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可能都知道,我們大觀的兄弟一起在看理想App上做了一檔節目,叫《現代世界500年》。上周,這檔節目的最后一季已經上線了。
這一季叫《現代的生意:商業社會的算法、分工與危機》,由復旦大學經濟學院的方欽老師撰稿。他會給大家講述:在現代世界500年中,我們是如何成長為現代的“經濟人”的?
在經濟方面,現代世界與前現代世界究竟有什么不同?是現代商業網絡更發達嗎?是經濟體量上的差別嗎?是技術進步在經濟中的作用不同嗎?
方欽認為,都不是。現代世界的經濟與前現代世界最大的不同,是人,是我們自身與古人不同。從“人的變化”來看經濟的發展,這就是他為大家帶來的經濟史。
同時他也認為,我們當代人面對的經濟難題,實際上歷史上的人都面對過,并且給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歡迎你隨著他的講解,重新審視這500年來的經濟史,為當下的經濟問題尋找你的解答。
你好,我是方欽。歡迎來到新一季的《現代世界500年》,也就是最終季。
第五季的題目是《現代的生意:商業社會的算法、分工與危機》。從題目中大家其實就可以看出,這一季的主題是現代經濟史和經濟問題。
不過從我構思這一季的節目大綱開始,一直到正式準備講稿內容,有一個問題始終困擾在我腦海中,那就是:當我們講經濟史的時候,我們要談的究竟是什么樣的經濟史?
經濟史,該從何處談起?
其實照理來說,這五季內容一路走來,從國家、精神、政制、戰爭的宏大主題,到這一季到經濟,作為一個系列節目的完結,既然是想獻給每一位普通人的經濟史或者說經濟學,我應該先和大家談談經濟史的意義,又或者是說說在這一季中大家將會聽到哪些內容。不過當我想這么做時,我又有點不知所措,不知應該從何處說起。
你也許會覺得我的這一困惑聽起來有些奇怪,是不是?為什么我要糾結該談什么樣的經濟史?不一樣的老師講經濟史,內容上多多少少當然會有些不同,我這算什么問題?
確實,如果你沒有經濟學的背景,此刻對于我的這個問題多多少少會有些費解,所以我在這里想先和大家講個故事:
前些年,某高校經管學院進行本科生課程改革,決定要將經濟史這門專業課程變成全院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這樣一來每學年差不多有三百多位學生要同時上這門課,而原本選修這門課的學生還不到一百人。這一舉措就意味著學院的老師不夠用了。這個時候,除了原先就一直開經濟史這門課的老師(讓我們姑且稱他為A老師),學院又臨時拉來兩位老師(B老師和C老師),組了一個教學團隊。
當時看到這個情況的我就很好奇,這三位老師雖然專業領域都與經濟史相關,但是他們之前沒有任何交集,現在臨時湊到一起,是怎么上課的?
于是我向同我關系比較好的A老師打聽:“你們三個上這門課,怎么統一課程內容?”
結果他很輕松地回答:“統一什么?大家各上各的。”
我繼續問:“那考試怎么辦?也是各自出題?”
A老師答,他們會“事先公布好幾道論述題,讓學生自己考前把答案準備好。”
這下子我就明白了,他們三位是如何成為 “經濟史授課搭檔”的。
這個故事聽到這里,如果你對大學課程比較熟悉,也許立馬會覺得這樣的課程設置對學生來說很不友好,甚至顯得有點應付差事,如果學生只需在考試周準備好答案就能應付一門課程的考核任務,那么這門課開和沒開又有什么區別?
確實如此。不過話說回來,老師們這樣做也實屬無奈之舉。就像我在前面說的,這三位老師在經濟史領域完全沒有交集。A老師,史學科班出身,講授的經濟史也是傳統經濟史教科書中的標準內容,也就是按照時間先后,從古代到近代、現代,講各個時代的資源、人口、生產技術,然后是相應的經濟制度,比如土地所有制,以及國家的經濟政策、對外貿易等。B老師,經濟學科班出身,主要的研究領域則是經濟制度發展,于是他授課的內容完全集中于各類社會制度的變遷,比如土地制度發展、收入分配制度發展、國家治理制度的發展,甚至還有疾病、自然災害和戰爭等對于社會經濟制度的影響等等。C老師,政治學科班出身,沒有特定的研究領域,偏好數理統計、量化研究,所以他的課程內容就是由十幾篇論文,以及“因果識別”“自然實驗”“IV、DID和RD”等等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非常陌生的詞匯堆積起來的。這些內容和“經濟史”之間唯一的聯系大概就是用數據的形式描述歷史上發生過的事情。
說到這里,不知道你發現沒有?事實上,不是不同的老師講授的經濟史不一樣,而是本身就存在許多種版本的經濟史。更關鍵的是,這些不同版本的經濟史還不僅僅只是內容上的差異,而是它們當中整體的問題意識、思維邏輯、乃至對世界的理解和解釋方式都存在根本的不同。
比如說,C老師講授的內容其實就是目前主流經濟學十分偏好的量化史學,用量化的方式描述歷史,在許多經濟學家看來是一種“科學地”解釋世界的方式,而在其他學科學者眼中,則是消解了歷史,除了一連串看似客觀的數字,空無一物。又比如,A老師講授的內容則是典型的歷史學科的經濟史研究,這類研究向我們描述曾經發生過的經濟事實,但是除了大量的歷史經驗堆積外,卻少了系統化的經濟分析。那么對你來說,你希望了解的經濟史是一連串抽象的數字與數學公式呢,還是一大堆具體的歷史資料呢?
至少對于我來說,兩者都不是我想要的。
現代世界與前現代世界的經濟差異
所以,繼續回到我在節目一開始就提出的那個問題:我們要講的,到底是什么樣的經濟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經濟方面,前現代世界與現代世界究竟有什么不同?
也許有人會覺得,聽上去這又好像是一個不是問題的問題。
的確,一談及現代世界與前現代世界之間的差異,大家似乎首先想到的就是經濟層面的不一樣,因為似乎經濟方面的差異是最顯著的。在大多數普通人的印象里,“商業社會”基本上等于現代世界的代名詞,高速增長的經濟指標代表著社會的發展,一張無所不在的、復雜的貿易分工體系管理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每一天從睜開眼睛的那一刻開始,衣食住行、工作、學習甚至談個戀愛,無一不是一次又一次的交易過程。比如一日三餐,不管是點個外賣還是自己下廚購買食材,都是通過交易的方式;想要學習,各大平臺上的知識付費足以讓你看花眼;想要變美,各種醫美服務任君挑選;甚至被許多人認為不能買賣的愛情,現在也成為情感消費市場的主打商品。那么對于習慣了現代商業社會便捷的生活模式的我們來說,印象中的前現代世界是什么樣的?是商業不發達?經濟發展緩慢?還是自給自足,自然經濟?
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如果我們將時間往前推四千年,也就是人類歷史上的青銅時代。當時世界上存在六大文明區,除了美洲大陸上的小北文明(又稱作小北地區文明或卡勞爾文明,是位于秘魯中北部海岸線上的古代文明),以及我們中華文明外,在歐亞非大陸上主要是兩河流域和古埃及、印度河流域文明,以及前不久剛發現的、位于中亞地區的阿克瑟斯文明體。這四大文明區在物理距離上相隔數千公里,而它們恰恰正是通過貿易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在當時,其實就已經存在橫跨歐亞非大陸的遠距離長途海上和陸地貿易運輸網絡,存在復雜的專業化與分工體系,存在著高度發達的、以銀為單位的貨幣交易。在距今四千年前,從今日的阿富汗與中國接壤的巴達赫尚地區開采出來的錫這種金屬元素,它是制作青銅器的關鍵原材料,就通過前面說的這套貿易網絡,大量的錫塊被運輸到今日的伊拉克地區,再由當時的亞述商人,將這些錫塊運輸到安納托利亞半島,也就是今日的土耳其,再通過克里特島上米諾斯人,或者是邁錫尼人的船只,運輸到希臘本土,甚至是更遙遠的歐洲西部地區……
當然,錫塊的貿易反映的只是青銅時代世界貿易網絡體系的冰山一角。上個世紀80年代,從土耳其沿海打撈出來的一艘青銅時代晚期的沉船,烏魯布倫沉船,船上共計有約15000余件的人工制品,不僅有來自阿富汗的錫塊,還有來自塞浦路斯的銅塊、古埃及的玻璃、迦南地區(也就是今日以色列)的陶器制品、努比亞地區的黑檀木、巴爾干地區的權杖、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的印章,以及邁錫尼國王贈送給赫梯國王的禮品酒杯等等。
又比如,在今日的敘利亞和伊拉克接壤的阿布凱馬勒附近,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了一座叫做馬里的古城。大約3600年前,這座城市由一位叫做基姆利里姆的馬里國王統治。從他留下的成千上萬片泥板文字中,我們看到了一個由貿易聯結起來的古代世界。他住在豪華的宮殿中,宮殿壁畫全部由他從遙遠的愛琴海上的克里特島請來的米諾斯工匠繪制;他從北方托羅斯山區(今日土耳其的東南部)運來冰塊儲藏在自己的冰庫中,以便能夠在炎炎夏日喝上一杯冰鎮蜂蜜味葡萄酒;他甚至調動4000人,巡游到當時地中海的重要港口城市烏加里特(位于今日敘利亞的北部),只為看一眼大海的樣子。最后,因為拒絕贈送瀝青給巴比倫王國,馬里城被漢謨拉比的軍隊毀于一旦,沒錯,就是那留下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的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而基姆利里姆大概是人類第一次石油戰爭的失敗者,畢竟天然瀝青就是石油的一種形態。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青銅時代時期歐亞非文明區之間貿易網絡的發達程度。前現代世界根本不是什么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的世界。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青銅時代晚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全球化時代。
也許有聽眾會不同意這一說法,會說:僅憑借貿易發達說明不了問題,更重要的是現代世界的貿易復雜程度是前現代世界所不能比擬的。比如說,我們現在貿易經營的主體是企業,與貿易相伴隨的是復雜的契約保險、風險投資、金融體系。這些東西是前現代世界沒有的。
如果你這樣認為,那么接下來請允許我先讀完以下兩段文字:
總共:15公斤金,阿穆爾-伊施塔的投資資金。從蘇薩亞年開始,他將用于貿易12年。從利潤中,他將獲得三分之一。他將負責另外三分之一。在期限結束之前撤回錢的,每1磅金取回2公斤銀。他將不會拿走任何利潤。
盧-梅斯拉姆泰和尼格西撒-納伯迪里從烏爾-寧瑪爾基卡那里收到一份合伙人資金1公斤銀,以1500升芝麻油和30件衣服的形式,用于一次赴迪爾蒙買銅的探險。在探險隊安全歸來時,債權人將不會接受損失。雙方達成一致,債務人每8克銀將給烏爾-寧瑪爾基卡2公斤銅這樣公道的價格讓他滿意。
不給任何前提條件,聽到這兩段文字,你認為它們寫于什么時候?
答案是公元前18世紀,也就是距今差不多3700年前。這是兩份寫于3700多年前的契約。
聽到這里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我們今天已經習以為常的一些經濟名詞,比如利潤的概念、信用的概念、投資的概念、甚至資本的概念,這些東西古人們早就在貿易實踐中琢磨出來了,像是契約、分紅、債券債務以及某種形式的企業組織,在前現代世界,也就是青銅時代晚期就已存在了。
也許還是會有人繼續強調說:技術進步在現代世界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那么我想說的是:古希臘人就發現了蒸汽機的原理,就計算了地球周長,并將一年的時間精確到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就推測出大西洋與印度洋是聯通的,存在一條繞過非洲大陸的水道。這又如何解釋呢?
也許,在經濟層面上,現代世界和前現代世界的差異僅僅體現在數字上,現代世界的經濟體量遠遠超過前現代世界。但是如果考慮到二者之間人口數量上的巨大鴻溝,這樣的差異實在算不上什么。
什么是我想講的經濟史?
所以,現在再從經濟史的角度來看,現代世界與前現代世界相比,是不是就不存在差異了呢?
當然不是。
我認為:經濟史上,現代世界和前現代世界之間最大的不同,是人。也就是說,我們自身,與古人不同。
曾經,現代經濟學科的奠基人,亞當·斯密在他的經典著作——《國富論》——中指出,“勞動生產力上最大的增進,以及運用勞動時所表現的更大的熟練、技巧和判斷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結果”。也就是說,現代世界的經濟增長源自分工。
圖 | 亞當·斯密
但是差不多一百年后,另一位來自奧地利的經濟學家,卡爾·門格爾,提出了反對觀點,他說:“人類所能支配的享樂資料的不斷增加,并不只是分工的結果。分工絕不能被認為是人類經濟進步的最重要的原因。”那么經濟增長的原因是什么呢?門格爾認為,主要是突破兩類限制:人類對于外在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理解能力的限制;以及人類對于外在事物所能支配的權力范圍的限制。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我們對于外在世界的認識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對于外在世界的支配能力限制著我們的生活水平以及社會發展水平。經濟要增長、社會要發展,就必須突破限制,提高我們認識世界和支配世界的能力。
門格爾的這一解釋聽上去不太好理解。我還是拿石油來舉個例子。
其實人類發現和使用石油的歷史十分悠久。早在4300多年之前,當時的兩河流域、古埃及和印度河流域的人們就已經采集天然瀝青。石油曾經是古人們的建筑用品,是防腐劑的原料,甚至還可以用來當作藥品。而希臘人一直將石油當作武器。一直到中世紀時期的拜占庭帝國,也就是東羅馬帝國,石油都是他們用來對付阿拉伯人入侵時的強大武器,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希臘火”,也叫做“海洋火”。但是一直到19世紀末,石油才作為一種能源登上人類歷史舞臺,成為現代經濟最重要的動力引擎。
那么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里,古人為什么沒有將石油當作能源呢?
答案就是前面門格爾說的兩個限制:對于外在事物的因果關系的理解能力的限制,以及相應的所能支配的權力范圍的限制。簡單來說,就是人類自身認識能力的限制和控制能力的限制。
首先,古人對于石油這一物質的認識與我們現在不同,早期的人并沒有意識到它是一種能源。其次,即便后來意識到它蘊含巨大的能量,但是也缺乏技術手段去控制和支配它,從而只能將它用來照明或者當作武器使用。
這就是經濟學家門格爾的重大發現,經濟增長源自我們人自身,更確切地說,源自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支配世界的方式。
由此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古希臘人發現了蒸汽機的原理,卻并沒有將它投入應用作為一種能源裝置,他們推測出繞過非洲大陸的海上路線,卻并沒有出現“大航海時代”。只有我們認識世界、支配世界的方式發生變化,才會出現真正的經濟變革。
所以,作為現代人,我們認識世界的方式和支配世界的方式與古人不同,這才是現代世界的經濟與前現代世界之間最大的不一樣。
從人的變化看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我想講的經濟史。
工業革命與經濟大變革
對于絕大多數經濟學家而言,人類歷史上只發生過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帶來了勞動生產力的極大增進,進而改變了整個世界。就像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說的:“資產階級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機器的采用,化學在工業和農業中的應用,輪船的行駛,鐵路的通行,電報的使用,整個整個大陸的開墾,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術從地下呼喚出來的大量人口——過去哪一個世紀料想到在社會勞動里蘊藏有這樣的生產力呢?”
然而就像我在這講中反復強調的,這些生產力的增進、經濟指標的改變、技術的發展,又能說明什么呢?
在我看來,工業革命最重要之處莫過于它將一套工廠流水線體系嵌入到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之中。什么是工廠流水線體系?答案是:標準化。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我們的生活是由一系列的標準構成的。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樣產品,都有產品質量標準;每一件事情,都有考核標準;甚至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簡化為由一系列數字構成的“標準”。
大家可以想想看,如今我們很多人在乎自己的身高、體重、體態美,是不是有一系列標準?比方說最常見的BMI,也就是體脂率,是判斷我們體重是否健康的標準,你學習的時候,大大小小的考試分數,是不是標準?你工作的時候,從平時的考勤到年終的績效,是不是標準?甚至你的身體健康、你的疾病和壽命,也都是由醫院檢查單上一個個數字組成的“標準”構成的。
這套已經內化在我們的生活和觀念中的標準化體系其實就是工業革命的產物,更準確地說,專業化與分工的商業貿易體系、技術進步以及相應的社會制度發展,共同構筑起這套標準化體系來統馭我們的生活,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納入工廠流水線之中。
這種把一切社會關系嵌入到經濟體系中去的現代世界的生活方式,是眾多人文學者批判現代性的矛頭所向。但是我想說的是:它同時也是我們現代人的福祉。
作為一個已經習慣了各種標準的現代人,如果你突然發現你使用的產品、食用的食物,沒有質量標準,還會有安全感嗎?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你的上班時間改成“午時到崗即可”,感覺會怎么樣?“午時”是什么時候?12點可不可以,12點59分可不可以?作為一個現代人,如果某電商平臺宣布今年雙十一搶購開始時間為11月11日的子時,感覺又會怎么樣?這里的子時,是晚上11點還凌晨1點?是不是應該投訴平臺設定這么個時間是營銷欺詐?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舉很多,總而言之,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們如今已經無法離開這種標準化的模式而生活。
從五個方面討論經濟史
在《現代的生意》這一季節目中,我想和大家講一講我們每一個生活于現代世界中的普通人,是如何應對這樣一種標準化的現代經濟生活的?現代經濟對于我們生活造成了多大的影響?它為我們帶來多少的利益?以及我們因此而付出的代價、遭受的困擾。
因此,我們的經濟史從人開始,首先講一講在現代經濟 史中正在發揮著重要作用,或者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的主要角色,包括君主、貴族、資本家、公務員以及普通人,這些形形色色的經濟主體共同塑造了現代世界的經濟文明。在這些登場人物中,我們會見到逃脫地獄懲罰的商人、宣告破產的國王、致力于公務員事業的科學家,還有擺脫土地束縛卻又受困于工廠制度的勞動者。
然后是技術問題,用現在更流行的詞語來說,就是“算法”。毫無疑問,現代世界就是知識的世界,幾千年來的知識積累到了現代發生了“核聚變”,催生了技術進步,催生了技術進步推動下的經濟增長。從早期的機械宇宙,到現如今由0和1構成的數字世界,本質上就是一套算法支配下的商業文明。那么,未來人類社會會被算法支配嗎?
在講完人和算法之后,則是具體的市場結構。我們通常所說的現代世界的核心特征,市場經濟,究竟指的是什么?市場當然不是買賣商品那么簡單。它是一個制度復合體,產權、契約、國家治理,共同在其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但不可否認的是,伴隨著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這套異常復雜的制度復合體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
第四部分的內容是關于市場與市場之間的交易和關聯,也就是經濟全球化。經濟全球化是現代世界經濟發展之初的大勢所趨。但是進入到21世紀之后,批評經濟全球化的聲音也此起彼伏。但是大部分有關經濟全球化的批評中,似乎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經濟全球化背后的故事。事實上,全球范圍內的專業化與分工體系,不僅是判斷經濟體系發達與否的標志,也是評價一個民族、社會成熟與否的標準。
最后是說一說經濟危機。經濟周期性問題,是現代經濟體系的黑暗面,是我們在享受現代經濟帶來的福祉同時不得不付出的代價。一次又一次的經濟危機帶來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影響,而且是社會整體性的動蕩,甚至最嚴重的一次,差一點摧毀了整個世界。那么這是否說明現代世界的經濟變得越來越不可控呢?
通過這一季,希望傳達什么?
以上就是我們第五季將要講述的主要內容,和我們每個人的生活相關的經濟史。對我而言,回望歷史就是審視當下。有時候,面對現實問題的困擾,不妨退一步,看一看歷史,你會發現,那些看似難以解決、無比復雜的難題,曾經的人們大多都面對過,并且給出了他們的解決方案。這就是歷史的意義。而具體到經濟史,則更是如此。縱觀這五百年來的經濟史,你會發現,我們對于當前經濟現象的諸多困惑、疑慮和不滿,其實有許多都是昨日重現。996,難道不就是當年有關工作時長的斗爭嗎?對于AI技術的懷疑與19世紀工人砸掉機器運動,二者何其的相似。國與國之間的貿易保護與自由貿易,在這五百年間來回拉扯。而周而復始的經濟危機,則已成為現代經濟的主旋律。所以,重新審視這五百年來的經濟史,也正是為當下的經濟問題尋找某種解答。
我始終相信,只有更好地去理解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努力去掌控和支配自己的生活,我們才會更幸福,世界才會更美好。
期待你的關注。咱們正片節目見!
小互動:你認為經濟的發展如何影響了現代世界的誕生?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觀點,我們將在評論區選出2位高贊留言送出本季課程的兌換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