能會在客棧一連住好幾天。這種「亡者客棧」沒有老板也沒有店小二,大門常年打開,也不用擔心有毛賊,畢竟哪有賊敢偷這種地方的。
每間客房的門板背后是停尸的地方,趕尸匠離店時,會留下房錢。
關于趕尸,苗族作家沈從文曾在早期的一篇文章中寫道: 「經過辰州(今沅陵),那地方出辰砂,且有人會趕尸。
若眼福好,必有機會看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汽車近身時,還知道避讓在路旁,完全同活人一樣。」
早年間,央視曾拍過一部關于「趕尸」的紀錄片。
片中,生活在湘西的苗族老奶奶吳鳳英說,她兒時曾親眼目睹過死人走回來,那人身穿白衣,頭戴斗笠,雙手下垂,到家后趕尸匠取下他的斗笠,他就倒下了。
還有著名現代派作家施蟄存先生曾在《祝由科的巫術》一文中繪聲繪色地寫道:
「湘西這一帶…到處都是高山深谷,叢林密箐,走路都很困難,車馬更不易通過。如果有人死在外鄉,則無法運棺材回家鄉安葬。
因此,唯一的辦法,便是請祝由科帶死人走回家。祝由科畫一道符,貼在死人額上,念了咒,搖著一個攝魂鈴,死人就會跟著他走。
一個祝由科后面跟著一個或幾個死人。走到天色將明,就得投奔當地祝由科的家。死人走進門,就靠在門背后。
不能讓他躺倒,一躺倒就破了法術,第二夜就不能走了。」所謂祝由科,就是古代醫術的一種流派,最初與巫術同源,即不扎針不吃藥,通過祝說病由來醫治病人。
王世禎編著的《中國民情風俗搜奇》一書中也提到了「趕尸」。說是在抗戰時期,重慶的打銅街就有做「趕尸」生意的店鋪。
店鋪的屋檐下掛著一塊木招牌,上面寫著「祝由科專治疑難雜癥,代辦運尸還湘」。
從這些記錄和采訪資料可以看出,趕尸行當并非以訛傳訛的都市怪談,而是真實存在過的民間手藝。
可趕尸究竟是怎么趕的?難道這世界上真的有能讓尸體自己行走的神奇法術嗎?為解開這背后的謎團,有記者根據傳聞輾轉來到了湖南省西部的芷江縣,找到了湘西最后一位趕尸匠。
最后一位趕尸匠
據傳聞,當世僅存的最后一位趕尸匠就住在芷江縣的國際和平村。可是當記者趕到那里后,村民卻表示沒有什么趕尸匠住在這里。
不愿放棄的記者一連問了好多村民,終于找到了一位知情人士。
這位知情村民告訴記者,他聽他爺爺說,趕尸匠一般都是晚上開工,這些都不能告訴別人,所以一般人發現不了。
在知情村民的帶領下,記者終于見到了那位傳說中的趕尸匠——田鐵武。
田鐵武,1974年出生于湖南省沅陵縣,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湘西人,爺爺和大伯都是趕尸匠。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趕尸術如今已經沒有用武之地了.
田鐵武目前是芷江巫儺絕技表演藝術團的團長,記者一見到田鐵武,就直截了當的問他,你會趕尸嗎?田鐵武說,會。
接著,田鐵武向記者講述了一個他爺爺和大伯趕尸的故事。那是在1939年的一個秋天,田鐵武的爺爺田啟璋帶著家鄉上百名士兵趕往湖北抗戰,結果一仗打下來,死了80多名弟兄。
出發前,田啟璋曾向父老鄉親們承諾,戰爭結束后一定把兄弟們整整齊齊地都帶回。
為了兌現這個承諾,田啟樟帶著自己的大兒子,也就是田鐵武的大伯田易臨,和其他幾位趕尸匠一起,將這些陣亡的將士遺體用趕尸術帶回了湘西。
田鐵武說,他大伯田易臨沒有子女,為了不讓趕尸的技術失傳,就把這項技能教給了田鐵武。小時候,學這些湘西絕活的時候,田鐵武只是覺得新奇好玩兒。
長大后,才了解后這背后有著悠久的文化底蘊。
田鐵武的這番話把記者的好奇心完全調動了起來,可是當記者提出,希望田鐵武能展示一下趕尸術時,田鐵武卻想都不想就回絕了。
這不禁讓人懷疑起來,老田到底會不會趕尸呀。畢竟田鐵武生得一副憨厚老實的樣子,怎么都和我們印象中的仙風道骨的趕尸匠半點不搭嘎呀。
但接著,田鐵武進一步解釋道,沒法演示是因為缺少一項重要道具:尸體。當今社會,如果有人客死他鄉,親友一般都會選擇就地火化,然后再把骨灰帶回鄉。
即便是真的要把遺體運回去,在交通發達的今天,也完全不用趕尸。田鐵武說得也是有道理的。
就在記者準備悻悻而歸的時候,田鐵武竟然主動提出,如果記者們實在想看,他可以不使用遺體,就示范性地展示一下趕尸術。
因為他也不想趕尸術在他手上失傳,所以希望借助記者的鏡頭留下一些影像資料。記者們喜出望外。
當天深夜,田鐵武帶上工具,在村后的樹林里,開始了表演。田鐵武穿著道袍,幾個徒弟帶著遮住臉的草帽,額頭上貼著符紙。
據田鐵武介紹,其實這符咒最重要的功效是防止蚊蟲叮咬尸體露出來的地方。
合著所謂的符咒,原來就是驅蚊貼啊。隨后,只見田鐵武的幾個徒弟雙手平舉,兩根黑色的大竹竿從他們腋下穿過。
真正趕尸時,趕尸匠會用繩子把亡人的手臂固定在竹竿上。竹竿一定要涂成黑色的,這是為了避免在深夜中被路人發現,嚇到路人。
也正是因為竹竿被涂成了黑色,才會給人們一種,尸體「自行自走」的錯覺。
因為竹竿有韌性,趕尸匠一前一后抬著竹竿行走,竹竿上的亡人就會上下晃動,遠遠看去就像是香港僵尸片的僵尸一蹦一跳地前進。
田鐵武表示,一個趕尸隊伍一般配備有一個點燈人,一個引尸人,兩個扶尸人,和一個趕尸人。點燈人走在隊伍的最前方,負責探明哪條路最好走,最容易讓尸體通過。
然后每隔一段就點上一盞燈,作為引路信號。引尸人手持搖鈴、紙錢,走在扶尸人前面,為隊伍尋燈指路。扶尸人一前一后挑起竹竿行走。
負責斷后的是趕尸人,手持長鞭,到遇野狗、牲畜時,會揮動長鞭驅散。同時,鞭聲一響,最前面的點燈人也能知道隊伍有沒有跟上來,走到哪里了。
按照這個分工,一個最低配置的趕尸隊伍應該需要5個人,其中扶尸人最為辛苦,所以有些隊伍可能會配備3-4名扶尸匠(插在尸體中間)。
如果一支趕尸隊伍能有6-7個人的配置,那行動速度就非常快了。據田鐵武所說,一般晚上12點出發,一直走到凌晨4點。
一晚上就能走三四十公里的路,前面有人開道,后面有人守護,一趟活幾天就完成了。
聽到這兒,記者心中不禁生出了一個疑問,現在僅剩田鐵武一個趕尸匠了,那是不是趕尸工作就再也無法展開了呢?
田鐵武說,一個趕尸匠也不是不能趕尸,只不過路子比較野。需要將亡人大卸八塊,軀干就用稻草代替,只保留頭和四肢,趕尸匠背著亡人,然后再罩上一個寬大的長袍。
抵達目的地后,由于入殮的過程都是由趕尸匠全權負責的,旁人不得觀看,所以親屬也不會發現,亡人的遺體早已殘缺不全了。
不過,這種方式,不到萬不得已,是不會使用的,對亡人太過不敬。
還有一個疑問是,趕尸匠走一趟腳,至少也要幾天,他們是如何保證尸體不腐的呢?這就要提到苗人善用藥的特長了。
俗話說,千年苗醫萬年苗藥,在苗人眼中,百草皆藥。他們調制出了一種特殊的藥水,把藥水涂在遺體上,加以熏蒸,就可以保護遺體不腐。
湖南吉首大學教授、苗史專家吳曙光猜測,這種特殊藥水中,可能加入了朱砂和水銀。他認為比起趕尸,如何做到尸體不腐才是趕尸匠最大的絕活兒。
田鐵武說,趕尸匠使用的防腐藥水是這個行當最大的秘密,按照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他無法向外人透露配方。
說到這兒,趕尸的謎團似乎是揭開了。可趕尸匠就真的只是力氣比較大的挑夫而已嗎?什么法術、什么三十六功,難道只是謠傳嗎?
前文我們提到的湘西苗族老奶奶吳鳳英,在紀錄片中還講述了她小時候的另一件離奇經歷。說村子里有一戶人家的老人死后,家里人一直找不到老人生前用過的銀飾。
于是便請來了一位趕尸匠,趕尸匠沖老人的遺體噴了一口藥水,遺體就猛地坐了起來,也不說話,只用手指著藏銀飾的位置。
不僅是吳奶奶的離奇經歷,我在收集資料的時候,還發現田鐵武曾在另一檔探秘節目中表演過復活公雞的法術。
公雞一向都被認為有驅邪通天的神性,古人在祭祖拜神時,常常用到公雞。節目拍攝當天,正好是湘西某地鼓樓落成的日子。
按照傳統,村民們會在這天請巫師進行一場隆重的祭祀儀式。而田鐵武正是被請來做法事的巫師。
在燒香、拜天、吹牛角等一系列的儀式后,田鐵武拿出了事先準備好的公雞,舉著雞,朝不同的方向祭拜,口中念念有詞,期間手也不斷在雞的身上指指畫畫。
接著,田鐵武拿出一根長釘,將雞釘在了祭祀木臺上,并在雞頭上貼了一張辰州符,公雞沒有絲毫掙扎。
就在此時,田鐵武隔空對著公雞做了一個手勢,公雞突然撲騰著翅膀,跳了下來。
后來,田鐵武又取出另一只公雞,割頸放血,同樣釘在祭祀木臺上。記者還在公雞旁邊點燃了鞭炮,公雞絲毫沒有反應。
隨后,田鐵武念了幾遍咒語,含了一口水,噴向公雞,并順手將公雞推向半空中,這時公雞竟然扇動翅膀,安然無恙地落在了地上。
記者們不信邪,覺得是田鐵武事先在公雞身上動了什么手腳,于是從菜市場又買了幾只雞回來。可結果都是一樣的,田鐵武復活公雞的法術屢試不爽。
不過田鐵武說,被做過法事的雞雖然暫時復活了,但是活不長,大部分4-5個小時后,還是難逃一死。
后來,有所謂的動物專家嘗試從科學的角度破解田鐵武的法術。專家指出,雞是很容易被催眠的一種動物。
只要捂住雞頭,或者讓雞頭貼近地面數十秒,雞就會瞬間進入一種強直不動的假死狀態,看起來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樣。
不管外界有多大的動靜,雞都不會有反應。這是動物在進化過程中,演變出的一種防御機制,當感受到環境或者捕食者的威脅時,會用「裝死」的方法讓捕食者失去興趣。
可問題是,田鐵武在做法事時,并沒有強行按住雞頭。而且專家也說了,對雞催眠時,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輕拿輕放。
田鐵武做法事時,顯然沒有輕拿輕放。雞被掛在木臺上,也一定是不舒服的。也許,關于趕尸術和苗人秘傳的巫術,田鐵武還有很多在節目中不方便透露的內容吧。
盡管田鐵武是當世最后一個趕尸人了,但他并不失落。田鐵武表示不會讓趕尸術在自己手上失傳,會一點點地將技術毫無保留地傳給徒弟。
藝術團里,田鐵武也把趕尸的過程,加以改進和舞臺化處理,讓趕尸成為了湘西巫儺文化的表演項目之一。
在我看來,與其說趕尸是封建迷信,不如說它是一種瀕臨消逝的傳統手藝。趕尸背后是蘊含的是國人落葉歸根、魂歸故里的夙愿,和趕尸匠們普渡亡魂的匠人精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