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3年第4期)
> 自然經冊 信連勇 / 攝
第一作者簡介王東,高級工程師,長期從事西藏地區羌塘盆地油氣地質調查、科研科普工作。
120多年前,由奧地利地質學家愛德華·修斯借用古希臘神話河海之神妻子的名字命名的“特提斯海”,是一個橫亙在歐洲-亞洲(勞亞大陸)與非洲-阿拉伯-印度(岡瓦納大陸)之間的古海洋。現今的地中海,就是特提斯海消失以后殘留的“冰山一角”。而“羌塘盆地”則是這個消失的古海洋曾經的一部分,它位于古特提斯海東部,是最早從解體后的岡瓦納大陸脫離出來的地塊,并向北啟航漂移至現今的位置。
曾經的羌塘盆地,也就是現今羌塘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和青海省南部,北接昆侖山脈,南抵岡底斯—念青唐古拉山脈,面積約18.5萬平方千米。羌塘,藏語意為“北方高地”,這里平均海拔5 000米左右。惡劣的自然條件,造就了它獨特的高原風光;稀疏的牧草、貧瘠的荒漠,哺育了高原特有的珍稀野生動物群落;星羅棋布的湛藍湖泊,潔白如玉的皚皚冰川,裝點著這片神奇的大地;埋藏于地底深處的自然資源與地球科學奧秘,吸引了無數地質人在這里拋灑汗水、奉獻青春。長久以來,這里都是自然科學工作者、旅游者、攝影愛好者、探險者們心馳神往的地方。
藏在巖石中的密碼
羌塘高原北部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區”,也是高原野生動物的天堂,光禿的山巒和隨風搖曳的野草在寒風中顯得格外荒涼。然而,這“貧瘠之地”卻蘊藏著大量諸如干瀝青的油氣顯示和多處被高原隆升時破壞的古油藏。種種證據表明,高原深處地下可能隱藏著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
深入調查發現,在羌塘盆地中部沃若山地區的三疊系巖石中,有一些非常特殊的“記號”,在自然風化作用之下,這些“記號”清晰可見。有的像原始人類刻畫的象形符號,猶如記錄著過去的點滴生活;有的像海邊波浪,仿佛能感受到微咸的海風;有的像蚯蚓的印記,往來痕跡錯綜復雜;還有的像一本厚厚的寶典書籍,一頁一頁等待著時間翻閱……或許在一般人眼中,這些“記號”平淡無奇,實際上,這些都是地球演化的秘密,大海把他們藏于巖石之中,“記號”就是打開遠古秘密的鑰匙,交給后人破解。
> 巖石中的“自然密碼” 王忠偉 / 攝
破譯密碼
地質學家是破譯巖石密碼的專家,在他們的“密碼本”里,藏在巖石中的那些“記號”叫作沉積構造,這是認識地質演化、破解藏在巖石中的秘密的重要線索。所謂沉積構造,是指水體中的沉積物在沉積時或沉積之后,由于物理作用、化學作用及生物作用而形成的各種構造,是由水體中的沉積物經歷不同沉積過程形成的,廣泛分布于巖石的層面和層內。調查發現,沃若山地區巖石中典型的沉積構造有平行層理、交錯層理、波狀層理、波痕構造及蟲孔與蟲跡等,它們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密原始的古環境。
層理構造。在沉積巖中,層理構造最為常見,包括交錯層理、沙紋層理、脈狀層理等十余種細分類型,都是水中的沉積物成層沉積時所形成的構造。沃若山地區巖石的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等主要出現在較為細粒的粉砂巖和細砂巖之中,反映出沉積時水體比較動蕩。
波痕構造。和現今海邊沙灘上的波痕一樣,波痕構造是沉積物受到水體的流動作用而形成的一種沉積巖石層面上的沉積構造,可以反映出沉積水體深度和方向等特征。沃若山地區巖石上的波痕構造同樣發育在粉砂巖和細砂巖之中,古流向分析反映出沉積物主要來自南方。
蟲孔與蟲跡。蟲孔與蟲跡是一種生物遺跡構造,不同的生物遺跡能反映出不同的古生物生活環境。沃若山地區的蟲孔與蟲跡發育在紅色粉砂巖之中,反映出當時的水體較淺,且較為動蕩。
> 萬古波濤痕(圖片源于網絡)
揭開神秘面紗
除了這些巖石表面的“記號”,巖石中還記錄了海水沉積時不同類型的沉積物、多種組合序列、遠古生物化石、海水化學元素等其他大量地質信息,地質學家通過不同的手段破譯解密,最終揭開了羌塘高原遠古時期的神秘面紗。
通過分析沃若山地區巖石組合特征和沉積相劃分,在地層中自下而上依次識別出三角洲前緣、三角洲平原兩種沉積亞相,以及水下分流間灣、水下分流水道、分流間灣、分支河道和天然堤5種沉積微相。在晚三疊世時期,該地區經歷了從水體較深的三角洲前緣環境逐漸向水體較淺的三角洲平原環境轉變的過程,甚至在末期還經歷了陸地火山噴發,形成了陸相火山爆發—火山溢流及沖洪積環境。從構造沉積物源分析來看,該時期的沉積物源主要來自于盆地中部羌塘中央隆起帶的中東部地區,河流的主要方向為自南東向北西方向流淌;結合記錄在巖石中礦物特征和微量元素信息,晚三疊世時期該地區為溫暖潮濕的氣候條件,且具有逐漸弱干旱化的趨勢,表現為巖石中具有中等的化學風化指標值,這可能是受到古特提斯洋在板塊構造作用下逐漸關閉的影響。
通常,把三角洲按照成因劃分為河控三角洲、浪控三角洲和潮控三角洲三種類型,按照形態不同可以劃分為鳥足狀、朵狀、鳥嘴狀、扇狀、弓形狀和河口灣狀,等等。地球上的三角洲類型豐富多樣,成因各異。著名的尼羅河三角洲就是典型的浪控朵狀三角洲,恒河三角洲是現今地球上最大的潮控河口灣狀三角洲,還有北美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河控鳥足狀三角洲,巴西圣弗蘭西斯科河入海口的浪控鳥嘴狀三角洲,我國黃河入海口的河控朵狀三角洲。
三角洲通常是河流流向大海或者湖泊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地質環境,由于其獨特成因,三角洲地區通常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不僅有適合耕種的肥沃土壤,也有適合棲息的沿海濕地,等等。不僅如此,三角洲更是煤、石油和天然氣形成和聚集的有利地區,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油氣田都分布在三角洲地區,如尼日爾油氣田、墨西哥灣油氣田,等等。
由此可見,沃若山地區在晚三疊紀時期是一個氣候溫暖潮濕的三角洲沉積古環境,就像如今的恒河三角洲、尼羅河三角洲等地區一樣。它既有遼闊的“三角洲平原”,出露于海面之上與陸地相連,上游的洪水可能隨時改變如蛇曲般的河道;也有與海水緊密相連的“三角洲前緣”,陽光照耀著水下的泥沙若隱若現,時刻遭受著海浪的沖擊和侵襲;臨近地區還有深埋于湛藍海水之下,不見天日的“前三角洲”,那里的海水變得相對平靜,夾雜在黏土泥沙中的有機質正在為數百萬年后的油氣生成做著準備。
> 危乎高哉 信連勇 / 攝
神奇的遠古三角洲
大約2億年前的晚三疊世時期,羌塘盆地沃若山地區別有洞天。在經歷了二疊紀末期地質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物大滅絕事件以后,三疊紀迎來了一波短暫的生命復蘇,這些遠古時期富饒的三角洲地區也形成了生命系統的伊甸樂園。彼時的沃若山地區河流縱橫、植被茂盛,既有一望無際的濕地、沼澤,也有平坦廣闊的灌叢密林,因此在三疊紀地層中可以見到大量的植物碎片化石、遺跡、硅化木,等等。
潮起潮落之間,豐富的濕地沼澤環境為微生物和食物鏈底端生物提供大量的營養物質,三角洲平原的茂密叢林吸引著巨大的蜥腳類恐龍前來覓食,食肉的獸腳類恐龍時常在平原上追逐獵物,這些恐龍化石廣泛分布于晚三疊世地層中;在鄰近的海洋中,大量的浮游生物以三角洲帶來的富有機質為生,浩瀚無垠的海洋中還生活著魚龍等海生爬行動物,而它們是食物鏈頂端的獵食者。
每一次海浪的拍打,每一只動物的死亡,每一次火山的噴發,甚至每一次地球的轉動,都會有一次巖石密碼的記錄。當我們敲開一塊塊不同的巖石,呈現眼前的將會是一幅幅不同的遠古風景畫。在這個始于滄海、經歷桑田、形于海枯、成于石爛的奇妙秘境,你心中的遠古世界又會在哪一塊巖石里面呢?
> 三角洲環境沉積模式簡圖 王忠偉 王東 / 繪
作者: 王 東 王忠偉 戴 婕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