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博物館珍有一件鎮館之寶,也是本館唯一一件國家一級文物,它就是1997年在商洛市東龍山遺址發掘出土的夏代墓葬中的隨葬品:墨玉玉牙璋。這件象征著權力和身份的禮器,是陜西考古發現的唯一可供斷代的夏代牙璋標準器物。在商洛市商州城區東部兩公里處的丹江北岸,有一道土塬龍頭一樣由北向南延伸至丹江河邊,老百姓稱它東龍山。丹江兩岸土壤肥沃,水草豐茂,從遠古時代起,就有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留下諸多文化遺存,東龍山夏商周遺址就是眾多遺存中的一處。
1997年5月,為保護這一珍貴的文化遺存,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地區文管會和北京大學考古系聯合對東龍山遺址進行首次搶救性發掘。考古發掘證明,此遺址包括五個歷史文化時代:即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夏代文化、商代文化和周代文化。這一發現在考古界引起巨大反響,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教授鄒衡先生曾兩次親臨現場考察;北京大學教授、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評委李伯謙曾三次親臨現場指導工作,并于1998年初設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東龍山遺址文化分期和年代測定”專題,由此展開了長達5年的東龍山遺址考古發掘工作。這也是商洛考古工作中重要的里程碑。這處面積大、內涵豐富的大型古文化遺址,特別是夏文化遺存的發現,填補了丹江上游和陜西夏代考古研究的空白。
夏代文化遺跡較多分布于東龍山的三級臺地上,已發掘灰坑100多個,墓葬35座,房屋建筑基礎6處,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銅器、玉器等大量遺物。1997年,考古隊在其中一座墓葬中發現了牙璋、戚和鏟三件玉器。牙璋扁平修長,形似鏟,為墨玉材質,表面光潔平整,中部色較淺呈茶色,柄部稍長呈長方形,柄部傾斜,下中部鉆有一圓孔,孔兩側不對稱,歧出兩個齒牙,下緣刃部內收成弧形,兩邊呈銳角稍向外撇,打磨得十分精細。經考古專家論證,這些器物已不具有實用性,聯系墓葬建筑特征進行分析認為,這個墓葬主人大約是近4000年前對這一區域行使統治權的氏族部落首領。
牙璋始見于龍山文化,夏、商時期得到發展,商晚期逐漸消失。有學者認為,牙璋的形制是從原始社會晚期耕田起土的農具“耜(sì)”演變而來。這種刀形端刃器,最初可能是調遣軍隊使用的信物,到了后期逐漸演變成祭祀使用的禮器。其制作方法使用了切片、拋光、鉆孔等技術,反映出我國早期制玉的高超工藝,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玉牙璋的發現,對于研究夏代歷史,還原社會文化和歷史風貌有重大意義,作為古代人類的智慧結晶,為研究古代手工技術發展水平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此外,它屬于二里頭文化的玉質禮器,是研究夏代國家政治制度起源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
2014年10月,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主任鄧聰教授專程來本館考察研究東龍山玉器,在其后發表的《二里頭牙璋在南中國的波及——中國早期國家政治制度起源和擴散》一文中,深刻論述了牙璋與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關系。他說,日本京都大學岡村秀典認為,二里頭玉器中的玉牙璋,作為瑞玉的一種,成為宮廷禮儀核心之一。二里頭時代的玉器意義,甚至更是超越了宮廷禮儀的概念,是國家政治制度的物質象征,也是國家政治制度起源研究的重要對象。
近半個世紀以來,對我國早期國家起源的探索,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專家認為“二里頭文化”可能是中國王朝國家文化孕育的發源地。
商洛東龍山遺址,是目前發現的“二里頭文化”最西南的一個部落遺址,不僅對于研究夏朝國家范圍,而且對于研究夏代國家、部落禮儀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