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映電影:《薩瓦流淌的方向》
放映時間:11月29日(周三)18:30-20:30
放映地點:SFC上影影城(天山繽谷廣場IMAX店)
主持人:藤井樹
嘉賓:陳丹燕(《薩瓦流淌的方向》導演、編劇)
王曄(《薩瓦流淌的方向》總制片人)
黃佳代(《薩瓦流淌的方向》編劇)
《薩瓦流淌的方向》藤井樹觀影團現場大合影
遇見詩意,感知精神
《薩瓦流淌的方向》,一部獨特的紀錄片,娓娓道來,叫人沉浸。
跟著陳老師的視角,我們看到另一個國家的知識分子,如何鄭重地對待自己的工作,如何在艱難、瑣碎的日常里,守護自己內心的熱愛。
它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文學質感,更有遼闊的共情,大多數時間里,陳老師在傾聽,她的傾聽建立在理解和欣賞之上,這種態度也傳染給我們,我們看著畫面,聽著旁白,感受異國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日常,遙遠的國度,沉重的歷史,陌生的民族,我們不覺費解,因為我們看到了美,看到了熱愛,看到了堅韌,看到了惺惺相惜。
甜美平靜的闡釋,越是緩慢,越有張力。開篇我們以為這是一次異國的旅行,結束才知道,在平凡生活的背后,有無法窮盡的歷史。米先生的書店,烏先生的展覽,普通人用他們各自的方式堅持生活,這些私人的故事、個體的經驗,是了解那片土地微小的切口,步入其中,我們的心被震動了。
國營書店的起落與我何干?庸常的生活物件有什么看頭?但時間和空間自有它的生命力,93分鐘里,我們的眼睛和大腦應接不暇,鏡頭是客觀的,感受是主觀的,知道它曾斷裂和蕭條,也更欽佩當今的堅韌和體面。“我們不是高尚之人,但我們必須做高尚之事。”承受了太多不確定之后,精神和尊嚴就是我們絕不會被摧毀的。
慶幸這些“珍寶”被記錄下來了,感謝它傳遞給我們的力量和感動。
直擊觀影現場
【藤井樹對話陳丹燕、王曄、黃佳代】
藤井樹:這是一部非常優美的電影,帶給我們沉浸的93分鐘,大家看得都很投入。我先來問問我身邊的王曄,我最早知道這個項目,是2017年我們倆聊天的時候,小曄說她在做一部關于塞爾維亞的紀錄片。我那時就想,哇,這個神秘而陌生的地方,貝爾格萊德我們常常會在新聞里聽到,但它到底在哪,我是沒有概念的。快七年了,你一點一點推動它,直到此刻《薩瓦流淌的方向》上映,跟大家見面,有什么想跟大家分享的?
王曄: 特別感謝大家來看我們的電影。七年前,在和陳老師聊天的過程當中,我知道她去塞爾維亞拍了一部短片,而后又得知陳老師是塞爾維亞的旅游形象大使。一位中國作家,能夠獲得塞爾維亞旅游局、文化局高度的認可,做一個國家旅游形象大使,我當時非常好奇,于是約了陳老師聊天,了解到她的短片項目,當時陳老師這個項目已經在電視臺立項了,是要做成一個專題片,我聽她講了很多關于塞爾維亞的故事,包括她在那邊的朋友們的經歷,我說這個體量我們做個電影吧。
最初陳老師聽到要做電影很驚訝,我覺得這個故事很好,陳老師積累了那么多素材,又跟塞爾維亞有很好的關系,我說沒有人比你更適合去做這部電影。那時候我們還沒想過合拍片,隨著做電影的念頭越來越深,這個項目也慢慢發展成了一個中國跟塞爾維亞的合拍片,而且是首部合拍片,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算上陳老師之前的短片,整個創作過程有八年之久,從電影算起,我們到今天上映,也做了整整七年了。
藤井樹: 陳老師,我注意到這部電影的英文片名是“The Storage”,倉庫、儲藏的意思,在影片中,很多次提到展品要存在這個地方,非常擁擠,為什么你要以這樣一個名字來貫穿影片?
陳丹燕: 這部電影用“倉庫”來當名字,其實是當時采訪的時候,主人公米先生帶我們去看他的倉庫,我們拍攝的第一個倉庫是南斯拉夫電影制片廠的片場,那里自然光度特別好,我們拍攝時,米先生說:“雖然我們倉庫里的書你看不懂,但是對我來講,它像珍寶一樣,藏著我們精神世界里最寶貴的那一部分。”
米先生教給我一個塞語詞“Riznica”,意為收藏寶貝的房間。其實倉庫是由此意翻譯成英文的,我覺得對我一個外國人來講,中性的詞更好一點,如果大家能從中感知到珍寶的意思,那可以自己去體會和感受。
藤井樹:還有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會選塞爾維亞?作為作家,你是旅居全世界的,我知道你去過很多國家,但好像塞爾維亞和貝爾格萊德對你來說有不一樣的吸引力,讓你能夠一次次地去往那里,最后還以一部電影的形式來跟我們講述這個國家的人文藝術、風土人情,告訴我們那邊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為什么那個地方對你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陳丹燕:有很多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自己的感受是自然形成的。我在《捕夢之鄉》里也寫過,第一次到貝爾格萊德的時候已經半夜了,但我有時差,所以睡了一兩個小時就醒過來了。在我的印象里,這個地方是烽火連天的,但我醒來時,看到了我窗戶底下非常安靜的一條馬路。我很吃驚,在想為什么沒有炮火聲,這個反差很吸引我。
我相信佳代也有很深的體會,佳代去貝爾格萊德學習,我們接觸下來的塞爾維亞人,有一種特別強烈的詩意,他不是浪漫,是熱烈,這種對生活的珍惜,加上戰爭的背景,就顯得特別令人著迷。王曄的工作非常緊張,在我們拍攝時沒能去貝爾格萊德,我一直為她可惜,她要是跟我們在一起,一定也能感受到那個民族,他們艱苦但又樂觀、頑強的精神,我覺得這非常動人。
藤井樹:佳代在貝爾格萊德時是什么感受?
黃佳代:2013年,我參加了一個歐盟的交換學習計劃,被安排去了那邊。那個時候中國跟塞爾維亞之間連正常的訪問簽證都沒有,跟現在的情況很不同。去之前我在網上搜索貝爾格萊德,只有一點關于籃球和戰爭的信息,我非常好奇那個地方究竟是什么樣。從貝爾格萊德回國以后,2015年我在上海華南美術館做了一個關于塞爾維亞的講座,正好陳老師也在,我們就認識了。后來陳老師開始做這個項目,就喊我一起參與進來。
正如陳老師說的,塞爾維亞有一種特殊的魔力。到貝爾格萊德后,我發現這個地方非常有趣,跟我們印象里的歐洲很不一樣。它處在歐洲的邊緣,加上戰爭的原因,其實是隔絕的狀態。我作為中國人到了歐洲,我覺得是到了西方,但我在那邊發現他們也一直說西方怎么樣,他們覺得西方是另外一個地方,獨特的地理位置、獨特的歷史、獨特的經歷造就了他們看待事情不同的角度。這也是這部電影特別的地方。
藤井樹:這是中國和塞爾維亞第一部合拍片,對于塞爾維亞來說也是很特別的。我想問問王曄,影片順利上映,還在北京和上海兩個城市做分線發行,作為總制片人,回想之前的歷程有什么想說的嗎?
王曄:做一部紀錄片還挺難的,第一是時間長,第二是要做市場效應的預期。剛才陳老師提到拍攝時我沒能在現場,因為第一次去拍攝時,我們的資金非常有限,考慮到能省則省,我把必須要在現場的人安排去了,我就隔著時差跟大家遙控。回來以后,陳老師看過素材,發現需要補拍,再過去一趟意味著還需要錢,我也非常難。兩次拍完回來,影片基本剪了一個結構,我看過后覺得拍得太好了。之后我用一次工作的機會去了那邊,那時美術館已經開了,我還分享給陳老師,我也去了那家書店,見到了米先生。
拍攝的過程當中其實挺苦的,但我覺得這部電影總體來說還是非常幸運。它第一門檻高,第二全英文對話,但我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把最真實、最想表達的、最唯美的東西做出來。剛才我站在一旁看著字幕,心里很感動,因為我們這里面可以說有三分之二的人沒有拿到過一分錢,當我看到塞爾維亞工作人員的字幕,很感謝他們,我們第一次去拍攝時也沒有錢,當地的合拍公司給我們幫了很多忙。到今天這部電影能夠分線上映,在北京、上海最主流的影院放映,口碑也很好,看過的觀眾都覺得這是今年最為特別的一部紀錄片,我們真心感謝。
藤井樹:我還想問一下陳老師,你為什么會選擇書店的老板和年輕的策展人串起你的表達?我相信你接觸的一定不止這兩個人,但最后的故事是圍繞他們倆展開的。
陳丹燕:其實當中有很多選擇,這跟故事的天時地利也有關。我們剛拍攝時,有一個塞爾維亞的國民歌手,唱歌非常好聽,影片里放的一小段《天使望故鄉》就是他唱的。那邊的人都說《天使望故鄉》像他們的副國歌,大家都很喜歡。但這位歌手不是生活在貝爾格萊德,我們又沒有那么多錢一直追著他跑,所以沒辦法把他作為人物之一。后來他就說把這首歌送給我們用。
策展人的故事是因為佳代在上學時看到了他的展覽,覺得特別好。我去的時候那個展覽已經撤了,我們得知他還在策劃一個24小時的展,就去拍攝。去之前我們是想拍他的倉庫,他所有的展覽可以把一棟百貨大樓的四層樓全部鋪滿,展出的其實就是南斯拉夫時代的日常生活。
我去了他的倉庫,很感動。他小時候吃的橘子水也留了好幾罐,他開一罐給我聞了聞,就是我們小時候吃的橘子水的味道。要讓他把這些展品在四層的百貨大樓里布置起來,簡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后來他就說,我有一個24小時的展覽。得知這個信息,我當場在貝爾格萊德調整故事大綱,拍攝的主題、地點也重新更換,我覺得在紀錄片的拍攝中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和書店的米先生是慢慢認識的,我特別喜歡那個書店停電的時候,天花板最上面一層的書架上擺著那些作家的照片,他們很多人的作品我都有看過,我覺得他們都是非常好的作家,但是我沒想到安德里奇那么英俊,他們在照片上看著你的眼神非常像東正教修道院里壁畫上的圣人,那些壁畫上的圣人眼睛都很大,超過了正常的比例,因為畫的高,如果眼睛畫小了,我們在下面仰頭看,就幾乎看不到眼睛,所以畫的比例是失調的。但是那種精神性,那種對苦難的堅韌,在這些畫像的表情里是非常一致的。我大概是先喜歡上這家書店,想聽聽它的故事,感受到了當中的動人,于是我也選擇把它講出來。
藤井樹:創作中的一點偶遇,某種程度上成就了它的特別和難以取代,它不是設計好的,但這是一種奇妙的緣分。
【觀眾現場互動】
現場觀眾: 各位老師好,我看這部電影最大的感受是,我沒有覺得一點異國文化的隔閡,我覺得這取決于陳丹燕老師的娓娓道來,她作為旅行者回到了故事中,給我們講述在塞爾維亞接觸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紀錄片中講述的內容與我們都有一種共情,比如我們也會懷念過去那些物質不是很豐富的年代,也許在當時來講,并不覺得那個年代有多好,但似乎一切過去的,終將成為美好的記憶。
還有一點,我本身也是做文化行業的,書店經營的困境、策展的困境,我們也能感同身受,不會覺得這是異國他鄉發生的事,直到那些作家出現,我發現自己沒有拜讀過他們的作品,我才突然意識到這是一部拍攝外國的紀錄片。
最后我想分享印象深刻的一段內容,在廢棄的廠房里,陳老師和策展人有一段對話,策展人回憶起過去貝爾格萊德這座城市遭遇轟炸,陳老師說你肯定擔心自己生命的安全,而策展人擔心和害怕的竟然是不知短暫的和平能維持多久?這句話很震撼我,我覺得生活在和平年代,真是一種幸福。謝謝!
《薩瓦流淌的方向》部分觀眾真實反饋
添加微信拉你入群!(備注: 觀影團)
在我們的觀影群內
和各位團友聊八卦、電影、電視、綜藝…
嘮嘮各種娛樂文化
各種觀影和周邊福利享不停喔!
微博:@藤井樹觀影團2011
公號:藤井樹觀影團
豆瓣:藤井樹
點擊下圖,查看往期熱文!
“藤井樹觀影團”已同步入駐平臺
| 微博 | 豆瓣 | 今日頭條 | 企鵝號 | 搜狐號 |
| 騰訊新聞 | 什么值得買 | 淘票票 | 貓眼 |
| 抖音 | B站 | 西瓜視頻 | 小紅書 | 騰訊微視 |
合作、投稿、咨詢請聯系:17717464097
轉載聲明:原創文章請注明作者及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