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科技賦能顯身手 千里幫扶愛心傳------記“江蘇好人”、江蘇聞名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袁順清
作者:李昌桂
道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堅持是一個人最好本質。20多年來,袁順清多次走進云南、寧夏和內蒙古等省和自治區,帶領當地農民科學養牛養羊,幫助當地牧民脫貧致富,在牧民、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市場、市民餐桌之間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進一步推進中西部地區對接,促進兩地共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守望相助、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而袁順清說:“幫助他人快樂自己,我將一如繼往做下去,生命不息、好事不斷。”袁順清相繼榮獲“常州好人”、“常州市學雷鋒標兵”和“江蘇好人”等榮譽稱號。
攜手云南,精準幫扶。早在10多年前,袁順清就聯合金壇20多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了“中國名特優農副產品展示銷售中心”,通過“互聯網+”模式,助力金壇茅山老區和云南騰沖等地脫貧攻堅,將云南的普洱茶、枸杞、蜂蜜等銷往金壇,將金壇的長蕩湖大閘蟹、朱林無節水芹、建昌紅香芋等銷往云南等地,通過名特優農產品銷售促進兩地經濟交流與發展。
2012年,袁順清來到云南省騰沖市,圍繞經濟發展“望聞問切”:“望”,尋找并挖掘當地自然資源;“聞”,聽取當地百姓需求;“問”,與農戶談心,和地方農技專家交流,尋找補齊經濟發展短板的途徑;“切”,轉變農民思想觀念,開出脫貧致富的“良方”。袁順清通過走訪發現,騰沖櫻花谷不僅風景優美,而且野生櫻花漫山遍野,他先以50元/斤的價格向農戶收購野蜂蜜,后來又探索人工養殖蜜蜂,并將蜂蜜收購價格提高到100元/斤,看到騰沖當地蜂農腰包鼓了,他心里感到更加踏實了。2013年,袁順清發現騰沖許多農戶家里養牛,于是他與當地農技專家取得聯系,并在他們的指導下,探索“公司+農戶”的模式,即由公司購買小牛給農戶放養,每天補貼20元飼養費,3個月后待牛屁股長得肥壯了,再補貼每頭5000元。如此一來,一戶農戶3個月的收入7000元,放養3頭牛就是20000多元。他同時倡導酒糟發酵后養牛,牛不僅長得快,還且長得十發肥壯。騰沖市固東鎮的肖祥海家靠近緬甸,是袁順清帶領他們走上了致富路,目前他們村規模養牛戶達到30多戶。肖海祥算了一筆賬,原先一家農戶年收入2萬元,現在每家普遍養牛6至10頭,全年收入10多萬元。袁順清長期穿梭在蘇滇兩地間,在兩地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騰沖市北海鄉雙坡村的楊玉萍,在袁順清的指導下,成了當地有名的農產品經紀人。在袁順清的啟發和指導下,北海鄉雙坡村箐社一共61戶,現在養蜂的十幾戶,其余的成了養牛、種植專業戶,有的開了農家樂。2023年春節,楊玉萍專門給袁順清發來了微信:“江蘇大好人,來到彩云南;扶貧從根起,輸血又造血。”如今,袁順清幫扶的許多養殖戶成了農民經紀人,引起了騰沖市和云南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充分挖掘并發揮當地的資源,大力發展畜牧業,推進規模化、工廠化生產和農旅融合發展。
情牽北疆,愛心傳遞。袁順清是新時代的“農民經紀人”,始終沒有忘記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一個也不能少,哪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如何推進中西部幫扶協作?袁順清思考著。內蒙古擁有廣闊的草原和純天然散養的牛羊資源,而經濟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擁有龐大的消費群體,加強兩地對接,不僅促進內蒙古農牧產業發展,而且豐富長三角地區市民的餐桌。他多次走進烏蘭察布察哈爾草原,對那里牛羊資源了如指掌,對幫扶協作充滿信心。繼云南騰沖等地幫扶協作后,袁順清將目光瞄準了內蒙古烏蘭察布市。2023年,他將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牛肉銷售作為協作幫扶的一項重要內容。今年10月,從江蘇金壇到內蒙古烏蘭察布,袁順清跨越1460公里遼寬祖國疆域,來不及欣賞美麗北國風光,走進察哈爾右翼后旗,開啟農副產品對接之旅。
胡明是烏蘭察布察右后旗旺牧養殖種植農業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也是察右后旗奶制品行業協會副會長,2013年創辦了察右后旗旺牧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2019年新建并擴大生產規模,成為旗內外知名規模養殖企業。袁順清現場調研,并與察右后旗統戰部、工商聯和農牧部門的領導和專家開出“良方”,進一步加強與農牧專家對接,對養殖場實施現場管理、科學飼養和標準化建設,走“粗飼料+精飼養”之路。彭登云是察右后旗錫勒鄉六道溝村的養殖戶,他一共放養了180頭牛,其中大牛130頭、小牛50頭。每年六七月份是草生長最茂盛的時候,也是牛兒最長膘的時候,而冬季草料問題是養殖戶最大的困惑。袁順清認為,近年來察右后旗聚焦高效農業,在奶業振興、薯業提質、奶牛擴群、羊肉增效、品牌提升和精加工方面取得長足發展。察右后旗具有牛羊養殖天然條件和優勢,近年來國家各項扶持政策出臺有力促進地方養殖業、旅游業發展,袁順清和地方農牧專家開出“良方”:規模養殖戶一方面要做好入冬前草料儲備工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規模養殖戶的補貼,增加農民養殖的積極性。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北什軸鄉的龐葉龍今年74歲,飼養了140頭母牛,已經賣掉100多頭。他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村里養殖戶中他的年齡最小,年齡最大的80多歲。袁順清認為,無論是新農村建設,還是現代化牧區建設,將人留住是最關鍵的問題。農戶要吃透國家政策,解決好“養什么?怎么養?養了到哪里去”的問題,最后要發揮好農產品經紀人橋梁和紐帶的作用。要繼續加強中西北部地區的對接,地方政府給政策,養殖戶增強信心,經紀人牽線搭橋,農技人員給予技術幫扶,真正做到牧民負責飼養、經紀人負責收購、屠宰和銷售“一條龍”服務,解決養殖戶的后顧之憂。袁順清認為,發展要有思路,思路決定出路,農民經紀人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中要發揮重要作用。烏蘭察布鑫怡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閆曉萍表示,10多年前她創業時,還是一家牛肉加工小作坊,是袁順清從牛肉加工到市場開拓給予各方面指導,如今成為一家生產“清真”食品的企業,擁有廠房面積2800平方米,員工50余人,擁有清洗、切片、拉伸、甩干、滅菌、真空包裝等食品生產機械30余臺,牛羊肉制品銷往內蒙古市場并輻射全國,今年還與金壇區融媒體中心達成牛肉銷售江蘇總代理的協議。袁順清認為,在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的情況下,農民小微企業市場產品太“內卷”,突破銷售瓶頸關鍵要在推進標準化生產、提升產品品質、加大宣傳推廣上下功夫。內蒙古草原擁有豐富的牛羊肉資料,需要更多的優秀農民經紀人,國家和地方要出臺更多優惠政策,著力培育好“四類經紀人”,即農副產品進入市場產銷對接的經紀人、推動“訂單農業”發展的經紀人、為農民進入市場提供中介服務的經紀人、農業農項目業招商引資的經紀人。
如人如斯,愛心永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慈善事業是惠及社會大眾的事業,是社會文明的重要標志,是一種具有廣泛群眾性的道德實踐。”袁順清將幫扶作為慈善、公益來做,只求付出,不求回報。袁順清是“江蘇好人”、金壇老科技工作者,防疫期間開啟“大喇叭”,他的事跡被新華社、中新社、常州日報等媒體報道,并入選江蘇省抗疫故事集《又見遍地英雄》一書。2020至2021年防疫關鍵時期,袁順清每天自費400多元,一早把車子加滿油,早上七點至晚上七點,在城鄉間巡回宣傳。沒人叫他做,也沒人逼他做,可他義無反顧去做,這是一種志愿精神的體現。為了避免交叉感染風險,他晚上回到家進行“自我隔離”。他每天早、中、晚三餐,基本上在車里解決。如今袁順清還保留著那張“特殊通行證”,一張蓋有20多個社區公章的“出入證”,就是最好的證明。在他的引領下,金壇乃至周邊城市的“大喇叭”越來越多,大家主動加入防疫志愿者隊伍,更多愛心企業家為志愿者送去防疫物資。
袁順清認為,財富來源于社會,應該回報于社會。一個成功的企業家,應將對社會的回報作為重要標準。2014年,他成立金壇首個以個人命名的職工幫扶平臺——袁順清職工幫扶助老愛心服務站,為轄區內老年人提供義務上門保潔、助餐、助浴等服務。多年來,他向敬老院、貧困學生等累計捐獻各類物資500萬元、善款200多萬元。2014年。他和金壇區檢察院聯系,探索以檢察機關為主導、全社會參與的失依兒童救助機制,做好失依兒童教育、幫扶等工作,投入50萬元,成立江蘇首個“失依留守兒童之家”,“向日葵護苗之家”先后為33個孩子送去家庭般的溫暖和關愛。
慈心播愛種,善意滿人間。老子《道德經》里說:“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袁順清出身貧寒,只有小學文化,他說在“社會”這所大學里,學到了誠實、守信和奉獻、擔當的精神,而這正是社會志愿精神的集中體現。美的用處首先在于慰籍,其次在于陶冶,最后若是常常與美發生共鳴,便自然上升到自己的修養。金壇是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的故鄉,袁順清以華羅庚說的話為座右銘:“人家幫我,永志不忘;我幫人家,莫記心上。”袁順清樸實的身影,深深烙在金壇大街小巷,每一步腳下都似乎生出朵朵纖塵不染的蓮花,將這一芬芳灑滿走過的每一段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