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曾奇峰心理主筆團
一個好的人生的狀態,或者是一個健康的人格,大概是一個什么樣子的呢?
老師在初級營課程中,提到過一個公式:情緒=一種讓你糟糕的感受+一個認知。這個公式可以套很多的情緒。換成通俗的話來說,一個理想的人格狀態,應該有豐富的情緒,同時也有很強的理性思維,或者是理性的能力。
感性的情緒我們每個人都會有,但在糟糕的感受發生在我們內心時,如何用理性的思維去理解它、面對它,是我們自由寫作營的課題和目標。
1
育兒:孩子快樂了,父母發怒了
親子關系中間有一個非常意味深長的事情:當父母親看到孩子高興的時候,他們很不爽。他們可能會說:你人來瘋,你有什么好高興的,作業也沒做,隔壁的孩子考得比你的分數高多了。
但很多父母卻從沒想過:為什么孩子快樂,會讓自己不快樂?
寫作營就是通過寫作讓人們開始思考這些情緒的來源,讓情緒不再只是一種不知從何而來的、只是讓你糟糕的感覺。參加寫作營,就是培養這種對感受的認知:你情緒低落了,這種低落從何而來?因為孩子的快樂而憤怒,這種憤怒在自己的潛意識中的表達是什么?
父母因為看到孩子高興,而感到不爽。這里面實際上包含了一個暗示,就是:孩子不可以快樂。
快樂的孩子可能會激活有分離創傷的父母潛藏在內心中的“被拋棄”的感受。他們想象中的、理想的父母和孩子的關系,是一起吃苦、一起愁眉苦臉,而快樂是讓雙方分開的力量。
如果父母親沒有早年分離的創傷,那么,他們在有了孩子后,就有能力和孩子一起快樂。大家都快樂的這種分化關系,不會激活他們創傷性的體驗。
我想到一個例子,相信這個例子很多人都體驗過,或者是看到過。
一個兩、三歲的男孩跟他媽媽走一段路,路上坑坑洼洼,有些水。我們都知道小孩肯定不會走平坦的路,他會去走坑坑洼洼的路,踩那個水,因為這樣很好玩。很多媽媽可能會說:“你這個孩子怎么這樣子?有干凈的、平坦的路不走,而一定要走坑坑洼洼的路?”
從表面上來看,這個媽媽僅僅是怕鞋子、襪子,或者是褲子弄臟之后回去洗有點麻煩。如果我們看得更深一點,會發現:這時候不聽話的孩子,會讓媽媽有失控的感覺。
用咨詢師的眼光來看一看孩子的行為,他其實是對自己訓練,即“感覺統和訓練”,而感覺統和的能力跟他以后認識漢字,或者是做答題卡非常有關。孩子感覺統和能力有問題的時候,他看左右結構的字與常人相反。舉個例子:比如說好壞的“好”,是“女”字旁在左邊,“子”字旁在右邊。對一個有感統障礙的孩子來說,他看的是反的,“子”字旁在左邊,“女”字旁在右邊。
這樣的孩子只要生活當中沒有重大的安全問題,他想干什么干什么,比如說走路的時候故意走一些不平坦的路,這實際上可以自然而然地糾正他的感統障礙。如果父母親因為焦慮而阻止孩子做訓練自己的事情,日后可能要花更多時間、金錢去感統門診就醫,經過一定訓練才能恢復如常。
當我們站在不同的視角下,去看孩子行為、情緒的背后,去理解自身在育兒過程中的焦慮與迷茫,便不再是束手無策,而是從彌漫云霧中,找到怒氣的來源,也找到了一條可以摸索下去的路。
2
個人:喪失是痛,也是一種獲得
自由寫作營除了在育兒場景中有運用,對我們個人成長和理解行為情緒也有幫助。我們都知道,人生之大痛,莫過于失去所愛之人。他們帶走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生活從此變得殘缺。但是,殘缺的生活還需要繼續。
人類在這個星球上繁衍了幾十萬年。每一代人、每一個個體都經歷過喪失之痛。應對這種痛苦的機制,相信已經以我們現在還無法理解的方式,滲透到了個體的基因、血肉和潛意識層面,自動而有效地發揮著作用。這是大自然給我們的珍貴禮物,也是一個基本的信念:不管經歷何種喪親之痛,我們都要活下去,而且能夠活下去。
在這一方面,人類祖先也給了我們一個禮物:喪失后的儀式。這個儀式以文化的方式被固化下來,成為了個體防御體系的一部分,必要時可以隨時啟用。
儀式使我們的哀傷得以表達,而且是在一個特定框架里表達,這就避免了過度表達后導致的內傷。
祖先還給了我們另一個應對喪失之痛的處方,它固化到了語言層面,變成了一個詞,叫作“節哀”。這是豐富的人生經驗與高度智慧的結合。
不節哀的狀態,即過度表達哀傷,本質是一種精神興奮,它包含某種不易被覺察的“喜悅”。當興奮消退,內疚泛起,正常的哀傷就演變成了病理性的哀傷——抑郁。所以我們可以說,節哀是在表達對離去的親人的愛,而不節哀是在過分表達恨或憤怒。
當然,這種恨或憤怒幾乎存在于所有身處喪失之痛的人的內心中,不是不需要表達,而是必須表達,問題是如何表達。
如果是不節哀地表達,意味著恨或憤怒并沒有被當事人理解。這里需要一個心理動力學解釋:恨的或憤怒的不是離去的那個人,而是那個人的離去;更簡單地說,恨的是死亡本身,或者是死亡的設計者。節哀的恨則很安全,不會制造病患般的內疚感。
雖然蘋果公司的總裁喬布斯生前以一個卓越設計者的身份說死亡是最好的設計,但人類其實還不能完全理解死亡的意義,也許永遠也不會理解。這就需要用一些神秘主義的東西來緩解不理解導致的焦慮。而儀式行為里面恰好包含這些東西。
所以,儀式里的一些貌似荒誕的內容并不是迷信,而是在表達人類的謙卑和對未知事物的敬意。
在某些文化或亞文化中,一個人喪親之后的表現被作為判斷其人品的一部分:越哀傷,人品就越好。哀傷因此被異化,變成了有意或無意的表演,甚至變成獲得某些現實利益的競爭手段。
更先進的文化會認為哀傷是一件個人化的事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表達方式,有人可以慟哭,有人可以擊缶而歌,他人可以旁觀而無權評論。
妄測一下天意。喪失或許不僅僅是喪失,還有獲得,比如獲得了對喪失的親人的抽象的愛,以及把這種愛延展到更廣闊、久遠的關系中的能力。
正是這種能力,使地球上每個人都愿意活著,也使一些人雖然離去,卻永遠活在他人心中。
自由寫作便是如此,幫助我們在生活的隨時隨處,洞察現象的本質、行為對情緒的影響。只有在理性的認知上知道情緒從何而來,評估它帶給我們的,或疏解或困境,我們才能更好地面對它們,成長為一個人格健康的人。
3
關系:關系中的控制背后,是權力斗爭
有人曾經問老師:在關系中,對方忽然遠離一點就感到恐懼,有被拋棄感;而對方依戀自己,關系很好的時候又感到很厭煩,想破壞關系,這是矛盾型依戀嗎?
其實這種情況背后的動力,是權力斗爭。
你在乎的是怎樣調整對方跟你的關系,要朝之即來揮之即去,別人要完全聽你的。權力斗爭就是跟控制有關,如果在你需要關系的時候,別人離你遠一點點,你就覺得他好像失控了;在你需要他遠離你,想自己要一個人待著的時候,他如果稍微靠近你一點點,你就會攻擊他,要把他推開。
實際上你是在把他拉近拉遠,實時控制,這就是前俄狄浦斯期的問題,即權力斗爭肛欲期的問題。
想象一下,發展到俄狄浦斯期的人是什么樣子?是可近可遠。
比如“我在這里,先給我親熱一下,好吧,我隨時準備給你親熱;我在這里,你現在要離開一下,好吧,我有自己獨處的能力”,這樣的關系就是一個愛的關系。
這后面應該還有好多好玩的東西,男人和女人的區別,簡單地說,男人有時候需要從跟女人的關系之間出來,因為男人還有看家護院的功能,說白了就是要保衛家庭,除了跟女人的親密關系之外,他還需要干活,不要讓別的男人侵犯這個家庭。
這就是為什么哪怕是一個社會地位比較低的男人,他都會成天考慮普京在干嘛,澤連斯基在干嘛,或者聯合國秘書長在干嘛這種事情,因為他的本能里有要看別的男人在干嘛,會不會威脅到我這個家庭的遺傳信息,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而女人最大的特點就是能夠完全沉浸在關系中,一直都需要關系。
為什么孔子會說女性是一種“遠則怨,近則不遜”的狀態?
這句話在歷史上是孔子的一個污點,是他貶低女性的鐵證,但如果我們從男女分工角度來說,孔子這個描述也可以把它理解成對女性沒有貶低。
“遠則怨”,離她遠了之后就抱怨,我們都知道是抱怨是為了讓你過來,你沒有太好地滿足她,所以你需要靠近一點;“近則不遜”,如果靠她太近了,她就會對你不尊重,我們也知道這種不尊重實際上是想把你推開一點點,這樣就跟她所需要的距離保持一致了。
當然,我們之所以說男女有這樣的區別,是想都能夠彼此理解一些對方的情況,然后彼此靠近一點,意思就是女人讓自己能夠從關系的中間出來一點點,雖然女人有強大的優勢,有腮能呼吸;男人的確是需要換氣,但是換氣的時間能不能不要太長,比如連續 3 個星期跟兄弟們打麻將,連自己結了婚都忘記了等等,大概是這個意思。
如果能夠這樣子互相理解,親密關系的沖突就會少很多。
自由寫作營就是給大家一個安全場所去探索自我、療愈自我,了解人性、關系、育兒。
若杉心理推出了一款由若杉老師帶領的自由寫作營。
專門針對愿意自我探索、自我療愈感興趣的人群,第十三期目前正在招募中。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