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ul Langrock / Greenpeace
COP28氣候大會在即,中國作為溫室氣體排放大國的氣候行動成為焦點之一。實際上,中國同時也是光伏風電、儲能、新能源汽車等未來綠色社會基礎設施和解決方案的提供方和最大制造商之一。《“碳”天說“地”》系列的最后一篇文章將我們帶到一座皖南小城。在這里,光伏產業的飛速發展正展現出綠色能源轉型與地方經濟增長相結合,實現真正“逆襲”的可能性。安徽宣城的故事不僅是中國“雙碳”和氣候行動的縮影,也是全球可持續發展路徑的一個鮮活案例,讓我們一起來探索。
2023年7月19日,國家能源局發布了1-6月份全國電力工業統計數據。其中,光伏新增裝機78.42GW,較去年同比增長了154%,接近2022年全年的新增裝機量,占新增電力總裝機的56%。光伏已經成為中國僅次于煤電的裝機規模第二大電源。
也是在同一天,“2023光伏行業供應鏈發展(宣城)論壇”在皖南城市宣城召開。
圖片來源:宣城經開區公眾號
不熟悉情況的朋友或許要問了,這樣一場光伏行業的頂級年度盛會,為何會選在宣城召開?但如果你知道了宣城的另一個頭銜——“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可能就不會有此疑惑了。
所謂異質結,是下一代N型電池的主要技術路線之一。當前,電池環節正在從P型電池向N型電池轉換,其中N型TOPCon電池是主要的擴產方向。與TOPCon電池相比,異質結轉換效率更高,因此被認為將引領太陽能發電領域的下一個時代。而宣城,正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領域發力。
那么,這座名不見經傳的江南小城,憑什么能成為“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它在光伏領域究竟有多牛?其所在的安徽省是如何在新舊動能交替之際抓住機遇,實現“逆襲”的?宣城和安徽的經歷,又能給其他省份和城市帶來哪些啟發?其余長三角省市在綠色新動能產業發展方面,成績又如何?
宣城:
新能源產業助力經濟十年升百位
宣城歷史悠久、人文璀璨,光是“詩仙”李白就在當地留下了86首詩歌,其中包括著名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宣紙、宣筆、宣硯及發源于宣城績溪縣的徽墨均來自宣城,因此被稱為“中國文房四寶之鄉”。
但就經濟實力而言,宣城很長一段時間里在長三角,哪怕在安徽省內都并不靠前。為了擺脫落后面貌,近年來宣城大力發展新興產業,將新能源和汽車零部件列為全市兩大主導產業。
從2015年首家新能源企業興鋰新能源落戶宣城經開區以來,宣城不斷加大新能源方面的招商力度,同時加強與江浙滬的產業合作。近年來,宣城抓住長三角一體化政策浪潮的機遇,以“一地六縣”產業合作區為依托,加快建設長三角(宣城)產業合作區“一區三片”,著力爭取成為長三角綠色智造承接轉移集聚區、滬蘇浙皖毗鄰地區產業合作“樣板地”。同時,主動接受上海大都市圈輻射,深度融入南京、杭州都市圈合作共建,加快蘇皖合作示范區建設,全方面承接江浙滬綠色低碳產業的外溢。
期間,一大批新能源領域的龍頭企業相繼落戶宣城。比如2020年落戶宣城的華晟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光伏異質結行業產能、產量最大的領軍企業之一。它的異質結、鈣鈦礦技術處于行業國際領先地位,在異質結電池與組件量產效率、生產和出貨量等方面擁有多個全球第一。
另外,總部位于上海的宏潤建設集團旗下新能源產業園,以及來自蘇州的仕凈高效光伏電池片等兩大超百億項目也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
為了鞏固本地光伏產業發展基礎,2021年11月16日,宣城市政府印發《光伏產業發展行動方案(2021-2023年)》,進一步提出以“光伏+儲能”為宣城市新能源新材料“一號工程”首位產業,由市委書記親自擔任光伏產業的產業鏈“鏈長”,提升全市光伏產業集成綜合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傾力打造“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
2022年以來,宣城全市新增新能源企業達95家,增速246.1%;全年新能源產業產值增速282.56%。當地新開工建設100億元以上項目2個、50億元以上2個、20億元以上1個,總投資362億元。光是2023年上半年,簽約新能源產業項目總投資就達到838.9億元,單體投資超百億項目5個,其中光伏產業預計2023年全年產值,增速超130%。而諸如采礦業,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等傳統產業,上半年的增速分別為-12.2%和2.5%。
目前,宣城已形成異質結、薄膜電池、鈣鈦礦電池三大技術為基礎,由裝備、原材料、電池、組件、逆變器、系統成套等組成的光伏全產業鏈體系,實現光伏太陽能及建材、動力電池、風電、生物質、儲能等新能源應用場景全覆蓋。
在新能源產業的助力下,過去十年,宣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0.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省比重由2012年的3.9%提升到5.3%,從全省第11位躍升至第7位。全市共有62個企業、園區、產品入選國家綠色制造名單,其中綠色工業園區數量居全省第1位。可以說,宣城經濟在較低的起點上實現了較快的發展。
從2012年到2022年,宣城GDP全國排名從第226位上升到126位,前進了足足100個位次,堪稱進步速度最快的中國城市之一。
宣城爭做“中國異質結光伏之都”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案例,也將為更多并非原來的經濟強勢城市提供信心和樣板,讓它們在綠色經濟、綠色產業發展的賽道上不斷耕耘、培養本地的差異化優勢,從而助力經濟社會全面綠色低碳轉型。
安徽:
打造新能源萬億產業群
宣城的案例只是安徽發力新能源產業、搶跑綠色賽道的一個縮影。作為過去長三角中最不起眼的省份,安徽靠著在新舊動能交替之際抓住機遇,正逐步實現“逆襲”。
近年來,圍繞“雙碳”目標,安徽省聚焦新能源、高效節能、先進環保、資源循環利用、碳中和五大領域,大力推進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全省很多地方都向發展光伏的宣城學習,發力培育自己的綠色支柱產業。一些城市找準方向支持的一兩家企業或者細分產業,越來越成為城市制造業的新名片和經濟發展的“新動能”。
比如被稱為“最牛風投之城”的省會合肥,這兩年最受關注的一筆風投,莫過于2020年抄底蔚來。
當時蔚來資金鏈斷裂瀕臨破產,合肥政府果斷出手,向其注資70億,換取蔚來汽車24.1%的股權。此后幾年,光是蔚來三次回購股份,合肥政府就入賬105億。再算上目前還持有的股份,對蔚來的投資,合肥賺了上百億,這還不包含蔚來汽車給當地帶來的就業和產業鏈價值。
2021年4月7日,蔚來第10萬臺量產車在合肥工廠下線。圖片來源:愛卡汽車網
事實上,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安徽并非只有合肥在單打獨斗。近年來,安徽把“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列入全省大力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包括合肥、蕪湖、阜陽等在內的省內許多城市,通過產業集群協同發展,已經形成了新能源汽車生產的“3小時產業圈”:
來自合肥瑤海區的晶合集成電路,來自蕪湖的動力電池,以及來自阜南經開區的一體化壓鑄機整車線束、精工中心、電機精密注塑件、輪速線、輪轂軸承等,分別構成了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大腦、心臟和身體,使得整車企業可以在3小時車程內解決所需配套零部件供應。
2022年,安徽新能源汽車產量52.7萬輛,同比增長了108%,總量排名全國第7。今年1月至5月,全省新能源汽車產量25.8萬輛,排名進一步升至全國第4。
除了新能源汽車,安徽的其他新能源產業這些年同樣發展迅猛。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安徽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長26.9%,其中新能源產業產值年均增長更是達到45%。光是2022年,全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落地項目總數就有1647個,總投資額11549.56億元。
目前,安徽省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市、蕪湖市、滁州市、宣城市等為重點區域,以信義光伏、通威太陽能等為重點企業的光伏產業集群;以合肥市、馬鞍山市為重點區域,以中節能國禎、華騏環保等為重點企業的先進環保產業集群;以池州市、阜陽市為重點區域,以華鉑再生、天能電池等為重點企業的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集群;以“中國環境谷”、合肥“高新國際環保科技園”等為重點園區的綜合性節能環保產業集群。
新能源產業的高歌猛進,大大增強了安徽的經濟實力和在長三角的地位。過去十年,安徽GDP全國排名從2014年時的第14位一路上升,去年更是超過長三角龍頭上海,第一次躋身全國十強省份之列。同期全省財政收入排名,也從第15位升至第10位。
今年上半年,安徽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其中,采礦業增加值下降0.5%,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僅增長0.1%,而太陽能電池則大幅增長了64.8%。此外,以“首位產業”——新能源汽車為引擎的整個汽車行業,繼續高速發展勢頭,為全省規上工業增長貢獻了30.6個百分點。
同時,隨著安徽產業發展沿著綠色低碳的方向持續轉型,全省能源利用效率和能耗也進一步得到優化。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耗約為6000萬噸標準煤,單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4.2%,綠色低碳轉型成效逐步顯現。
長三角:
以綠色產業發展帶動低碳轉型
事實上,安徽所處的整個長三角區域,在以新能源為核心的綠色產業方面都走在全國前面。根據《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新能源產業集聚度最高的五大城市中,有三個來自長三角(上海、蘇州、常州),另外合肥也擠進了前十。
這其中,江蘇常州是一座尤其值得關注的城市。在今年的榜單中,常州與北京并列第四,是唯一入圍前十的二線城市,并且在投資熱度集聚度這個維度中蟬聯全國第一。常州不僅擁有中創新航、蜂巢能源、天合光能這些總部型鏈主企業,寧德時代、理想汽車、比亞迪、貝特瑞、星源材質等國內超70%的細分領域鏈主企業也均在常州設立了制造基地和研發機構。
比如長三角地區里寧德時代最大的生產基地就設在常州,而理想汽車全國最大的生產制造基地也設在常州。目前,當地已形成了“發儲送用研”的產業生態閉環,整車、動力電池產銷量都占到整個江蘇省的一半。
而常州所在的江蘇省,也是全國新能源集聚度最高的省份,共有10座城市上榜。一個省就占據了整個榜單的五分之一,前五名中更是有兩座江蘇城市。
此外,浙江也有4座城市上榜,與山東并列第三。其中,新上榜的嘉興市,當地政府先后發布了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推進光伏發電應用等新能源新政。僅最近一年,嘉興就通過舉辦中國(嘉興)氫能產業大會,集中簽約了12個氫能產業項目。
根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與國際環保機構綠色和平今年6月發布的《中國三大重點區域氣候行動力評估: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最新低碳轉型成效解讀》研究報告,三大區域中長三角低碳轉型行動力最強,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長三角全國領先的綠色低碳產業發展基礎與雄心。
點擊圖片查看報告
報告顯示,為了實現社會經濟綠色低碳轉型、增強區域與地方競爭力,長三角各省市都選擇了綠色低碳產業這一熱門“賽道”,加碼對于新能源汽車、儲能、新能源等綠色低碳產業的支持。
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目前江蘇擁有42個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基地,數量領跑全國,浙江、安徽也均超過20個。其中,浙江和上海制定了到2025年年產超過120萬新能源汽車的目標,并專門出臺了充電基礎設施發展的相關規劃和意見。
而在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方面,截至2022年底,浙江、上海和廣東一道包攬了全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前三名。
圖片來源:深圳招商引資實戰平臺
可以說,無論是安徽的成功逆襲,還是江浙滬的持續領跑,都印證了國家氣候戰略中心戰略規劃部主任柴麒敏說的,“綠色低碳發展和轉型不只有成本和代價,也是做加法的過程,轉型本身也會為省市和區域帶來更多發展機會、創造新產業發展模式和動能。”
但報告也提醒,長三角應重點關注新能源汽車和新能源產業鏈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著力破除當地綠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瓶頸,在產業發展中鍛造本地區在國內、國際的新競爭優勢。同時,在供給側(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產業)不斷發力的同時,在需求端,長三角還應注重培養和擴大綠色電力消費和綠色產品的市場需求,以清潔能源支撐地區工業生產、經濟和社會發展,以綠色產品消費反哺新能源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這些或將成為長三角下一階段綠色轉型和新能源產業發展重點解決的課題,如此,長三角地區方能繼續領跑全國,為中國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和“雙碳”實踐提供經驗和樣板。
參考資料:
1、綠色和平《低碳轉型誰來領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最新氣候行動成效評估》,2023年6月30日
2、《全網刷屏!宣城這場頂級盛會強勢出圈!》,宣城經開區公眾號2023年7月25日
3、《“3小時產業圈”跑出安徽新能源汽車建設“加速度”》,中安在線2023年8月3日
4、《安徽:打造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萬億俱樂部》,中國環境報2023年6月6日
5、《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出爐 深圳、上海與蘇州位居前三》,金融界2023年6月19日
6、《推進“雙碳”行動 安徽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安徽環境新聞網,2023年8月16日
多說兩句:
最近,“三土城市筆記”聯合數十位國內資深媒體人、寫作者,發起“為父親寫史”計劃。我們希望盡可能多地記錄每一個普通人或平凡或坎坷的一生經歷,為家人珍藏回憶,為這個大時代留下見證,為將來的國史編寫收集資料。如果您有人生故事需要傾訴,或者希望將父輩的經歷整理成冊,歡迎私信聯系我們。
︳END ︳
想了解更多區域城市最新信息, 歡迎加入三土城市筆記讀友群。入群請先添加土哥助手號,并注明“我想入群”。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