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談論教師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么?
教書育人,光榮神圣?假期超多,格外輕松?還是偶爾發生的負面事件?這些只是旁觀者的敬畏、羨慕與譴責,只有身在其中的人,知道自己究竟要承受何種苦痛。
1
她去年6月畢業,8月考入某小學任教并擔任班主任。平日的她性格開朗,卻在任教兩月后自殺。
她于10月26日23時在遺書中寫到:
我真的撐不住了……我真的好難過,我覺得自己喘不過來氣。
我從來沒想過,作為一個小學老師會這么的難,面對學生很想真的做到教書育人,但是學校的工作,學校的活動,領導的檢查,讓我們這些沒有培訓過就直接當班主任的畢業生像入了牢籠,牢籠一點點縮小,我們每天都提著最后一口氣上班。
什么時候老師才能只做教書育人的工作?不幸福的老師怎么能教出來積極樂觀的孩子呢?
如果要是沒有死透,也別救了,就把器官捐贈了吧!
23歲,多好的年華,卻因為不堪課外的工作壓力,將生命定格在步入社會的第一年。
從她與同事(上級)的溝通記錄來看,她很是積極,下班后仍在趕稿。可面對三次否定,還是壓抑不住幾近崩潰的情緒。
上述溝通并非導致她自殺的直接原因,但當壓力一點點積攢起來的時候,突然有個瞬間,就要釋放出來。
或許會有人覺得,是不是剛參加工作抗壓能力不夠強,才導致這起悲劇?
好的制度應該是人性化的,即不讓人去適應它,而是它能考慮到更多人,即便是剛畢業的,也能夠從容不迫地承受并釋放其中的壓力。
2
23歲的年紀,任教第一年就當班主任,能忙得過來嗎?以前完全可以,但現在不行了。
對當下的教師來說,站在三尺講臺上是最重要的時刻,卻也是最放松的時光。因為課堂上是現場直播,只需要傳道授業解惑,這恰是為人師的強項;
而各種活動、檢查是排練和演習,一處不妥便推倒重來,三番五次大費周章,最后獲得的除了幾塊牌子,對學生毫無意義。
一所小學,究竟有多少事忙不過來?又有哪些是必要的?到底是為了教育孩子,還是迎合上級的認可?
檢查,不應該是讓全體師生準備好了去走過場表個揚,而是讓一切真實發生,平時怎么樣就怎么樣,展現出最真實的一面,有錯就改才能贏得真體面。
活動,應該以學生的成長發展為出發點,而不是為難教師、折騰孩子,表面上看活動照片拍了不少,實際卻是孩子性格越來越木訥,視力越來越低。
除了各種檢查和活動,還有各種統計,醫保交沒交要統計、疫苗打沒打要統計、站在教師的立場上看,不是自己半夜要在家長群放深水炸彈,而是人家上面要得急。
3
這種風氣造成的后果是:教育中的三個重要群體,教師、學生、家長,沒有一個暢快舒心的。
之前看到了一男子記錄了接女兒放學的情形:幼兒園時活蹦亂跳、小學時開開心心、初中時眼中無光滿臉疲憊。
孩子們真是越長大越不開心——如果成長的代價是忘掉如何快樂,那這樣的成長不要也罷。可悲的是它一直在發生著,年復一年。好像向來如此,便是對的。
倒是有位回村擔任小學的90后校長做的很好,他不訂校服,被問起原因時他這樣回應上級:不是自愿的嗎?
他還發視頻說:
一所學校的面貌,是學生們的自信、朝氣與快樂……辦人民的教育,校長、老師和工作人員,只要敢作為敢擔當,任重都不道遠。
放下無意義的規定與考核,統一與要求,讓學校、教師做一些自主,學校的特色、教師的風格得以彰顯,孩子們才能釋放自我,與眾不同。
一個年輕的教師不堪壓力走了,所有感同身受的人都很同情她,但沒有別的辦法;一名“特立獨行”的90后校長贏得了掌聲,卻鮮有人敢效仿。
敢問所謂領導,什么時候,老師才能只做教書育人的工作?孩子可以更好地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