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堂子真
品鑒呂子真的作品一如其人,總能給人一種清淨真實、玄妙幽逸的感受,強烈特異的藝術覺悟與風格,令人過目不忘,這完全得自於其沉靜的內心深處對傳統藝術及儒、釋、道靈境的潛心追求與參悟,內心明澈的子真平日喜愛在其蘭堂靜坐養性,焚香供蘭,沐樂研藝的他無不透露出與眾不同的藝術品質與修養,其參禪悟道,明心見性的無為藝境,在當下藝界給人帶來了一種隨心自在、玄幻莫測的藝術享受與神往。
1967年7月21日降籍貫皖,原名:磊、 鑫,號:蘭居士、花孫蘭子、齋號:蘭堂 、 即心山房、金蘭房等,現居北京,供職於北京民俗博物館[北京·東嶽廟]獨立藝術家、[真子藝道]創始人兼執行、[蘭堂藝術]主持 。
最喜歡做的事:焚香供蘭,沐樂涉藝最喜歡的處世方式:從善如流,處處隨緣最喜歡養生之道:獨居幽處,淨心養性最喜歡幻想的事:與魏晉名士幽聚最喜歡的一本書:《小窗幽記》在藝術上影響我最深的事:童年偶遇一鄉間學士讀書之狀最喜歡的藝術狀態:酒後即性,心花怒放最想達到藝術境界:隨心所欲,即心忘我。
三十年來參加、組織策劃國內外重要藝術活動百餘次,眾多藝術刊物介紹刊登作品作品被國內外友人、收藏家、藝術機構收藏出版專著:《十方藝術特輯呂子真》、《蘭堂心花》等。
氣如蘭兮
文/施晗
子真兄的篆刻,方寸之間,蘭氣微醺……你說他有蘭氣吧,他又有某種神秘的說不清楚的玄妙幽逸!這可能得自於他平日內心深處對儒釋道三境的通靈;其無意於著力,而自見心性的無為之境,使其作品有一種輕鬆自在的空靈妙趣。
他平日喜愛在其蘭堂靜坐養性,焚香供蘭,沐樂研藝。我造訪過幾次,每言及藝術,不無推崇自然意境為上,待到說得激動,眉宇之間遐思滿布,胸中蕩氣,欲從內心跳將出來,總能給人一種清心真實的誠摯。
子真兄的才情,其實又遠遠不止於篆刻,他只是以篆刻為一種通向藝術的形式手段之一,跨界到包括傳統書畫、民間藝術、視覺藝術等諸多藝術門類的存在;無論筆下刀下,他的作品一如他本人,重性靈,氣息古;取意崇法,題材形式,遊走在田野山間的大庭廣眾之物,他皆可隨手取之,化為己用,使其精神之神往,常常不經意間成全了他筆下的性靈之美!
我也曾多次與之對飲,吾雖酒力不及,卻私下窺得一秘密,子真兄微醉過後,必會與群友放言到無忌,上天入地,無所不言,無所有忌,言畢,假寐休憩一會,醒來再飲,或一人作字作畫,或與眾人論談天下……一番直敘胸臆、放浪形骸之後,本性使然,複歸平靜,古之魏晉風度,亦不過如此也。
然而,在制印之過程上,他又變得極為安順起來。常於寂靜無人之深夜,遠離塵俗的喧囂,獨自操刀鑿石,心如幽蘭。一旦刀與石碰撞的那一刻,他突又秒變成一個肆意妄為的不安者,內心久蘊的自然意境,隨其性靈的傾瀉,借助那雙黑夜裏的手臂,聚生於刀刃,橫切直沖,旁敲側擊,金石之聲如一首盪氣迴腸的午夜弦歌,劃破空間的寧靜。片刻之間,一方隨心得之的印作就此而生。
印刻成,子真兄常將其印面打好,置於牆上觀之,反復推敲,旦有不如意者即毀之;這樣反復下來,毀過的印章,至今也可滿滿堆一小屋了。
上善若水
子真兄曾說:“吾不喜工印,實乃本性所故;以吾之體悟,藝術當是個體性靈觸物而自然之感發,精神之神往,稟性之使然。並非機械地乃至喪失個體自然之本性也。吾制印,雖起印稿然不受其局,印稿乃是順意寫就。值運刀時,全是本性使然,少作補刀,快而成也……”
其實,直到此刻,敘說了這麼些文字,我依然不覺得子真兄僅僅是一個篆刻家,他對藝術那種異於常人的思考,已經讓篆刻和他筆下的種種藝術跨界到了另一個維度;在這裏,他可算那個“在自然面前,他是打開天窗看向窗外的孩子”……
他在一方名為“幾生修得到蘭花”的創作手記裏說:“吾平生所愛金石書畫,供蘭賞樂之事,尤以慕蘭之意最深,今篆刻幾生修得到蘭花。以慰當下心境也?!笨梢?,比起篆刻,比起藝術的身份,他更是一位君子。
空境
呂子真先生的書法和篆刻煥然一體。我認為,在取法上至少離不開兩 個來源,在用筆上,離不開兩個特點。
在取法的來源上,站在漢隸的基礎之上,上追先秦大篆,不僅僅是對大篆體系應用,而是能將中國的史前文字,以及甲骨、金文和六國文字進行整合,融為一體,特別是對銘文運用如此嫺熟,極大地豐富和創造了書法篆刻,方寸之間,彰顯格局,這在全國目前應用的這麼得心用手的還不多見。
他能將很多的古文字和銘文,應用到書法裏面來,很多人理解不到。他的書法體系是建立在書法的最高端的體系,這跟我們日常建立的傳統二王體系、碑刻體系以及民間出土體系書法比較,完全是一個新的體系,或者是書法的本源的更高端的體系。
在取法來源的另一個方面,呂子真先生能夠將書法與中國文化的本源道家融為一體。魯迅說,中華文化的一切本源來自於道家。我們知道有伏羲造字說,伏羲創造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後天八卦,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結繩造字都說明了文化的本源以及造字的來源就是道家。我們今天能夠在甘肅崆洞山、四川青城山等很多地方看到道家的文字,是幾個文字融合在一起,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大成若缺
呂子真在書法的取法上,能將道家文化揉進來了,這很不得了。他長期在北京的東嶽廟,日常道家的薰陶,對他的書法很有價值,大量的篆刻構成吸收了道家的道符、以及民間的咒語等手法,形成了今天的風格。他對道家文化的理解應用是他的獨特的見解,我們沒看到的他能夠看到。
在用筆的特點上,呂子真先生的書法的用筆,行筆如行刀。他已經不是傳統書法家的用筆,他把篆刻的刀法用進來了,而篆刻的本源又來自於他對古文字的理解,這三點形成了非常豐富的一個閉環。又有道家的本源支撐他的文化底蘊,同時又上溯到古文字,應用在篆刻上,最終形成行筆如行刀的筆法。
這跟他的篆刻是一體化的,書法的造型能力和篆刻的造型能力的一致性,使他在任何環境和任何材料上都能進行即興的創作,這正是我們當今書壇最缺失的原創性,而這種原創性的不可複製的藝術作品才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當然更是收藏的。
在用筆的另一個特點,呂子真先生書法的用筆是中鋒,又在中鋒用筆的上進行破壞。這種破壞,並不是側鋒的應用,也不是對側鋒的破壞。我們歷史上傳統書家只有一個人破壞了筆法,就是,明朝的徐渭。
徐渭對筆法的破壞,是建立在傳統的書法基礎上的,沒有對古文字進行深入的研究,也沒有對篆刻的研究。而呂子真先生對筆法的破壞,是建立在古文字和篆刻的基礎上,這可能是他在書法上啟發後賢一個非常重要的用筆。
他用筆非常豐富,可用筆尖,可用筆腹,可用筆根。他用筆的破壞性很強,毛筆的破壞性產生了線條的破壞性,這種破壞又應用到篆刻上,不破不立,最終道法自然,隨心所欲,就形成了它獨特的具有仙風道骨、蕭散飄逸的風格。
竹下清飲
野風堂品賞蘭居士
文/蔡寅坤
呂子真先生的書法和篆刻煥然一體。我認為,在取法上至少離不開兩個來源,在用筆上,離不開兩個特點。
在取法的來源上,站在漢隸的基礎之上,上追先秦大篆,不僅僅是對大篆體系應用,而是能將中國的史前文字,以及甲骨、金文和六國文字進行整合,融為一體,特別是對銘文運用如此嫺熟,極大地豐富和創造了書法篆刻,方寸之間,彰顯格局,這在全國目前應用的這麼得心用手的還不多見。
他能將很多的古文字和銘文,應用到書法裏面來,很多人理解不到。他的書法體系是建立在書法的最高端的體系,這跟我們日常建立的傳統二王體系、碑刻體系以及民間出土體系書法比較,完全是一個新的體系,或者是書法的本源的更高端的體系。
月下獨吟
在取法來源的另一個方面,呂子真先生能夠將書法與中國文化的本源道家融為一體。魯迅說,中華文化的一切本源來自於道家。我們知道有伏羲造字說,伏羲創造了先天八卦,周文王創造了後天八卦,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結繩造字都說明了文化的本源以及造字的來源就是道家。我們今天能夠在甘肅崆洞山、四川青城山等很多地方看到道家的文字,是幾個文字融合在一起,更能說明這個問題。
呂子真在書法的取法上,能將道家文化揉進來了,這很不得了。他長期在北京的東嶽廟,日常道家的薰陶,對他的書法很有價值,大量的篆刻構成吸收了道家的道符、以及民間的咒語等手法,形成了今天的風格。他對道家文化的理解應用是他的獨特的見解,我們沒看到的他能夠看到。
在用筆的特點上,呂子真先生的書法的用筆,行筆如行刀。他已經不是傳統書法家的用筆,他把篆刻的刀法用進來了,而篆刻的本源又來自於他對古文字的理解,這三點形成了非常豐富的一個閉環。又有道家的本源支撐他的文化底蘊,同時又上溯到古文字,應用在篆刻上,最終形成行筆如行刀的筆法。
這跟他的篆刻是一體化的,書法的造型能力和篆刻的造型能力的一致性,使他在任何環境和任何材料上都能進行即興的創作,這正是我們當今書壇最缺失的原創性,而這種原創性的不可複製的藝術作品才是值得研究和學習,當然更是收藏的。
在用筆的另一個特點,呂子真先生書法的用筆是中鋒,又在中鋒用筆的上進行破壞。這種破壞,並不是側鋒的應用,也不是對側鋒的破壞。我們歷史上傳統書家只有一個人破壞了筆法,就是,明朝的徐渭。
徐渭對筆法的破壞,是建立在傳統的書法基礎上的,沒有對古文字進行深入的研究,也沒有對篆刻的研究。而呂子真先生對筆法的破壞,是建立在古文字和篆刻的基礎上,這可能是他在書法上啟發後賢一個非常重要的用筆。
他用筆非常豐富,可用筆尖,可用筆腹,可用筆根。他用筆的破壞性很強,毛筆的破壞性產生了線條的破壞性,這種破壞又應用到篆刻上,不破不立,最終道法自然,隨心所欲,就形成了它獨特的具有仙風道骨、蕭散飄逸的風格。
無(O)量
淺說子真
文/陳河村
藝術家中,為人向外求者多,各類活動不斷,混跡於江湖。
藝術作品,向外求者亦更多,比如希望作品受到更多的誇讚,混個職稱,多些虛名等等。
當歲月的大浪退後,更多人成為了浮萍,少數人思想和作品,卻留了下來。
子真兄選擇了獨處,選擇向內求。
修行道場和書房是清淨的場所,一道牆,一扇門,把紅塵和清淨隔開。
能夠有一間斗室作為書房,是何等的福報,得有多少世的修為。
子真兄恰恰就有自己的一方非常不錯的天地,在那裏恣意揮毫;而且體制內的身份讓他也不用那麼為五鬥米折腰,多少人羨慕不已。
大醉若醒
汝南自古文脈深厚,呂氏更是人才輩出,而且綿綿不絕,到子真兄這裏,文脈不但接到了,而且還接了不少。
在他的書法、繪畫、篆刻作品裏,作品的高古氣息、豐富的精神內涵和靈性就在那裏,作品本身自己在說話。
再去解釋好在哪里,便等而下之,佛家說,開口即錯。
有人說作品是練出來的,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是達不到想要的結果。
竊以為,也是,也不是。
說是,沒有漸悟哪來的頓悟。
說不是,磚頭隨便怎麼磨,都成不了鏡子。
功夫要下,悟性更重要。不然,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來越遠。
如果只下手頭功夫缺少悟性,作品的匠氣十足;如果只靠靈氣而不下功夫,作品沒有出處,成為野孤禪的可能性很高。
子真兄這麼多年,藝術方面下了不少苦功夫,吃了不少蘿蔔幹,坐了不少冷板凳;悟性是更勝一籌,不知是他累世修行所帶來的靈根,在深夜獨自參悟起大用,還是京城那如雲般頂尖高手,給他了不少的點撥起大用。
總之,在他的作品裏,既體現有高古的源頭活水出處,又有非常靈性、靈動的一面。
一芥納三千,三千一芥子。
子真兄的一幅尺餘書畫,一方篆刻,盡顯大千世界之精彩。
說人說物,皆為妄說。
淺說深說,皆為戲說。
2023.10.4
▲▲▲作品可收藏訂制
藝術家投稿:lulingculture@163.com
圖書出版 I 書畫收藏 I 衍生品開發 I 媒體傳播 I 展覽策劃
精彩藝術內容請關注本公眾號!
點擊進入商城小程序
可收藏您喜歡的藝術品或藝術衍生品哦!
往期內容導覽
5
2
周松 ? 化蝶現場 I 微展覽NO.52
周正 ? 明心見性 I 微展覽NO.21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