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潔凝
臺灣國民黨與民眾黨原本合作的局面,最后以“分手”告終。2023年11月24日是臺灣明年1月13日領導人選舉前的最后登記日,國民黨侯友宜配傳媒大亨趙少康,而民眾黨柯文哲則配臺灣新光集團董事吳欣盈。單看副手人選,已知道國民黨則重于輿論影響力,而民眾黨則重的卻是選舉經費。回顧臺灣過去七次的領導人選舉,“政黨輪替”將會是不爭的事實,問題是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誰能主政。民眾黨柯文哲一直以來所走的專業中間路線,在現今極端的世界以至本土的政治局面中,并不受落。綜觀七次的選舉,自李登輝第一任以來,民進黨本來便是國民黨激進力量的一個分支,李登輝原來的如意算盤是,左是我的人,右又是我的人,自己便成為永續下去的太上皇了。
世界上有那位操盤手不希望自己的權力永續下去呢?但國民黨與民進黨這二十多年來的變化,變得要讓李登輝再培植多個民眾黨出來,柯文哲就是這樣出來的臺灣政治領袖。有很多輿論指出,民調顯示若然出現三位候選人的局面,那就必然是執政的民進黨勝出,這個分析留于太過片面。現今世界民調,并不能全面反映最后的得票結果,主要因為選民都在過去的民調中學精了,不會如實透露投票意向。2015年的英國大選下議院選舉中,選前當地民調顯示,在野工黨與執政保守黨勢均力敵。最后結果卻是,保守黨出乎意料地取得過半數的331席,在野工黨只獲232席。2016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主流媒體與傳統民調組織多顯示執政民主黨希拉莉領先,結果卻是在野的共和黨特朗普勝出。
根據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政治學教授諾帕(Helmut Norpoth)所研究的鐘擺效應模型會發現,從1960年至今,美國政黨連續兩任入主白宮的機率是54.7%,之后再繼續執政的機率下滑到49.4%。此模型亦非常配合臺灣過去27年來的執政黨只能執政兩任的趨勢。美國政治史學家李特曼(Allan Lichtman)有一個預測大選的13個關鍵元素,當中最影響民生的,便是:民意基礎、政策變動、短期和長期經濟、外交和軍事政策,以及候選人的魅力。民意基礎要看最近的地區選舉結果,2022年“九合一”選舉中,國民黨拿下13個縣市和四都,民進黨只得5個縣市,民眾黨則只有新竹市,也有無黨籍獲得在苗栗縣、金門縣的議席。臺灣有六成以上的選民希望要有“政黨輪替”,這便是民意要求要執政民進黨下臺的基礎。
臺灣島內的政策出現劇烈變化,執政黨和民眾黨均支持“臺獨”,而國民黨堅拒出席雙十活動與“臺獨”割席,這個立場上的分野,已讓選民看清候選人的政見。柯文哲在“藍白合”中令人失望,他自私得只為選舉,全無大局觀。三方在死線前的“君悅會談”中,柯文哲仍以為其民調領先些少便可當正,這個足以證明他是李登輝口中的“頭腦怪怪,靠來靠去,沒為臺灣想要怎樣”。民調只對知名度高的候選人有利,柯文哲相對于侯友宜而言,當然是知名度稍高,民調自然會稍為領先,但六點協議中已講明民調有誤差,柯文哲要讓點數卻出爾反爾,即無道義也。中國人著重儒家文化,對政治領袖以“仁義道德”為先決條件。民眾黨柯文哲“出師無名”,臺灣選民寧選有德的警察,也不會選一位無德的醫生。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