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探客007
本文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違者依法必究
中國“魔都”上海的街頭,前幾天涌現了大批慶祝西方萬圣節的民眾。
各種奇奇怪怪的照片、視頻在網絡上幾乎是鋪天蓋地,這也讓充分見識了什么才叫“魔都”,這個名號的確名副其實。
從微博、小紅書等社交平臺流傳的照片來看,今年上海萬圣節活動主要集中在黃浦區、靜安區的巨鹿路、富民路、長樂路一帶,毫無疑問年輕人是其中的主力軍。
晚上,走到街上,到處“群魔亂舞”,各路妖魔鬼怪紛紛亮相。
這里面有各種經典的鬼怪形象,如安陵容、向太、西瓜人、乙方、佛祖,到更現代的形象,如來自《王者榮耀》的英雄,甚至是各種獨特的原創角色,都讓人眼前一亮。
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為這個特殊的節日增添了一份神秘和歡樂。
一些年輕人不僅打扮成中西方的各種鬼怪,甚至不少人還大玩角色扮演,這在中國網絡文化中俗稱“cos”。還有人做一些現實中人物的裝扮或者觀念的傳遞。
也有人裝扮成舉著“學醫救不了中國人”牌子的魯迅、經典劇集《甄嬛傳》的嬪妃奴婢、歌手那英和王菲、主持人小S,以及知名醬料品牌老干媽創始人陶華碧等等。
甚至還有人從時下熱門話題中取材,譬如一名男子身披“跌跌不休”的上證指數走勢圖,手持一大把韭菜,也有人身穿印有字句“哪里貴了”的T恤,打扮成最近陷入爭議的直播主李佳琦……
上海舉辦萬圣節是有些來歷的。1843年11月17日,根據《南京條約》和《五口通商章程》的規定,上海正式開埠。
自此以后,外國商品和外資紛紛涌進長江門戶,開設行棧、設立碼頭、劃定租界、開辦銀行。上海進入歷史發展的轉折點,從一個不起眼的海邊縣城開始朝著遠東第一大都市前進。
隨之而來的,也有國外的各種文化元素,逐漸形成了獨特的海派文化。上海的萬圣節傳統就是這種海派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每年的11月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這個節日有著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凱爾特人慶祝豐收的節日。
他們認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一年之中夜晚最長的一天,也是農歷年的結束和新一年的開始。這一天被稱為“薩溫”,被認為是通往死者世界的時刻。
古代凱爾特人相信,這一夜間,死者的靈魂會返回人間,與生者共度這個特殊的夜晚。
后來隨著基督教興起和傳播,萬圣節逐漸融入了基督教的宗教儀式。在公元7世紀,教皇鄧橋一世將11月1日定為“所有圣徒日”,以紀念所有已故的圣徒。
前一天的10月31日被稱為“萬圣夜”,即萬圣節前夜,縮寫為“Hallowe'en”。這也就是萬圣節前夜最熱鬧的重要原因。
圖片來源@攝圖網
中世紀時期,萬圣節成為了一個宗教節日,其與亡靈節和諸圣節類似。教會將此節日定為紀念所有圣人和殉道者的日子,并將之與秋季的豐收慶祝活動結合起來。在這個時期,人們會在家中布置祭壇,點燃蠟燭,并邀請親朋好友一起分享食物和故事。
到了近代,萬圣節逐步演變成了孩子們歡慶的節日。孩子們會戴上各種各樣的面具,披上斗篷,裝扮成各種可愛的鬼怪,手拿南瓜燈,挨家挨戶地去敲門,要求獲得糖果和禮物。
圖片來源@攝圖網
如果主人不給糖,他們就會搗蛋,比如在門口涂鴉,甚至是把垃圾倒在。
因此大家會共同為孩子們準備各種有趣的裝飾和糖果。這樣,萬圣節就逐步演變成了一個社區活動。
傳說在這一晚,各種各樣的鬼怪也會裝扮成小孩,混入群眾之中一起慶祝萬圣節的來臨,西洋人為了讓鬼怪更融洽才裝扮成各種鬼怪。
這個傳說讓人們覺得萬圣節充滿了神秘和詭異。
隨著時間的推移,萬圣節逐漸演變成了一個充滿神秘和快樂的節日。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也隨之進入中國。
萬圣節流傳到今天已經完全沒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已經完全成了娛樂的節日,公共場合以及居家周圍的鬼臉南瓜燈、白網黑蜘蛛等,也都抹去了駭人的鬼魅氛圍。
圖片來源@攝圖網
當然,萬圣節等西方節日在中國的火爆,商家的推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經過多年的發展,上海的萬圣節已經成為了一個標志性的節日,但很多人發現,2023年的這個節日已經不再只是一個傳統的西方節日,而是一個融合了各種文化、充滿創新和活力的現代節日。
由于造型出圈,加上搭上時事以及網絡文化的傳播屬性,有關上海萬圣節活動的各種話題,連續多日刷爆各大社交平臺,也在網絡上引發網民兩極化的反應。
有網民認為,萬圣節是西方的傳統節日,“中國人不應該過!”這樣的觀點在中國很普遍,在很多城市都是如此,甚至有城市發通知不讓過萬圣節、圣誕節等洋節。
對于上海萬圣節超級火爆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文化入侵,說在上海街頭狂歡的都是“妖魔鬼怪”。
但也有網民指出,抵制萬圣節是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有些人永遠不明白海派文化的核心就是多元、開放、包容”。上海是一座開放的城市,應該能夠容忍多種文化因素的共存。
其實,如果仔細觀察2023年的上海萬圣節,就可以發現,上海人過的所謂萬圣節已經和西方傳統的萬圣節相去甚遠。
其已經大大超出西式鬼怪的范疇,完全演變成了自我表達的工具……不管怎么樣,別上綱上線,大家玩得開心就好。
上海是個開放性的海派城市,作為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之一,其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外來人口。這些外來人口帶來了各自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形成了海派文化的多元性。
圖片來源@攝圖網
海派文化的這種多元性不僅體現在文化的表現形式上,也體現在文化的內涵上。當然這些外來的文化和中國文化交織在一起,才獲得了更為長久的生命力,上海萬圣節就是其中的一個寫照。
如果我國從全球化的視角出發審視上海萬圣節,就不需要過多擔心所謂的“文化入侵”。上海萬圣節裝扮的多樣性,倒是突顯了上海這座城市的國際化特質。
有人說,上海不僅僅是中國的上海,也是世界的上海。這個號稱東方巴黎多多融入世界才是最重要的!
海納百川,風情萬種,這才是上海的魅力和味道,也不愧它“魔都”的稱號。
說上海被文化入侵了的人,也還是要淡定一些才好。
本文為原創,申請轉載在后臺留言。首圖來源于攝圖網,部分資料圖片來源于網絡,不能識別具體來源,不妥之處請聯系刪除,感謝您的包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