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周代用鼎制度
周代建立了一套嚴格的等級制度,他們認為天子、諸侯、卿qīng大夫、士、庶shù人各安其位,就能長治久安,所以用各種禮器來“明貴賤,辨等列”,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禮器,是身份的象征,墓葬中陪葬鼎的數(shù)量要遵守禮制規(guī)定。
一些學(xué)者整理研究考古資料和典籍,對周代的用鼎制度進行了梳理,大體結(jié)論如下:
1、鼎分鑊huò鼎、升鼎和羞鼎
鑊huò鼎是專門的炊具,煮肉用的。一般形體大,底部有煙火炱tái。
升鼎是正鼎,放煮好的牲肉,是中心禮器。
羞鼎是陪鼎,放調(diào)味品。
2、升鼎的數(shù)量代表身份的高低,簋[guǐ]與鼎配合使用
升鼎(也可稱列鼎)是一套形制相同的鼎,(后期升鼎一般是大小相次的,)鼎放牲肉,簋guǐ放粟稷,相配使用。
漢代何休注《春秋公羊傳》中說:“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
西周制度: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或一鼎無簋。
例如:河南三門峽兩周之際的虢太子墓(M1052),七鼎六簋。
山西晉侯墓地中未曾被盜的晉穆侯(西周晚期)墓,五鼎四簋。
3、東周以后,用鼎制度被破壞
東周后鼎的數(shù)量增加,大墓中常使用兩套升鼎。貴族紛紛打破西周時的制度,逾越身份使用更高等級的葬儀。
太原春秋晚期的趙卿墓出土鼎27個,形制上看包括有七件、六件、五件三套升鼎。
戰(zhàn)國中期湖北隨州曾侯墓中使用九鼎八簋。
因為現(xiàn)存最早的古代典籍幾乎都是周代晚期的,記載常常不同,相互矛盾;西周天子墓葬尚未發(fā)現(xiàn);墓葬常被盜擾;墓中的鼎、簋構(gòu)成復(fù)雜,同一考古資料如何詮釋?學(xué)者也常各持一詞,所以周代的用鼎制度并不明晰,但無論如何,周代使用青銅器作禮制的載體,以鼎簋的數(shù)量彰顯墓主人身份,是客觀的事實。
十一、晉侯墓地的鼎簋guǐ情況
展廳中陳列的是九代晉候墓地,最后一代晉文侯墓中出土的鼎簋,為五鼎六簋,晉文侯去世于746B.C.,已經(jīng)是春秋早期。
晉國是周成王弟弟的封國,按說應(yīng)該是諸侯一級的七鼎六簋,但實際考古發(fā)現(xiàn),晉候到西周晚期使用五鼎的規(guī)格,令人費解。
晉侯墓地共埋葬了九代晉候,覆蓋了西周初年到春秋早期近三百年的歷史,下圖列出了晉候墓地出土鼎簋的情況。
非常可惜的是晉侯墓地19座墓葬有8座被盜,遺失了珍貴的歷史信息。從晉候墓地出土鼎簋數(shù)量的資料中,大致可以看出:
西周早期鼎簋制度尚不完備,大約從西周中期周穆王時有了成熟的鼎簋制度,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晉候墓為五鼎的規(guī)格,而晉候夫人均低一個等級,為三鼎的規(guī)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