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SaaS企業如何快速轉身,活下來
“華為應改變思路和經營方針,從追求規模轉向追求利潤和現金流,保證渡過未來三年的危機。把活下來作為最主要綱領,邊緣業務全線收縮和關閉,把寒氣傳遞給每個人。”
2022年8月,當任正非這段話火爆全網時,很多人記住了“寒意”一詞,但其中對外界更有影響力的理念其實是“活下來”。
活下來,正是中國SaaS企業當下的挑戰和短期目標。2023年,隨著SaaS產業投融資環境驟變,風停了。從市場到投資機構,衡量SaaS企業實力的風向標,一夜之間從規模增速轉變為利潤和正向現金流。
“今年四季度,銷售易有望實現盈虧平衡,明年的目標是全面盈利。”不久前,銷售易CEO史彥澤這樣對媒體表示。
2023年10月19日,銷售易時隔兩年重啟Engage用戶大會。現在的銷售易已經在不到一年內完成了重大戰略調整:原本進行中的組織架構調整已迅速融入正向現金流這一戰略目標;客群結構中,中大型客戶占比進一步提高,500強標桿客戶不斷增加;通過聚焦核心業務線,人效提升近一倍……
在VUCA時代,當環境驟變,快速適應能力是企業生存的基礎。作為國內CRM頭部企業,銷售易如何在急速變化中,迅速調整戰略走得更穩?2023年,我們又該如何看待“中國不需要SaaS”這樣的悲觀輿論?近日史彥澤向媒體分享了他的思考與感悟。
圖片來自攝圖網
剎車,穩中過急彎
2022年三、四季度,SaaS產業資本市場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同時地緣政治、經濟環境加劇了經濟與資本的不確定性,彼時史彥澤開始意識到,“必須從根本上來調整我們的策略,為行業有可能出現的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隨后的產業變化超出了很多人的預期,美元資本的離場,對本就艱難的中國SaaS產業而言如同釜底抽薪。
當變化降臨,除了先人一步看清趨勢,企業能不能在極短的時間窗口內,甩掉多年規模擴張為首的發展模式慣性,快速轉型和調整,本身就是一大挑戰。
史彥澤認為,在新的產業環境下,SaaS企業快速轉身,要做好兩個平衡。
第一,增長和利潤之間要保持平衡,一定要在單客模型盈利的基礎上再追求健康的規模增長。
第二,長期主義和短期生存之間要保持平衡,太過長期主義與短視悲觀都不可取。
追求增長與利潤平衡,首先要擺脫過去多年SaaS產業界的一大誤區:對于CRM、ERP這樣的管理類SaaS,如果單客模型不盈利(LTV沒做好),單純追求規模不可能帶來盈利。過去,很多人認為SaaS是標品,可以套用公有云的規模效應,當規模足夠大的時候,會分攤前期成本,最終實現盈利。
“實際上,管理軟件本質上是一種最佳實踐,不是工具。管理類SaaS的真正價值,在于幫助企業找到業務管理上的最優解,把最優流程捋清楚了以后,再用系統來落下來。”
銷售易創始人兼CEO 史彥澤
那么,SaaS企業如何實現增長與利潤的平衡?史彥澤從銷售易轉型經驗中總結了“四高”模式:高質量的客戶選擇,高質量的訂單選擇,高效率的流程運轉,高滿意度的客戶體驗。
四高的反面,可能是不少SaaS企業的通病:
不選擇客戶,為了營收規模,什么單子都接,甚至從未思考過誰是自己的優質客戶;
不算賬不看利潤,產品環節低價競爭,甚至為了續費率,后面的實施交付、客戶成功都是賠本做,反正虧損了有資本兜底;
不發展生態和伙伴,從產品開發到實施交付全部自己做,既不專業,也無法保證利潤
“銷售易的定位是產品公司。我們自己肯定解決不了客戶的所有問題。國外SaaS產業已經形成了成熟的咨詢-產品-實施-客戶成功這一完整的產業鏈分工,中國SaaS由于產業成熟度的原因,分工還不夠那么明晰。現在我們盡量把交付減得很低,交給專業的伙伴完成。”
在長期主義和短期生存之間,為做大營收不顧客戶體驗固然是短視的。但是,只看長期,大力投入而忽視短期盈利能力也不可取。
史彥澤坦言,這方面銷售易也走過彎路。“太過長期主義了。我們認為成熟于B to B領域的CRM,一定會擴展到B to C領域,于是就想提前先干了,但忽視了短期的利潤。”
過去,銷售易研發成本曾占總人工成本的60%,其中很多產研成本花在汽車、零售、金融等B to C新賽道的布局上。2023年,銷售易忍痛將部分新賽道業務砍掉,聚焦最甜點的B to B制造行業,這也是邁向正向現金流的重要舉措。
在部分新賽道,銷售易選擇與合作伙伴攜手。比如在汽車行業,銷售易與專業伙伴NTT DATA合作,幫助某國外豪華車企推進中國市場CRM系統的國產化替換。
信任,用“瓷器活”練就“金剛鉆”
“我是銷售易的重度粉絲”。
在2023銷售易Engage用戶大會上,施耐德電氣中國區IT總監Hanson這樣表示。2022年開始,銷售易在很短時間內幫助施耐德電氣中國區完成了對Salesforce系統的替換,并在微信、小程序等Social CRM功能上超出客戶預期。此前,施耐德電氣總部認為“中國的軟件產業非常孱弱”,因此規定核心應用軟件需采購國際品牌。銷售易的成功上線實現了客戶對國產軟件信任的破冰。
施耐德電氣并不是個案。過去三年內,銷售易的客群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最顯著的就是中大型客戶占比越來越高。目前,銷售易的中大型客戶可分為三類:
第一類,以行業龍頭為代表的中國出海企業,如海康威視、柳工國際、三一、海能達等;
第二類,世界500強跨國企業在中國的分支機構,如施耐德電氣、伊頓、江森等;
第三類,以大型國央企為代表的中國本土龍頭企業,如沈鼓集團、中化集團、錦江集團等。
史彥澤認為,服務大型客戶對銷售易平臺能力和產品能力的成長至關重要,正是這些“瓷器活”倒逼銷售易不斷打磨服務大型企業的“金剛鉆”。
這些“瓷器活”究竟難在哪?史彥澤將其總結為“既要又要還要”:既要有Salesforce+咨詢公司同等水平的專業度;又要有適配中國本土市場的創新,比如移動性、SCRM、AI等能力;還要具備明顯的價格優勢。一步步做到這些嚴苛要求的同時,銷售易獲取了更多大客戶的信任。
海能達是中國最大、世界第二的專網通訊企業,60%業務來自海外市場。海能達使用Salesforce長達數年,而銷售易只用了5個月時間就完成了國產化替換,為海能達下一步全面實現軟件的國產替換提供了信心。
“銷售易非常給力,給了我們兩個沒想到。第一,沒想到這么快能完成全部Salesforce系統的替換,第二,沒想到他們真的把硬骨頭啃下來了。”海能達CIO于平表示。
“2019年底,我們剛剛邁過能夠服務大型企業的門檻。一路跌跌撞撞,現在服務大型企業這個路徑我們已經走了4年。怎樣能夠系統性規模性服務大型客戶,預計還要再過幾年,我們才能真的做到持續規模的能力。”史彥澤表示。
在持續服務大型客戶的過程中,銷售易的PaaS平臺能力不斷深化,通過NeoUI全面提升了前端交互體驗,嵌入式BI、BI+AI的融合讓數據智能能力也上了一個臺階。
“CRM企業的平臺能力往往表面相似,但深度上差異極大。過去幾年間,銷售易aPaaS能力不斷能升級,能夠更好地支撐大型企業復雜多變的業務需求,包括復雜業務模型定制、復雜業務邏輯和規則、更強大的工作流引擎、復雜組織和權限管理等等。”銷售易CTO劉志強表示。
信心,沒理由對中國SaaS悲觀
2023年,關于“中國需不需要SaaS”的討論已經很多。
作為在SaaS領域堅守了12年的創業者,史彥澤認為,SaaS現階段的問題客觀存在,一些悲觀的市場情緒可以理解,但對中國SaaS的未來沒有必要悲觀。
“SaaS是效率經濟與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基礎。中國各行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不僅需要軟件,更需要專業高質量的、融合互聯網技術的軟件,而它最基礎的形態就是SaaS。”
那么,中國SaaS企業應該如何度過當前的低谷期呢?史彥澤認為,SaaS企業第一要務是活下來,迅速調整適應新的產業環境變化。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練出肌肉,才有可能撐到環境更好時,變得更強大。
同時,他認為在新的經濟發展周期下,在需求側對CRM軟件反而是利好。
“紅利經濟周期下,企業更關心供應鏈與生產制造。如何通過企業經營后端的供應鏈管理,低成本高質量的產品生產出來。當時只有比較頭部的公司認識到CRM的價值和意義。現在,越來越多企業需要從以產品為中心向以客戶為中心轉型,需要借助CRM打造企業前端客戶數字化運營平臺。當企業普遍需要提升效率的時候,正是SaaS軟件發揮真正價值的時候。”
本文為「智能進化論」原創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