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一個有魔力的東西,也不知道就自己如此,還是燒友們的共同經歷。也許一個人會喜歡音樂和發燒是刻在基因中的,自己就是一個典型,自小到大就喜歡音樂。我媳婦兒一直都感嘆,說我是一個生活在精神世界的人,對物質的需求小得要命,能吃好穿暖就行。所有興趣和愛好,都是跟精神世界相關的(自己喜歡音樂、發燒、攝影、游戲,差不多都是最費錢的精神愛好,嘿嘿)。
如果是以音樂發燒來說,自己算是從很小就開始了。記得自己幾歲的時候(大約80年左右),鄰居家里買了一臺電子管的收音機,是那種臺式的,中間一個全頻單元,上面還有一臺黑膠轉盤。當年就自己就特喜歡在邊上聽鄰居用它放唱片,歌曲早忘記了,大多是民歌和紅歌這類,但聲音真好聽啊。我特別懷念那臺機器的溫暖的聲音,真讓人感嘆啊。
隨著改革開放的浪潮,鄰居家從電子管收音機換成了磁帶錄音機,放的歌曲也成了港臺流行歌,我也聽了很多年的港臺流行歌,還有什么對口相聲,很俗的那種。偶爾也會放收音機,里面偶爾會有些純音樂的樂曲(應該是輕音樂類型)。當年住的地方隔音極差,想不聽也不行。不過,自己似乎對那些磁帶中很俗的音樂怎么都喜歡不起來,反倒是偶爾放出來的收音機里的樂曲喜歡得不行。
再后面就是初中了,聽的是梁祝和黃河鋼協,以及鋼琴王子理查德.克萊德曼的鋼琴曲。當年覺得那音樂好好聽,遠勝過當時的很多流行歌。感謝理查德.德萊德曼!算是真正打開自己愛樂之門(雖然后面對他的音樂一直有些不屑,哈哈)。
高中時除了流行音樂外,喜歡上了Beyond,他們的每一個專輯都聽。除此外,就是崔建、黑豹,還有唐朝,還有指南針等等。當年中國的搖滾界真是人才濟濟,可惜不久就煙消云散了。高中時還有一個事,就是自己住的地點剛好有一臺老式的黑膠機,還有些老唱片,其中有不少的經典歌曲,以及一張輕音樂唱片,上面有好多首古典音樂的改編曲,也算是初步給自己打開了古典音樂之門,雖然是改編那種。
大學時,有一次學校舉行過一次音樂欣賞會,用的是寶華的801音箱系統,播放古典音樂為主的音樂。這次音樂欣賞會徹底的改變了我對古典音樂的認識。當時播放了很多膾炙人口的音樂,其中柴可夫斯基的第六當我第一次感受古典交響樂的迷人魅力(老柴至今仍然是我的最愛)。
大學二年級時,自己因為要過英語四級,省錢買了一臺愛華的隨身聽。順便在川大門口買了二盤打口帶,索尼出版的,其中一盤是老柴的第六交響曲,背面還有他的意大利隨想曲,奧曼迪指揮費城的版本。還有一盤忘記了,好像是施特勞斯家族的音樂,卡爺的版本。
磁帶的音質真好啊!那種質感后面自己聽CD時再沒有感受過,哪怕是同一版本的。當年同學用CD,天天在我面前吹CD音質如何好,結果天天聽掃玻璃和打雷,哈哈。聲音硬的一逼。后面我們倆都走上了音樂和音響發燒之路。結果前段時間聯系上,發現他還是在聽口水歌,笑。不過,我認識磁帶音質好并不是在隨身聽上,而是在某次在攝影協會的暗房里聽廣東一位哥們的DIY的音箱上。實話說,那套器材的聲音真不差,尤其是音箱,用的惠威的D6.5做的空紙盆音箱,低頻好到爆。交響樂那種動態、質感,尤其是意大利隨想曲中的色彩,漂亮得讓人發指。
從此,自己瘋狂喜歡上了古典音樂,以及認識了師兄-攝影家趙鋼(當年他已經算是小有名氣了),在他的影響下入了攝影之門。當年自己很窮,但每月仍然從自己可憐巴巴的生活費里擠出些錢來買各種磁帶,主要是在中圖買的(幸好磁帶不算貴),25元到35元一盤。包括馬勒第一(庫貝利克的版本),馬二(布魯諾瓦爾特的版本)、馬五,柴五,貝九,舒伯特第八。以及德沃夏克第八(馬連納的版本)、第九(伯姆的版本)、里姆斯基.科薩科夫的天方夜譚等。算是徹底入了門。
當然,還有相當部分是打口帶。在長春人民廣場下面,有好多家賣打口帶的,當年自己以販養吸,一邊倒買打口帶,一邊給自己存各種磁帶,算是初具商業頭腦了,哈哈。
很多年之后,自己有了hifi系統后,仍然買了一臺卡座,并對比了同一版本的磁帶和CD唱片,對比后仍然感嘆,磁帶的細節、質感及音色,仍然不是CD能比的,雖然噪聲大得要命。
轉眼,三十年匆匆,但想起這些往往,卻仍然歷歷在目,似乎就是昨天的事。感謝音樂、感謝發燒器材。自己今天能把愛好做成事業,也算是……水到渠成嗎?哈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