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1
人生第一次交通事故:路怒,可以嗎?
第一次發現自己也“路怒”,是在四五年前。
那時駕齡三年多,覺得自己已經是個“小老司機”了,開車的駕馭感和操控感都很足。雖然還沒有完全享受駕駛,但我自信可以“評判”這路上的是非黑白,然后讓這些評判去發揮傾瀉情緒的功能。反正開車,閑著也是閑著。
“這剎車是縫紉機嗎,干嘛一下一下踩?”
“轉向燈對你有恩是嗎,就這么不舍得打?”
“這車有意思沒,搶我前頭不也還是排隊等燈嘛”
“這倆車撞了肯定是紅車的責任啊,左轉讓著直行的先走啊”
然后,某天,咣嘰!砰!
我懵了,只看到車頭前面橫著一輛出租車,那司機好像也才回過神……
如果不算上小時候坐在爸爸自行車上把腳伸進了后車輪,這就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交通事故了。
大概停頓了四五秒,我才反應過來眼前發生的事:我正常在左道直行,右邊的一輛出租車突然看到了馬路對面的加油站,所以臨時起意想左轉去加油,然后我就沒來得及剎車,撞在了它的左后車門上。
我的第一反應就是怒火中燒。因為我理清了經過,我占著理,這事兒我沒錯——我有一萬個理由憤怒!
我跳下了車,敲車門讓出租車司機下車。但我的車頭占住了他的半個前車門,他想下車就只能由我往后倒車或者從副駕駛那邊爬出來。就在這時,我看到了我的車頭,剮蹭了!好好的車,就要去大修了!而他的車門看上去只是變形了。我更憤怒了!憑什么?這不公平!
我怎么能倒車?做錯事的人有什么理由被用好的情緒對待?
那時的我理直氣壯!現在想起來,自己當時的樣子一定是張牙舞爪,叉著腰、皺著眉、張著嘴、喘著氣,對著車里的那位司機一番質問,站在兩輛車之間怒撥110。而那位司機自始至終沒有開窗、沒有下車,一直等到警察來。
他倒是比我這個心理學工作者更好地拿捏住了情緒。
七八分鐘后,警察來了。公事公辦,一點都沒有理會我的憤怒。
我們各自把車挪到了路邊,各自對警察講了事情的經過。我原本以為責任劃分一目了然,沒想到警察說,“這塊兒沒有攝像頭,要拿兩輛車的行車記錄儀回去比對,再劃分責任。”我更怒了,怎么可能還需要比對?這難道不是肉眼可見?
后來的后來,經過各種程序,最終判定我和出租車司機責任對半,原因是我撞上的是他的左后車門,也意味著他在我行進到事發處之前就做出了左轉決定,不被我撞上的話,他應該是可以優先通過。大白話來說就是,“就算是左轉讓直行,但看到了已經有車過來也不能硬撞啊!”
是的,哪怕他做錯了,他也是錯得更早。在“早”的這個標準上,我又輸了。我真憤怒,我有這么多教養,為什么還是輸?我怒不可遏,一向遵守各種規則約束的我,竟然被規則的細節以及不遵守規則的人坑了。
這就應了一些網友的神評,“路怒”的一部分人也可能正是平時的規矩人和老實人,因為自己內心有諸多條款不可冒犯,才會對別人的錯誤和不公正的現象憤憤不平。
寫到這里,我依然是怒目圓睜,這段回憶甚至都不能通過寫作去療愈。更重要的是,關于這件事,我的認知和情感無法平衡出一個答案,“路怒”,到底可不可以?
這種時候,每一個你和我,不僅管不好“路怒”,還承擔著“做了不被允許的事”的愧疚。
我的一個朋友,說起跟老公的矛盾,其中最不可饒恕的一項,是有次他們帶著孩子一起去老家,途中夫妻倆因為一些瑣事爭吵了起來,他老公居然一下猛踩起油門,在高速上故意與其他車比賽狂飆起來,嚇得后座的孩子們大喊,而她坐在副駕上簡直無能為力只好哀求他降速停下來。
她說,這是自己對這個婚姻最失望的一刻,也終于讓她看到了另一種可怕的“路怒”。可事后平靜下來,她老公卻說,那一刻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就只想發泄出去。
我深刻地知曉,“路怒”常常是不被看客們原諒的,因為一個不能管理好自己情緒、任由情緒支配的成年人,是不配被諒解的,沒有道理可言,但卻可以被自己原諒。太多的熱點新聞早就說明了這一事實,道路上的“路怒”警示牌也真的極有存在的價值。如果當時出租車司機在我的怒發沖冠中惱羞成怒地下了車,也許我已經去住院了。
2
怒從何來?
開車為什么容易讓人憤怒?怒從何來?可能有三個解釋:
一是自戀性暴怒。
在路上開車其實是一件很不受控又很容易讓自尊受挫的事。
為什么不受控?路上確實隨時會有各種各樣心態的人開著車、走著路。怎么能確定迎面而來的這個人正在心緒平靜地、技術純熟地、專心致志地開著車?
不能確定,完全不能確定。那就只能先做好自己,然后被動應對隨機的情況。這怎么能讓人不焦慮?
從動力學角度去解釋,我們全能的控制欲時時刻刻都在被挫敗,當然會變得非常容易憤怒。
為什么自尊會受挫?或多或少都在自戀的我們,在路上都會希望自己是擁有權力的,是應當被優待的、是要被周圍的環境完美地回應的。所以,當別人來加塞的時候我們不開心,但當我們需要臨時變道加塞的時候,如果別人不讓我們加塞,我們也會不開心。這看上去雙標的現象,其實就是自戀在作怪。
極端的“路怒”,也許正是被自戀性暴怒所困的人,他們無法掩蓋當全能自體客體無法獲得時所引發的憤怒,也無法掩蓋那些不可修正的攻擊渴望。而在此時,他們的認知水平會被大大剝削,因而無法像平常情況下一樣正常應對一些生活現實。
二是嬰兒化。
回想文頭事故中張牙舞爪的樣子,我會覺得自己像一個爭取正義的三四歲孩子。
在有些極端情況中的“路怒”個體,更像是一個在攻擊母親乳頭的嬰兒。這種嬰兒化的憤怒,源自于對失去生命的恐懼。
每個小嬰兒從出生至一歲,原本只有大概百分之五十的成活幾率。那期間的生命威脅太多了,一個不當心,就可能會喪命。
在路上的駕駛體驗中,這種無時無刻的威脅感又活靈活現了。所以我們很容易重現早年的潛意識記憶,尤其當有人不遵守生存規則,冒險行動,要對我們造成威脅的時候。
嬰兒化最直觀的兩種表現:一是我們共融共生,所以你理所應當懂我全部,并給我全部我所需的;二是我就是要呈現最真實的我,以便你懂我。
所以,當嬰兒化呈現時,真正值得去工作的并不是不可抑制的憤怒本身,而是關于死亡的部分。當我們越是想辦法遏制憤怒,就越是彰顯了死亡的重重危險。相反,當認識到憤怒是我們面對可能即將到來的死亡時出現的一種正常反應,就已經打散了一半的憤怒。
三是尋求“再保證”。
自小到大,我們就在“再保證”的滋養中安全地長大。
這些“再保證”可能來自于一些神話故事,可能來自于我們的身邊人。它會暗示我們:在這個恐怖的世界中,我們不會無助地被拋棄,它幫助我們減少面對不確定時的恐懼和威脅感。
而這些滋養的最終意義在于讓我們生出自我再保證的能力,也就是“我確定我能把這件事處理好”。
可在面臨著極具不確定性的情境時,自我的“再保證”微乎其微,于是我們想要尋求“再保證”的愿望又強烈地萌生出來。
從形式上看,這些尋求是急切的、暴躁的、不知所措的,即怒不可遏的。但它的實質卻是,拼命用盡最大的聲音和肢體動作來確定我們能將眼前的這個情境完全搞定。
3
何怒不可為?
“怒”本身并不是一個完全的負性情緒。
我們都知道,憤怒時會釋放腎上腺素,腎上腺素會使心臟收縮力上升,使心臟、肝和筋骨的血管擴張,皮膚、粘膜的血管收縮,是拯救瀕死的人或動物的必備品。在臨床醫學中,腎上腺素有時會被直接注射到停跳的心臟中做急救,幫助心臟恢復跳動。在進化過程中,腎上腺素是為了提高攻擊性,為保衛個人領地的動物本能而生。
我們還知道,佛教中有怒目金剛。祂的主要任務是保護佛法教義及修行者免受邪惡力量的侵害。祂以憤怒的形象示人,是為了象征戰勝和摧毀無明、貪嗔癡等煩惱的力量,被視為無敵的護法神。祂憤怒的表情和威猛的形象旨在喚醒修行者內心的勇氣和堅定信念,幫助他們戰勝內外的障礙,邁向解脫與智慧的境地。
從以上進化與宗教的角度看去,的確不是所有的憤怒都不可取。
可另一方面,發怒之后,特別是與人起爭執時,我們常會出現臉紅脖子粗、心跳加快,甚至胸悶、心絞痛、眼前發黑、兩肋疼痛等等諸多情況,感覺肺都要“氣爆了”。尤其對女性來說,發怒之后,胸部、甲狀腺等處甚至會有郁結。所以,在佛教中會講這些是嗔怒的果報,也就體現在了對自身的傷害上。
于是,更重要的問題是,什么樣的憤怒不可取呢?
可以從憤怒的動機上去做一些區分。大體有兩種分類:
一、將憤怒轉化為正面力量的動機。
就像怒目金剛,用怒趕走邪惡。在日常駕駛中,當我們面對其他司機不合理、不正確的駕駛行為時,生出憤怒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此刻的憤怒能幫助我們第一時間做出回應,我們在車里罵一句臟話,又或者在躲避危險之后,停車呼出幾口惡氣,都是合理而正確的應對方式,如此,可輕松自在地繼續在路上,沒必要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圣賢,該罵就得罵。
二、將憤怒用作傷人、傷己的動機。
不得不承認,因為腎上腺素的加持,我們在憤怒情況下傷人的能力可能會比平靜時高出好多倍,對方畏懼的神情、回避的言行、敗下陣去的狀態,都讓我們立馬領略到憤怒的力量。
所以,有時我們甚至在利用憤怒去提高傷人的本領和強度。更甚至,我們還會利用憤怒來自虐,也就是傷己,讓自己的心臟一遍遍去承受毀滅性的力量。如果出于這樣的動機,那憤怒就已經完全誤入歧途不可取了。
4
減輕“怒”的傷害
承認“怒”的來源和意義,對于安撫我們這顆本就戰戰兢兢的疲憊之心是有效的。當忙碌了一天,行駛在擁堵的路上,面對無禮、混亂的情形,怒,值得被體諒。
可我們依然需要做一些什么,讓這些“怒”盡可能不去傷害到我們的身體,不要讓我們疲憊的內心再去承受身體的疼痛:
一、怒之前,想想最壞結果。
就像文頭的我,沖下車的那一刻完全沒想到最壞的結果。
只覺得當時我占了上風,只看到眼下那位司機像是沉默狀態。我一丁點都沒去考慮假如他跟我一樣怒不可遏地沖下來,不講道理地對我一通輸出,不論是言語的還是身體的,我可能都無法承受。
所以,我只是碰巧遇到了最樂觀的情形——那位司機沉默到底,接受了我的瘋狂輸出。
如果我坐在車里預想一下最壞結果,也許我會平靜一些,在車里打110,然后下車拍照發給保險經理。
二、怒的時候,想想正在傷害誰。
我那位朋友的老公,那一刻的“怒”是可以被共情的,但真的不能被原諒。
因為那一刻,他做的是傷害自己、妻子和孩子的完全錯誤的行為。
而我們很多時候在“怒”的當時不能立即停止,是因為我們只想去享受暴怒帶來的受虐的快感,像一個小嬰兒一樣對著不會走開的媽媽的乳頭憤怒考驗。
有句話說,如果為了自己發怒,而且傷害了別人,是要下地獄的。
三、怒之后,想想自己哪里痛。
身體不會忘記,意味著身體永遠是忠誠的承受者。
可是,忠誠是忠誠,卻不會一直沉默。
當我們已經歷了憤怒,便應當給身體一些彌補和關照,至少我們需要知道哪里痛、哪里需要撫慰。
5
后記
其實,如果“路怒”也算一種心理健康問題的話,那每個司機朋友可能都或多或少有一點亞健康。雖然大部分司機的“路怒”,遠沒有到“開斗氣車”、“提大鐵棍”的程度。但這種憤怒,又都是真實發生和存在的,是應當被心理學安撫的。
更進一步,換個角度來說,我們都需要習得的是,面對別人的“路怒”,如何用心理學安撫自己別成為“受害者”。畢竟,理解可以幫助我們釋懷。
精神分析會讓我們去理解、去彌補發生的一切,但永遠無法阻攔真正要發生的一切。如果“路怒”再一次來臨,請記得安撫自己。
由若杉老師帶領的自由寫作營
專門針對愿意自我探索、自我療愈感興趣的人群,目前正在招募中,可以掃描文末二維碼報名。
———— e n d ————
預約咨詢,請掃碼添加工作室微信!
若杉
若杉心理創始人
暢銷書籍:《停止內耗》
《閱己:做自己的心理顧問》
人生最大的理想:
見不同的人、聽不同的故事、寫不同的文章
我們的咨詢室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Slide for more photos
心理咨詢預約
微信預約:ruoshanxinli
電話預約:19910780529
選咨詢師請前往菜單欄”心理咨詢“欄
或直接聯系工作室:ruoshanxinli
小紅書@心理咨詢師若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