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文武雙全,詞有浩蕩之氣,今天我們來欣賞一首他寫的明月詞。
水調歌頭·和馬叔度游月波樓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
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
這首詞大概寫于淳熙四年(1177),辛棄疾時任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馬叔度是辛棄疾的友人,生平不詳。月波樓,宋時有兩個月波樓,一在黃州(今湖北黃岡),一在嘉禾(今福建建陽),不知詞人所登的是哪一座月波樓。和(hè)是依照別人詩詞的格律或內容作詩詞。
客子久不到,好景為君留。客子,在外漂泊的人,這里指友人馬叔度。
詞的開篇說,友人好友沒來了,這里美好的風景一直為好友留著。
風景是自然的存在,豈能為人而留,辛棄疾這樣寫,讀起來很無理,但卻很有妙味,它含著詞人對友人的深情厚意,這么美好的風光,要等到友人來,才一起欣賞。
西樓著意吟賞,何必問更籌。西樓,即月波樓。著意,有意,專心。更籌,古人夜間計時的工具,這里指時間。
面對著月波樓上的美景,我們且吟風賞月,不必在意時間的流逝。
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冰雪,比喻胸懷澄澈。南宋初年愛國詞人張孝祥《念奴嬌》詞:“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這三句堪稱描寫明月最美的古詩詞名句之一。
“喚起”二字,便下得不凡,詞人仿佛能與天地共鳴,連明月他都能叫出來。一天月光散下,照在詞人與友人的衣襟上,皎皎如冰雪。
冰雪既寫月光之皎潔,也寫詞人胸懷之澄澈磊落。古人喜用冰雪喻志趣情操,如王昌齡“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張孝祥“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
月光照在大地上,浩浩蕩蕩如百川奔流。月光在大地上浩蕩流走,一如詞人的浩蕩胸懷。
這三句,既寫出了月光之皎潔與流動的特性,又寫出了詞人高潔的情操與浩蕩的胸懷。天上的月與胸中的情,互相激發,意境高妙,情志高遠,不同凡俗。
鯨飲未吞海,劍氣已橫秋。鯨飲吞海:如長鯨吞海似的飲酒。杜甫《飲中八仙歌》:“飲如長鯨吸百川。”
上闋的最后兩句,寫詞人與友人豪飲尚盡興,便舞動劍器,劍氣橫貫秋月下的長空。
劍氣,是詞人胸中殺敵報國的豪邁之氣的象征。
野光浮,天宇迥,物華幽。“野光”二句:化用北宋鄭獬(xiè)《月波樓》:“野色更無山隔斷,天光直與水相通。”野光即指月光。迥(jiǒng),高遠。物華,泛指美好的景物。
下闋開頭三個短句,將全詞的情境推廣到廣闊的天地之間。魯迅有詩云:“心事茫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心懷天下的人,他的思慮觸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
月光有山野之間浮動,仰望天空,清朗高遠,俯察大地,物華幽邃。
中州遺恨,不知今夜幾人愁。誰念英雄老矣,不道功名蕞爾,決策尚悠悠。蕞(zuì)爾:微小貌。
詞人仰觀高天,俯察大地,便是對淪陷的失地心懷憂慮。
中州淪陷,今夜有幾人,為此發愁呢?自己年已老邁,能夠殺敵報國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對自己來說,那小小的功名本來唾手可得,但朝廷北伐的決策,卻遙遙無期。
此事費分說,來日且扶頭。扶頭,指酒醉后昏昏沉沉,連頭也須旁人扶起。
這件事真是難以說清,就讓我們喝個酩酊大醉,一醉忘憂吧。
辛棄疾的詞,無論寫景抒情,總有一種英雄豪杰之氣縈繞其中,讀起來慷慨激昂,令人擊節嘆賞。這首詞中,尤其以“喚起一天明月,照我滿懷冰雪,浩蕩百川流”三句最為人稱賞,堪稱描寫明月的千古名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