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的遙遠與廣闊,總不免引人遐思。自然的日升日落、云卷云舒,人間的飛機轟鳴、衛星環繞,在這片廣袤的天空中似乎都能找到專屬的位置。那么,這些專屬的位置是由什么決定的呢?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需要知道“天空”是可以被拆分為“天”和“空”的。單看這兩個字可能會讓人有些迷糊,我們不妨加上“航”字變成“航天”與“航空”。從主觀感受上來看,“航天”比“航空”能到達的距離更遠;而事實上,“航天”與“航空”存在一條人為定義的界線,即“卡門線”。
卡門線
“卡門線”中的“卡門”是指匈牙利裔美國工程師和物理學家西奧多·馮·卡門(Theodore von Kármán)。20世紀30年代,卡門通過計算提出,在約38千米高度處,空氣動力升力足以承載飛行器98%的重量;然而到90千米高度時,由于空氣過于稀薄,也就是不再能提供足夠的空氣動力升力,飛行器只能依靠離心力支撐重量了。此后,一位名為安德魯·G·哈雷(Andrew G. Haley)的委員向國際航空聯合會(The Fédération Aéronautique Internationale, FAI)提議將這個高度作為外太空(即“天”)與地球大氣層(即“空”)的界線,并得到了FAI的認可。從此“卡門線”便成為了廣泛使用的空天分界線。考慮到卡門的計算結果會由于時間、地點等因素而產生微小的變化,并為了在實際中方便使用,最終將“卡門線”定在距地面100千米高度處。
馮·卡門,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JPL)創建人,是工程力學和航空技術的權威,對二十世紀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理論與應用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也是錢學森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求學時的導師
那么,在地面到100千米高空的這部分大氣有什么特征,又是如何承載不同飛行器和自然現象的呢?事實上,通常依據溫度將這部分大氣分為對流層、平流層和中間層,而100千米往上的則是熱層和外逸層。
大氣分層圖(改編自知乎@雜學實驗室)
對流層
對流層是大氣層最靠近地面和密度最高的一層,我們所熟知的自然現象——云、雨、霧、雪都發生在對流層內。在對流層里,隨著大氣與地球的距離增加,溫度逐漸變低。溫度變低的主要原因是在對流層里,當空氣向上移動時,由于壓力較低會使得空氣膨脹,從而使得溫度降低。這與我們平時到高山上覺得寒冷,到高原上無法直接燒開水的體驗是相符的。
對流層從地球表面開始向高空延伸,直到對流層頂,也就是平流層底為止。地球上的對流層頂會隨著緯度和季節發生變化。就緯度而言,低緯度地區對流層上邊界平均為16-18千米,中緯度地區對流層上邊界平均為9-12千米,而高緯度地區對流層上邊界僅有7-8千米。前面我們說到對流層的溫度會隨著高度的升高而下降,這就決定了低緯度地區,也就是赤道地區附近對流層上邊界的溫度可以很低,即-75℃;而高緯度地區,也就是南北極附近對流層上邊界的溫度只會下降到-45℃。正是對流層這種上冷下熱的特點導致其有很顯著的對流運動,這也是“對流層”名字的由來。
平流層
對流層頂向上延伸約50千米的區域為平流層。在平流層的底部,也就是11-14千米處有一個等溫層,這個區域的溫度大致不變,約為-57℃。而等溫層往上部分的平流層中含有大量的臭氧,又被稱為臭氧層。因為臭氧可以吸收來自太陽的紫外輻射,所以臭氧層的溫度隨著高度的升高而升高,最終在平流層頂達到與地面相近的溫度。這樣一來,平流層的溫度呈現上熱下冷的特點,因此垂直方向上的運動較弱,這就導致平流層氣流平穩,主要以水平方向流動,幾乎沒有上下對流。
目前大型客機大多在平流層飛行。平流層中大氣主要是平流運動,飛機在其中受力比較穩定,這就使得飛行員駕駛較為方便,燃油消耗也較少。此外,平流層不像對流層一樣有大量的水汽、懸浮顆粒等雜質,能見度很高,有利于高空飛行。從生活和生態的角度看,飛機大多數時間在平流層飛行還能使得噪音污染小,而且鳥類難以飛到平流層的高度,無形中也增強了安全性。
云層上的飛機
中間層
平流層上方的區域為中間層,中間層大致延伸至90千米高度。在中間層里,溫度的變化主要受氧分子和二氧化碳的影響。氧分子能吸收太陽紫外線從而加熱大氣,二氧化碳則能放射出紅外線從而冷卻大氣,二者的平衡決定了中間層的溫度。因為中間層與平流層銜接,所以中間層底依然有大量的臭氧,并隨著高度升高臭氧濃度逐漸降低,因此中間層的溫度隨著高度的升高而降低。
熱層
中間層頂往上的熱層是很有趣的一層,熱層大致延伸至600千米高度。熱層底附近就是“天”與“空”的分界線“卡門線”;此外,國際空間站和天宮空間站都位于熱層中,短程彈道導彈和部分中程彈道導彈也會穿過熱層。在熱層里,高能的太陽輻射將電子從分子和原子上擊落,將它們變成帶正電荷的“離子”。這也導致熱層構成了電離層的較大部分。電離層可以反射無線電波,從而使人們接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無線電波信號成為可能。此外,太陽輻射還使得熱層氣體的溫度隨著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盡管氣體的溫度很高,但由于氣體密度極低導致分子之間難以傳熱,整個熱層仍然會呈現低溫的狀態。
天宮空間站
外逸層
熱層以上至2000-3000千米為外逸層。外逸層頂就可以被認為是整個大氣層的上邊界了。因為外逸層的大氣溫度極高導致其運動很快,再加上外逸層離地球較遠,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較小,所以外逸層的大氣經常逃逸到外太空中,這也是“外逸層”名字的由來。在外逸層中最常見的太空飛行器就是人造衛星了,此外還有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也會穿過外逸層。
大氣分層總結圖
至此,我們就對地球的整個大氣層,或者說屬于地球的整個“空”和一部分“天”都有了初步了解。其實,天空中還有許多神秘而有趣的現象未曾在本文中提及,包括極光、霞光、外太空中的星辰等等。當你疲憊的時候,抬頭看看天空,想到她形形色色的組成,想象她所包容的自然奇觀和人造飛行器,心情是否會稍微舒暢一些呢?現在讀者朋友們知道“天空”和“天””空“的區別了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們一起討論!
美編:趙茹昕
校對:劉淇郡(成都理工大學)李玉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