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本新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研究】
上海奉賢區柘林鎮|日軍杭州灣金山衛登陸參考資料-劉本新
【按】柘林城,柘林鎮,1937年8月淞滬會戰開始后,屬于右翼地區的著名要地,是我軍海岸防御中軍事部署的重要接點和節點,也是軍事分界點。11月5日日軍在柘林以西5公里的漴缺(闕里)登陸,我軍從東北面夾擊登陸日軍,作戰十分激烈。現在,這一帶海灘建成了上海化工區,舊戰場難尋,但是舊地名還在,這對研究者和愛好者來說,是有益的。以下資料來自奉賢區檔案。圖片來自圖溯上海。
柘林鎮,位于上海市南方杭州灣北岸。在奉賢區境西南沿海前哨。鎮境東抵海濱良種場及奉新鎮,南瀕杭州灣,西接胡橋鎮,北靠新寺鄉。
柘林地處岡身地帶及其東側地區,以華亭石塘(又稱里護塘)為分隔,自然而成塘內、塘外2個地區。成陸年代最早者為岡身地帶,距今4000余年,塘外由古老陸地陷海后再度淤漲成陸。
柘林古文化遺址,主要分布在方竹港西側,滬杭公路以南約300米處,為柘林鄉馮橋村所在地。遺址東西長約100米,南北寬約70米。距今三四千年,系良渚文化遺址。1977年12月7日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地點。
柘林城,又名柘林堡。在今上海市奉賢縣南柘林鎮西一里。因附近柘山上柘樹成林,故名。北宋曾設袁部鹽場于此。明嘉靖時,為防倭寇筑城防守。《方輿紀要·卷二四》松江府華亭縣: 柘林鎮“城周四里,為防御要沖,南起漴缺墩,北至翁家港,皆其信地”。清設守備防守。同治元年(1862)毀于英、法聯軍。
戰火毀壞了建筑,毀不掉當地居民熱愛家園的心。
從光緒元年(1875年)開始,城墻初次被毀后,在古柘林城的西門外500米處,又形成一個新的柘林鎮,新鎮東西街長460米,民間稱為“西門鎮”,現為西門老街。
明朝倭寇時常來犯患,是沿海居民眼中的大患。而奉賢西南的柘林就被倭寇作為登陸的首選之地。正是為了抵御倭寇,朝廷專門營建了柘林城。
該城建有東、西、南三城門。在城樓上更建有一座北圣宮,以示背水一戰之志。城中還建有一座鎮海樓,軍民可在樓上瞭望海洋,早日發現敵情。樓頂更置有大鼓,一旦情急,便可敲響大鼓,向全城報警。
柘林屬濱海膏腴之區,“南鹽北農”自然條件優厚,動植物資源較為豐饒,海涂資源蘊藏量豐富。往昔以來,境內土特產,此記述者有5種,聞名遐邇的為柘林“袁鹽”、柘林鐵梗青蒿和柘林東方對蝦。截至2003年,柘林鎮境內有植物300余種、動物100余種。其中,中藥材有石菖蒲、絲瓜絡、扦扦活、枸杞根、臭梧桐、脫力草、益母草、辣蓼、車前草、薄荷、白菊花、麥冬、括蔞(杜瓜)、野菊花、等近百種。
柘林境內,橫向的市級莘奉金高速公路,柘林地區在東海村五組海灣路和郊南村一組目華路建有A4高速公路進出口。市、縣級普通公路,西有滬杭公路,東有金海公路、海灣路、南有奉柘公路,還有在柘林正在建筑的浦東至上海石化的高架鐵路。柘林境內縱橫鄉村公路計有8條。
丨柘林鎮地區行政區劃沿革丨
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20軍進入南橋,柘林地區解放。柘林隸屬松江縣。
1949年~1952年隸屬于蘇南行政公署松江專區松江縣。
1950年5月,柘林鎮上橫涇河南松江縣屬地劃入奉賢柘林地區。嗣后,柘林地區區劃有:
柘林鄉(共有15個村)的東門村、南門村、關帝村、柘南村、柘北村、新橋村、馮橋村、大沙村8個村;新寺鄉(共8個村)的教南村、斜路村2個村;道院鄉(共10個村)的小城村、東湖村、西湖村3個村;西灣鄉(共11個村)的張家村、周家村、南龍村、夾路村、營房村5個村,上述18個村均屬今柘林鎮境域。
1952年~1958年2月隸屬于江蘇省松江專區。
1957年9月,撤區并鄉,縣設1鎮、15鄉,轄290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涉及柘林地區的4個小鄉(柘林、新寺、道院、西灣)與新塘鄉合并建立新寺鄉,俗稱大鄉(鄉政府設在新寺鎮)。
1958年3月起,隸屬于江蘇省蘇州專區。
1958年11月24日起至今隸屬上海市奉賢縣。
2000年10月1日起,馮橋村、漁業村劃入上海化學工業區奉賢分區。
2002年4月,撤銷奉新鎮、柘林鎮,設立新的柘林鎮。 [7]
2003年8月1日起,柘林村第一、二、三組劃入上海化學工業區奉賢分區。 [8]
2003年11月,撤銷柘林鎮、胡橋鎮、新寺鎮,設立新的柘林鎮(原奉新鎮區域劃歸新設立的海灣鎮管轄)
2023-11-26 在上海龍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