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發表于2023年第4期)
> 光耀大地 視覺中國 / 供
第一作者簡介
張忠慧,正高級工程師,中國地質學會旅游地學與地質公園研究分會副秘書長,《地質論評》編委,河南省地質旅游發展促進會秘書長,河南省首席科普專家,河南省地質研究院首席專家。主要從事生態保護修復,旅游地質調查規劃建設,旅游產業的策劃等工作。
我國幅員遼闊,地質構造復雜、地質遺跡豐富、地貌類型多樣、奇山秀水數不勝數,這些神奇秀雅的自然景觀本身隱藏著豐富的地質現象。褶皺是地球表面的一種重要地質現象,是地球構造運動的結果,是地球表面的巖層歷經幾十億年的滄桑演變和無數次的地殼運動之后,表面留下了似波浪起伏般的紋理。我國擁有諸多名山,其多為地殼隆升和巖層褶皺的結果,每座山體的褶皺形式不同而形態各異,仿佛一重重翻滾的波濤鐫刻在中華大地上,形成了一道獨特而曼妙的風景線,優美的褶皺紋理讓山川成為畫卷,讓崖壁形態多樣,讓礁石變化萬千,讓半島岬角各具特色。
背斜向斜 山海銘刻
自然界中,單一屬于背斜或向斜褶皺的自然山體很多,典型的背斜褶皺山體有:北京房山七渡的“太陽升”、廣西桂林漓江的古東神眼、大連金石灘的蟹將出洞;典型的向斜褶皺山體如:四川四姑娘山的新月山。
> 北京房山七渡太陽升 武法東 / 攝
北京房山七渡拒馬河北側河岸的懸崖壁,就有一個典型的背斜構造。這里的巖層呈清晰的半圓形隆起,一層一層的石灰巖以同心狀疊置。在垂直于半圓方向上有一系列裂隙,就像發自圓心的輻射線。背斜之下流淌的是拒馬河清澈的河水,從遠處觀望極像是一抹朝陽在東方的地平線上(海平面)冉冉升起,放射出光芒。故稱這一景觀為“太陽升”。
> 火焰山 陳兆杰 / 攝
在漓江古東景區三姐湖的山邊有一處典型的背斜地質奇觀,構成背斜的石灰巖形成于3億年前的石炭紀,受強烈地殼運動的影響,石灰巖呈片狀產出,并發生向上彎曲成為背斜。三姐湖的水光倒影,讓背斜與水中的倒影組合成“眼睛”形狀,于是就有了“古東神眼”。這種大自然的奇妙組合實屬罕見。
> 大連金石灘蟹將出洞 單學東 / 攝
大連金石灘的蟹將出洞是一處海蝕洞景觀,之所以形成如此形狀,是受背斜構造控制,由于該處背斜核部的巖層較為松散破碎,海水長期沖刷,將背斜核部的巖石沖走,成為形如“蟹將出洞”的海蝕洞景觀。
> 五色山 視覺中國 / 供
四川四姑娘山的新月山,也稱五色山,海拔4 473米,是一處向斜形成的山峰,其半圓弧山峰形似月牙,景觀奇妙萬分。遠眺望去,像是半輪剛剛升起的下弦月。冰雪覆蓋時,又如一顆被砍伐的千年古樹,圈圈年輪清晰可辨。近看五色山,巨大的山體由赤、黃、青、藍、白五色半圓彩弧巖層組成,其五色是由于巖石中豐富的硅、鐵、鋅、錫等礦物,在特定陽光條件下呈現出的美妙色彩。
峽谷盆地 流光溢彩
在新疆天山的南北兩側,分布了一系列中、新生代構造盆地。
努爾加大峽谷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市西南35千米處的天山北麓,距離烏魯木齊市約60千米,峽谷呈南北走向,峽谷中布滿了奇峰險壁、怪峽險溝,三屯河水從谷底奔涌而過,匯入末端的努爾加水庫。在這里沖刷出千溝萬壑,溝壑間裸露的五彩斑斕的砂礫巖體構成了這片山地的主色調。
中新生代的泥巖、粉砂巖、砂巖和礫巖是構成努爾加大峽谷這套“單斜地層”的主要巖性。紅色、棕紅色、紫色、褐色、黃褐色、灰色、綠色、褐綠色的顏色組合在陽光的照射下如彩虹般七彩斑斕,蔚為壯觀,頗引人注目。努爾加大峽谷是傾伏褶皺的一翼,“單斜地層”由于地形的高低起伏,令不同顏色的地層呈現出“波浪狀褶皺”,不是真正意義上地質構造的“褶皺”,“單斜地層”在受到溝谷的侵蝕后,在低洼處看起來地層似乎“向下彎曲”,在背脊處地層似乎“向上隆起”,視覺誤差導致誤認為是地層褶皺。
無論是夏季還是冬季,努爾加大峽谷總是以美的姿態呈現在我們眼前。炎熱的夏季,陽光照得山體通紅,努爾加的色彩在光的照耀下更加絢麗;寒冷的冬季,一層白雪覆蓋著山體,寂靜空靈的山谷如同披上了一層白紗,努爾加那彩色的肌膚若隱若現,頓時增添了幾分神秘。閑暇之時,請放下工作中的繁忙與生活中的壓力,來到這個神秘的世界,與藍天耳語,與峽谷訴說,遠離紛擾,感受一下難得的安逸。
> 彩虹山一隅
吐魯番火焰山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東北10千米處,東西走向,長98千米,寬9千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是全國最熱的地方,山體呈赤褐色,每當盛夏,在烈日灼曬下,熾熱氣流滾滾上升,赭紅色的山體就像烈火在燃燒,形成了火焰山獨特的自然面貌,加上《西游記》中有孫悟空三借芭蕉扇撲滅火焰山烈火的故事,使得火焰山聞名天下。
火焰山國家地質公園的規劃面積為290平方千米,公園內擁有以火焰山為代表的地貌和泉類、水體類地質遺跡景觀,同時擁有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坎兒井等人文景觀,具有特殊的學術價值、科研價值和科普教育價值,是開展地學旅游的絕佳之地。
雖然這里被稱為中國的“熱極”,夏季地表最高溫度超過700℃,它的地表寸草不生,但由于地殼運動產生的斷裂與地表流水的切割,在山腹中還是留下了許多溝谷,主要有桃兒溝、木頭溝、吐峪溝、連木沁溝、蘇伯溝等,而這些溝谷中卻是綠蔭蔽日,風景秀麗,流水潺潺,瓜果飄香,是火洲中的“花果塢”,著名的葡萄溝就在這里。
吐魯番地區享譽中外,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絢麗明珠,人類的三大文明在這里融匯,上演了一幕幕扣人心弦,驚心動魄的歷史劇,歷來受世人關注。據考古發掘和古籍文獻揭示,早在六七千年前,吐魯番盆地就有了人類活動,并已經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原始社會的吐魯番人已經學會打磨和使用細葉石器及石矛、石刀,還會用穿孔的小礫石作裝飾,并能制造彩繪陶器,人類生活生產確切無疑地在吐魯番盆地展開了。到了距今約3 000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游牧的人們逐漸在吐魯番定居下來,生產方式也從以采集、狩獵為主向農業為主轉變,坎兒井的出現就是那個時期人類文明的實證。據記載,吐魯番盆地的土著是姑師人,他們早在 2 200年前就進入了文明社會,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人口有兩萬之眾。
> 火焰山 陳兆杰 / 攝
復式構造 層林盡染
> 聳入云霄 視覺中國 / 供
嵩山,位于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系秦嶺支脈外方山的東延部分,西起洛陽龍門東側,地質公園總面積450平方千米,嵩山能夠成為第一批世界地質公園,與其獨一無二的復式褶皺有關。
背斜在地貌初期是地形上的高地,向斜在地貌初期是地形上的低地。但如果向斜的兩翼,也就是背斜的核部是軟巖層,或是硬巖層較薄的話,長期的風化剝蝕就會讓原來的高地變成谷地(背斜谷),而原來處于低地的硬巖層,則形成為高地(向斜山)。
我國境內的“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地貌現象很常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也并不罕見。但在同一個地方能同時看到兩種現象的卻是鳳毛麟角,這種地貌位于嵩山世界地質公園的嵩山山系,大致以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間的溝谷,也就是登封西少林寺的道路為界,以西的山體(以少室山為代表)是“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地貌形態,以東的山體(以太室山為代表)是“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地貌形態。太室山復式背斜和少室山復式向斜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盤古之手劃出的大地琴弦” 奇觀。
太室山,位于登封市北部,由復式背斜形成,山體崖壁斷面上的褶皺紋理清晰可見,就像一只猛虎臥伏在天地之中。
少室山,位于登封市西部北側,山腳下就是千古名剎少林寺,少室山又稱“九峰蓮花山”。最典型的是書冊崖,由于地殼運動的影響,這里原始水平產出的石英砂巖巖層被擠壓成直立甚至倒轉過來的石英巖,從不同的角度看呈現出不同的景觀。垂直層理看,厚薄不一的巖層層層疊疊,猶如萬卷書頁,順著層理看,一簇簇、一根根白色巖柱高達數百米,尤其是在藍天白云的映托下,感到無比純潔。
走近大自然,感受地殼運動的磅礴偉力,欣賞盤古之手刻畫出的印痕,領略自然與文化融合的無窮魅力。
> 山壑延綿
作者: 張忠慧 渠玉冰
編輯: 陳 慧
排版: 何陳臨秋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