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季節的杭州已經沒有仲夏的炎熱,上午時分,還有著一絲絲的涼意。和叢麗教授的見面如同老故人的重逢,讓筆者感到分外的親切和溫暖。我們坐在酒店的長椅上,聊著彼此的情況。叢麗語調溫和熱情又耐心,好生溫馨的場景,她向筆者講述她對中醫經方的想法和分享自己親身經歷的有感而發。
當筆者問到叢麗教授現在除了坐診外,她還在做些什么事情時,她微笑道:“你家孩子發燒,你是怎么處理的?”“一般我都是采取物理降溫,用冷敷貼。”“冷敷就是最大的錯……”
叢麗微笑著搖了搖頭,她接著說:“大部分孩子的發燒是受涼來的,機體是希望通過出汗的方式,把病毒細菌排出體外,但冷敷之后,孩子該出汗也出不來了。”
她停頓了一下,接著說:“當孩子發燒時,首先要辨別發熱的病因是什么。如果是風熱感冒,那就得用清熱透表藥,如果是受涼引起,就得把這寒氣驅趕出來。從中醫的角度來看,發熱的病因很復雜。”
采訪中談到開心處的叢麗教授
叢麗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擁有超過三十年中醫兒科經驗的專家。她出生于1965年,來自吉林,畢業于長春中醫學院,并在多家三甲醫院擔任過職務。叢麗教授的專業領域涵蓋了中醫臨床、經方培訓和中醫科普。
為中醫經方的傳承與推廣,不遺余力
叢麗自2005年以來在浙江中醫藥大學任教,同時在浙江省中醫院擔任醫生。她憑借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擔任了浙江中醫藥大學教研室主任和浙江中醫院兒科主任,全面承擔起中醫臨床、經方培訓和中醫科普等多項工作任務。
在工作中,叢麗教授深刻認識到中醫經方在臨床治療中的獨特效果,特別適合于兒科。
于2018年創辦了中醫兒科經方班,專門致力于經方的宣傳和中醫醫生的培訓。經方是中醫的一個重要體系,學習難度較大,但療效顯著。在之前的走訪過程中,筆者曾了解過經方的一些知識,但叢麗教授指出其中存在一些錯誤認知。為了糾正這些錯誤,叢麗教授耐心地向筆者介紹了經方的相關知識。
據叢麗教授介紹,經方這一概念在漢代以前就已經存在。當時有一個名為“經方”的門派,其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指中國漢朝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中記載的方劑;另一種說法是泛指醫家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獨特療效的各種處方。由于《傷寒雜病論》的整理問題,該書被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自此之后,經方逐漸失去了傳承,隨著時代的變遷就有了時方,時方就是臟腑辨證,經方是六經辨證,是獨有名稱。
然而,《傷寒雜病論》的厲害之處就在于其被民間口口相傳著一句話:“半部傷寒打天下”。由此可見,《傷寒雜病論》具有極高的醫學價值。叢麗指出,《傷寒雜病論》以六經辨證為主,與主流醫學的臟腑辨證有所不同。這也導致了經方在普及和傳承方面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聽了叢教授的科普介紹之后,筆者對經方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叢麗教授及其團隊的努力也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了解和接受經方,為中醫兒科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我們期待著經方在未來的發展中能夠得到更廣泛的認可和應用,為更多患者帶去福音。
叢麗教授與中醫經方的奇妙之緣
從醫多年,叢麗教授在浙江中醫藥大學和浙江省中醫院都是重要角色,以精湛的醫術和豐富的臨床經驗拯救了無數患者。然而,在眾多的治愈故事中,有一個故事讓她印象深刻,每次經方培訓班開課時,她都會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學員們。
這個故事發生在叢麗醫生剛畢業那段時間,剛畢業的叢麗跟著老醫生學習了一周后,就開始獨立看診。
叢麗教授對經方的熱愛,對傳承的執著
有一天,她遇到了一個70歲的胖乎乎的小腳老太太,老人患有支氣管炎、肺氣腫和肺心病等常見病,病情嚴重到坐著都喘不上氣的程度。除了按照常規的西藥治療之外,她給老太太開了幾劑中藥,叢麗停頓了下道,現在想來,這副藥方配比還歷歷在目:二陳湯+三子養親湯+麻、杏(麻黃、杏仁),雖然當時并沒有抱太大的希望,但是令人驚訝的是,不到一周的時間,老太太就痊愈出院了。
叢麗教授講述這個故事時,她的表情流露出深深的不可思議。她說:“老太太特別感謝我,她告訴我,她在這個醫院已經住過很多次院了,但是這次她的病能好得這么快,全靠我開的中藥。當時我們醫院為了平衡各個療區之間的利益關系,分為一病區和二病區。第二次老太太來就診時,她指明就要找我。但是醫院里的人并不知道我是誰。結果老太太第二次還是開的原來的方子,病好了之后,她就更加堅定地認為是我開的中藥效果特別好。”
第三次,老太太甚至不想住院了,直接邀請叢麗教授到她家里去看病,給她開中藥。當叢麗教授看到再次發作的肺心病,她有些猶豫,但是老太太的態度非常誠懇,于是她開了中藥,并建議老太太隨時要就診。四天之后,老太太還真的好了,關鍵是老太太這次只用了中藥。
經過這三次這樣的治療,叢麗教授開始意識到她開的中藥可能真的有這么好的效果。但由于當時自己的水平有限,雖然治好了,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到了第五次的時候,這藥不好使了,我也就不知道該咋辦了。”直到給老太太注射了當時最好的抗生素,先鋒五號,老太太病情才得到良好的控制,才能順利出院。
幾十年都過去了,每每說到這件事,叢麗教授都深感遺憾。這件事困擾了叢麗教授十多年。直到她在經方中找到答案,才真正大徹大悟。經方的奧秘讓她感受到了中醫的獨特魅力,這也是她一直想要傳承和普及經方的一個重要原因。
每次經方培訓班開課時,叢麗教授都會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學員們。她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和經驗告訴大家,學習經方的目的,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知識體系,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才能不斷自我提高療效,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療服務。
經方之路:探索、傳承與期望
在聊天過程中,了解到叢麗的老師都是大咖級的,師承名醫,叢麗教授學到了很多。在這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中,她積累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但仍然有許多困惑。
直到她接觸了經方,這一切才發生了改變。經方是中醫臨床的基礎,是登堂入室的門徑。叢麗教授在學習經方后發現,原來她之前所學的知識,都可以在經方中找到答案,這讓她感到既簡單又神奇。
叢麗教授與醫家頭條總編輯在一起
2018年,叢麗教授開設了經方培訓班,希望將經方的知識傳播給更多的人。然而,這個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由于經方學習的難度較大,叢麗教授決定先整理成課件,以便其他人能夠更好地理解和學習。即便在疫情的影響下,經方培訓班未能正常開展,但叢麗教授對傳承經方的信念從未改變。她堅信,只要火種不熄滅,就一定有人能擔當大任。
在經方的傳承和發展中,叢麗教授不僅看到了自己的使命,也看到了未來的希望。“一紙經方傳承千載,一縷藥香穿越古今”。經方是中醫的精髓,是歷代醫家智慧的結晶。隨著老一輩經方學者的逝去,繼承經方的傳人越來越少。然而,正是這種對經方的熱愛和執著,讓叢麗決定全身心投入經方的傳承和發展。
叢麗教授和孩子們一起在尋找流浪貓
在與筆者的對話中,突然有一只小野貓竄到我們這邊,叢教授像個孩子似的與幾個小朋友互動起來,看著她矯健的背影,想著她一路走來的那份堅持與篤定,那背影更加高大了。
叢麗教授對經方的熱愛、對傳承的執著,以及對未來的期待都深深地感染了筆者。她堅信,只要有更多的人對經方產生熱愛并投身其中,經方的傳承和發展就會持續下去。
時間過得很快,與叢麗教授的對話也接近了尾聲。在臨別之際,她輕拍著筆者的肩膀說:“希望下次再見時,你依然是那個充滿熱情和活力的你。”這句話不僅是對筆者的鼓勵,也是對所有熱愛經方、致力于中醫傳承之人的鼓勵。
叢麗教授的故事是一個關于探索、傳承和期望的故事。她用自己的經歷告訴我們:只有熱愛和執著,才能推動我們不斷前行;只有星星之火,才能燎原。叢麗教授深知,中醫的根基在基層,而經方是基層醫生臨床實踐的基礎。她希望通過經方的傳承和發展,提高基層醫療水平,讓更多的患者受益,為中醫的傳承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