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日軍登陸時-松江與金山地理關系【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劉本新】
松江縣
松江縣源于唐代天寶十年(751年)所建的華亭縣,當時轄區幾乎包括今上海市除嘉定、崇明以外的全部土地。據舊志記:唐華亭縣轄22鄉;
宋初華亭縣轄17個鄉,至元豐年間(1078~1085年)裁為13鄉(鄉名:華亭、集賢、修竹、胥浦、風涇、新江、北亭、海隅、高昌、長人、白砂、仙山、云間);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始劃出高昌、長人、新江、北亭、海隅等5鄉置上海縣。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劃出集賢、華亭、修竹等3鄉部分土地及上海縣部分土地置青浦縣。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劃出楓涇(即風涇)、胥浦等2鄉及集賢、華亭、修竹、新江等4鄉部分土地置婁縣。
雍正四年(1726年),割云間、白砂等2鄉之半建奉賢縣;劃出楓涇、集賢、仙山、修竹等4鄉部分土地及婁縣的胥浦1鄉置金山縣。至此,華亭縣、婁縣所轄僅華亭、集賢、白砂、仙山、云間、楓涇、修竹、新江等8鄉的一部分。
中華民國成立后,華亭縣和婁縣即合并為華亭縣(后改為松江縣),當時縣以下劃分為24個市、鄉。城廂為華亭市,其余為亭林市、楓涇市、泗涇鄉、莘莊鄉、新橋鄉、七寶鄉、天馬鄉、小昆山鄉、葉榭鄉、張澤鄉、五厙鄉、呂蕩鄉、小茜涇鄉、官紹塘鄉、陳家行鄉、柘林鄉、山陽鄉、前岡鄉、白沃鄉、龍興鄉、錢河鄉、漕涇鄉、金山衛鄉。
民國18年(1929年),本縣地方自治奉命試行區制,市行政局撤銷,將全縣24個市鄉合并為:城廂、楓涇、亭林、泗涇、新橋、莘莊、天馬、小昆山、葉榭、張澤、漕涇、七寶、五厙、山陽、陳家行、官紹塘等16個區,351鄉及48鎮。
民國28年(1939年)日偽期間,全縣劃分為16個城鄉公所,其中城公所:松江,鄉公所:打鐵橋、新橋、陳家行、莘莊、七寶、泗涇、天馬山、小昆山、楓涇、石湖蕩、亭林、張澤、葉榭、漕涇、山陽。
金山縣
金山地處吳、越交會,戰國時吳、越交戰頻繁,縣境隸屬屢變。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置海鹽縣(。
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劉邦封劉賈為荊王,海鹽縣隨會稽郡歸荊國管轄。
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海鹽縣,隸吳郡。武德七年海鹽縣并入嘉興縣,隸蘇州。唐天寶十年(751年),吳郡太守趙居貞奏準,割海鹽北境、嘉興東境、昆山南境置華亭縣,隸吳郡(明萬歷《海鹽縣志》)。自此,金山地屬華亭縣。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升華亭縣為華亭府,隸浙西道嘉興路。翌年,改華亭府為松江府,領華亭縣(至元《嘉禾志》)。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于華亭縣南境小官鎮(篠館鎮)筑城置衛,以海中金山命名為金山衛。
清順治十三年(1656年),分華亭縣風涇、胥浦兩鄉及仙山、華亭、集賢、修竹等鄉之半建婁縣,隸松江府。金山地屬婁縣。
雍正二年(1724年),兩江總督查弼納以蘇松大縣,額賦繁多,一官難以治理,奏請分縣。同年戶部議復核準(《世宗皇帝實錄·卷二十四》)。雍正四年,析婁縣胥浦1鄉,并風涇、集賢、修竹、仙山4鄉一部建金山縣,設縣治于金山衛城,隸松江府。
咸豐十年至同治二年(1860~1863年),太平天國統治期間,縣名改為金珊縣,隸蘇福(江蘇)省松江郡。同治三年,太平軍敗,恢復舊建置。
民國元年(1912年),金山成立軍政分府,隸江蘇省。民國3年設滬海道于上海,金山縣隸滬海道。民國16年廢滬海道,隸江蘇省。
民國22年,金山縣屬江蘇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公署(駐松江)管轄。
民國25年,改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民國26年11月5日,日軍在金山衛登陸,縣城淪陷。金山縣政府流亡于江浙邊境,隸江蘇省江南行署。同時,日軍組織“金山縣維持會”。
民國29年,成立偽縣政府,隸汪偽國民政府轄下江蘇省。
民國31~32年,日偽“清鄉”,偽金山縣政府改為金山特區公署,由駐嘉興日軍控制。民國34年,抗日戰爭勝利,金山縣仍隸江蘇省第三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5月13日,金山縣解放。
5月15日,成立金山縣人民政府,隸蘇南行政區松江專區。
1958年3月,松江專區撤銷,金山縣改隸江蘇省蘇州專區。11月,金山縣劃歸上海市。
金山縣區和鄉
民國2年(1913年),廢鄉、保、區、圖制,實行鄉、市自治。全縣分為朱涇、張堰兩市及呂巷、衛城、東一(今新農)、東二(今松隱)、西鄉(今泖橋)、北鄉(今泖港)等6個鄉。
民國16年(1927年),全縣改為1市1O鄉:朱涇市、張堰鄉、呂巷鄉、干巷鄉、廊下鄉、錢圩鄉、衛城鄉、東一鄉、東二鄉、西鄉、北鄉。各市、鄉均設行政局。
民國18年(1929年),實行鄉鎮區域自治,全縣用序數編號分9個區:一區(朱涇)、二區(泖橋)、三區(泖港)、四區(干巷)、五區(呂巷)、六區(張堰)、七區(廊下)、八區(金山衛)、九區(松隱)。區以下,按百戶左右設鄉(鎮),25戶設閭,5戶設鄰。
當年,全縣計有35個鎮、228個鄉(鄉鎮名無考)。翌年,鄉鎮以下編成1383個閭,6799個鄰。
民國23年(1934年)1O月,實行保甲制,以戶為基本單位,一般10戶編為1個甲;10甲編為1個保(縣治所在地則由25甲編為1保);若干保編為1個鄉、鎮;若干鄉、鎮編為1個區,至民國24年完成。
全縣分6個區,12個鎮,51個鄉(朱涇、張堰、呂巷3個大鎮,各分為2~3個建置鎮),365個保,3809個甲。各區所轄鄉、鎮如下:
第一區(駐朱涇) 轄14個鄉、鎮:東林鎮、西林鎮、公續鎮、賀埭鄉、陳浜鄉、下圩鄉、泖橋鄉、韓塢鄉、姚古鄉、興塔鄉、蔣浜鄉、下坊鄉、宙圩鄉、蔣涇鄉。
第二區(駐泖港) 轄8個鄉:泖一鄉、泖二鄉、泖三鄉、泖四鄉、泖五鄉、泖六鄉、泖七鄉,泖八鄉。
第三區(駐松隱) 轄7個鄉、鎮:松隱鎮、溫河鄉、西來鄉、日豐鄉(又稱百福鄉)、黃耳鄉(又稱望霓鄉)、太平鄉、思益鄉。
第四區(駐張堰) 轄15個鄉、鎮:欽明鎮、留溪鎮、干巷鎮、錢圩鎮、甪巷鄉、長浜鄉、周山鄉、務本鄉、山涇鄉;甪里鄉、培本鄉、孔堂鄉、八字圩、存養鄉、前崗鄉。
第五區(駐呂巷) 轄12個鄉、鎮:呂巷鎮、橫溪鎮、胥泖鎮、廊下鎮、呂東鄉、呂西鄉、呂南鄉、呂北鄉、黃泥鄉、萬春鄉、山塘鄉、邱移鄉。
第六區(駐金山衛西門) 轄7個鄉、鎮:西門鎮、查山鄉、橫浦鄉、扶王鄉、北張鄉、南張鄉、裴弄鄉。
2023-11-16在上海龍華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