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吾兮
原創首發|藍字計劃
全文字數|約5000字
為了將知識傳遍鄉里田間,為了照亮偏遠地區的教育之路,為了幫助更多深山學子走出大山,一名平凡的鄉村教師可以做到什么程度?
是身患重疾十數年卻依舊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在三尺講臺上傳播知識的同時,用樂觀堅強的精神感染著臺下的學生。
還是扎根湖區20余年,不遺余力解決湖區鄉村教育接送、招生等旁人難以想象的難題,憑借一己之力讓一所瀕臨倒閉的鄉村小學起死回生。
又或是執教20年后,為了讓大山里的孩子也能感受到信息化教學的魅力,自己從頭開始一步一步學習新的教學技能,累計寫下了10萬字信息化教學日志......
無數扎根大山之中默默奉獻的鄉村教師,用各自的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教育理想。不僅數十年如一日地在鄉村教育一線傳播知識,還用自己的奉獻精神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學生。
在中國鄉村教育振興與教育信息化轉型的浪潮下,“教書”+“育人”理念與內涵不斷更新。
多年以來,城鄉教育一體化、教師隊伍建設和教育信息化建設始終是我國鄉村教育振興政策的重點發展方向,而現實中由于客觀性的地域發展差異,不少山區與偏遠地區的教育辦學條件仍有較大的改善空間。
近年來,得益于國家脫貧攻堅工作推進,鄉村辦學的校園環境與硬件設施有了長足改善,但落實到具體的創新教學模式和先進教育信息化理念推廣上,還存在著一定滯后。
如何保持終身學習能力,跟上教育信息化發展步伐,掌握創新教學模式,成為一眾扎根鄉村教育一線多年的教育工作者們新的追求。
作為回應,一批信息化教學的先行者踏上了公益送教之路,為鄉村教育振興注入了寶貴的活力與經驗。
走進大山深處
一輛尋常的小汽車在貴定縣鄉間的道路行駛著,張江英一邊欣賞著車窗外百看不厭的田園風光,一邊在腦海中預演著接下來要“上課”的內容。
微課制作的方法、思維導圖的運用、活躍課堂的技巧......
與日常在學校里給孩子授課不一樣,張江英此行是以“教師的教師”身份,公益送教下鄉,給貴州省貴定縣盤江小學一眾鄉村教師,傳授信息化教學的方法與技巧應用。
| 張江英正在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學經驗
對于張江英而言,這樣的場景并不陌生,甚至可以說,已經成為了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自2018年開始公益送教下鄉至今,張江英已經在全國鄉村學校間開展了將近160場教師公益培訓,累計培訓的教師人次達到5萬余名,送教足跡遍布云南、貴州、內蒙古、陜西和黑龍江等地。
| 張江英公益送教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
彼時的張江英,不僅是一名擁有20余年一線教育經驗的鄉村教師,還是“國培計劃”的受邀專家講師之一。
所謂“國培計劃”,即中小學教師國家級培訓計劃,是教育部、財政部于2010年開始實施的,旨在提高中小學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重要舉措。
2017年,張江英在一次“國培計劃”的培訓課堂上,遇見了貴州省鄉村名師工作室的一眾教師,其中就包括了來自貴州龍里縣第三中學的張正衛。
在不到半個月的培訓周期里,作為當地“鄉村名師”的張正衛深刻感受到自己與張江英在信息化教學認知和實踐上的差距:
一首首看似晦澀難懂的古詩詞,在思維導圖工具的幫助下,瞬間變得易懂易記;一個個原本耳熟能詳的古文故事,經過精心制作的微課展示,馬上變得令人動容......
看著這些自己日常備課時早已倒背如流的內容,此刻重新煥發生機,同為語文老師的張正衛意識到,所謂的信息化教學,遠不止是工具上的改變,要想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的魅力,教師自身的教學功底、對于創新教學模式的理解,以及相關軟件和設備的掌握應用缺一不可。
張正衛知道,作為一名鄉村教師,自己在信息化教學路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抱著開放學習的心態,張正衛在課后第一時間加上了張江英的微信,希望在“國培計劃”培訓結束后,也能有機會隨時聯系張江英進行學習“取經”。
這個機會,很快便來了。
2018年,我國教育信息化邁入新臺階,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到2022年我國基本實現“三全兩高一大”的發展目標,即教學應用覆蓋全體教師、學習應用覆蓋全體適齡學生、數字校園建設覆蓋全體學校,信息化應用水平和師生信息素養普遍提高,建成“互聯網+教育”大平臺。
以此為契機,大量嶄新的數字化教學設備與應用開始進入鄉村校園。
對此,張正衛內心既興奮期待,又夾雜著些許焦慮與緊張,如何才能充分發揮這些設備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成為當時縈繞在張正衛與一眾鄉村教師心里最大的疑問。
思緒萬千之際,張正衛想到了在“國培計劃”培訓課堂上遇到的張江英——那位精通各種信息化教學技術的專家講師。
于是,張正衛向張江英發起了邀約,嘗試邀請他到貴州分享信息化教學的經驗和方法,幫助更多鄉村教師成長。
| 張江英(前排左三)準備向一眾鄉村教師傳授信息化教學的經驗
在張正衛的組織下,一批貴州鄉村教師通過張江英的教學,很快便學會了自己制作微課,其中有不少教師更是在后來省里舉辦的微課大賽中獲獎,其中就包括了張正衛本人。
張正衛坦言,要是沒有張江英的輔導,自己對于信息技術的認識以及技能提升可能還得遲緩好幾年。
張正衛的一次邀約,開啟了張江英的公益送教下鄉路。
往后五年間,只要條件允許,幾乎每一個周末都可以看到張江英的身影奔赴在不同的鄉村學校。
更難能可貴的是,張江英是以公益的形式進行送教下鄉活動,不僅不收講課費、勞務費等“工作報酬”,就連路費和住宿費也是自己承擔,可以說是毫無保留地將自己奉獻給鄉村教育事業。
茫茫大山之中、鄉村校園之內,遍布張江英公益送教下鄉留下的足跡。
看見中國鄉村教師的韌勁
提及張江英,來自貴州省黔東南州振華民族中學的張云艷老師內心有著崇拜與尊敬。
張云艷與張江英是在2018年的“國培計劃”培訓課堂中認識的,她還記得,在一眾培訓講師中,只有張江英是來自于一線教師,這讓張云艷的內心感到十分觸動:
一名鄉村教師通過自己對信息化教學不懈的探索和鉆研,最終走到了中國最高的講師殿堂,難以想象這份榮譽背后蘊含著多少付出與努力。
受到張江英在課堂上有關思維導圖教學的啟發,張云艷更是申報了一個有關思維導圖教學的省級科研課題,走上了信息化教學課題研究之路。
聽聞張江英的公益送教行動,張云艷也是第一時間便邀請張江英到當地進行公益送教。
在縣教育局的組織配合下,包括張云艷學校以及周邊鄉鎮地區學校合計將近三百名鄉村教師,集合在一起接受張江英的公益送教下鄉培訓。
在個人工作、日常磨課以及信息化教學上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張云艷線上把請求發過去,張江英總能夠及時提供援手。
| 張江英通過線上協作輔導鄉村教師的日常工作
在張云艷眼里,張江英就像是一位無所不能、精力無限的家人一樣,隨時隨地幫助自己解決教學工作中的種種難題,在他的影響下,張云艷也從不吝嗇自己對于身邊教師的幫助,總是盡自己所能幫助年輕教師的成長。
而對于張江英多年如一日的公益送教下鄉行動,貴定縣一中校長羅繼芝感慨良多。
在張江英身上,羅繼芝看到了一名教育家的閃光與品質。張江英對于教育的無私奉獻與大愛精神,深深觸動了羅繼芝,成為她一直以來努力、學習的榜樣。
| 羅繼芝(中間)與一眾鄉村教師開教學研討會
站在一名學校校長的角度,羅繼芝深深感受到,在教育信息化轉型要求下,提升鄉村教師隊伍綜合素養的重要性與迫切性,而張江英的公益送教下鄉行動,就好比一場及時雨般,浸潤著一眾鄉村教師那片渴求提升信息化教學水平的心田。
在羅繼芝的觀察中,她看到了張江英不僅是在傳授信息化教學的知識和技能應用,更是持續給一眾鄉村教師賦予了一股教書育人的能量,以及一種創新教學的精神。
| 張江英正在分享自己的信息化教學經驗
美國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曾經提出過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說的是“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
通過大量實例調查配合長期的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格拉德威爾對這個“努力”進行了量化:
對于一般人而言,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按照一天工作八小時每周工作五天來運算,至少需要五年時間沉淀,也就是一萬個小時。
“一萬小時定律”最有價值的地方,并不是其對于人們獲得成功的保證,而是它高度肯定了堅持與努力的價值。
28年的一線教學經驗、連續5年的公益送教下鄉,幾乎全年無休將自己全身心投入到鄉村教育振興事業中,在張江英身上,存在著就連“一萬小時定律”也無法量化的奉獻與付出。
教育情懷、精力無限、大愛無疆......這些耀眼的詞語,是外界對于張江英個人形象的高度濃縮。然而,對于張江英自己而言,公益送教下鄉就像是一件使命使然的事。
| 隨處可見中國鄉村教師學習的韌勁
最早讓張江英產生這種使命“迫切感”的,是自己開始嘗試公益送教下鄉后,親身感受到鄉村教師團隊存在的信息差。
據張江英觀察,盡管國家在校園信息化教學硬件投入頗大,但不少鄉村教師目前的水平其實并不足以充分發揮這些設備的實力,導致設備使用率低下。
此外,對于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師而言,由于學習渠道和信息的閉塞,很多像希沃白板訓練營等優質的教學資源一時間難以融入當地。
這種情況,很多時候只需要有一個負責啟蒙的人,通過實際教學和講解,實現從0到1的認知啟發,便可以帶來極大的轉變。
而促使這份“使命感”在張江英心中持續生根發芽的,是自己在送教過程中看到鄉村教師們為了提升自己,試圖改變現狀的投入與努力。
在貴州,一位貴陽的老師,冒著大雨在山里的高速中開了兩個小時車,就是為了聽張江英的一節課;
在內蒙古,一次公益送教結束后,一位蒙古族的老師專門來給自己送別,一個深深的鞠躬,一聲發自內心的感謝,深深打動了張江英。
在每一次公益送教下鄉,與當地老師的相處中,張江英更是感受到這些堅守在大山中的人民教師的不容易,因為最初的教育理想、因為想回應學生的期待,他們一直在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老師......
| 多年公益送教下鄉讓張江英感受頗深
每每提及這些樸素又可愛的人,張江英的聲音都會變得哽咽,哪怕已經在教育一線工作了將近30年,中國老師這股韌勁依然讓自己動容。
張江英坦言,在自己成長的路上受到過很多人的幫助,如今自己也想盡自己所能,幫助更多教師成長。
鄉村教育振興的內核,正是隱藏在這份彼此理解與堅守中。
讓成長發生
教育現代化和教育強國建設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的事業,同樣地,鄉村教育振興和教育信息化的轉型浪潮也并不追求一蹴而就。
在這個過程中,優秀的個體固然可以起到榜樣模范作用,但時代的發展對更多一線教育工作者發出呼喚。
所幸的是,張江英的公益送教下鄉路,并不孤單。在這個過程中,張江英接觸并加入了希沃杏壇計劃,并與其倡導的“以師育師”教師發展理念不謀而合。
| 希沃杏壇計劃,讓成長發生
所謂“以師育師”,就是讓老師來教老師,與一般的“名師大家”相比,一線教師的授課和培訓顯得更加具有實操性,通俗點說就是“接地氣”。
相比起高不可攀的教學理論,對于眾多偏遠地區的鄉村教師來說,培訓完就能馬上應用在自己的教學實踐中,才是學習的最大價值。
而這正是希沃杏壇計劃的要義所在,這項“以師育師”的教師專業發展計劃,匯聚著對教育始終保持探索的優秀教師工作者,并通過信息化的學科融合培訓體系,助力更多教師專業成長,以創造面向未來的教育。
| 杏壇計劃讓鄉村教師的成長之路不再孤單
在杏壇計劃中,希沃為教師提供清晰的成長路徑、科學的教師能力評估模型、以及體系化的研訓活動,同時支持加入杏壇導師成立名師工作室,開展沙龍、講座等活動,讓教師齊聚分享教學經驗,共創優質課例,助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
借助希沃杏壇計劃的力量,張江英不僅在公益送教中有了更多的教學培訓抓手,還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共同追求進步的中國老師。
| 希沃杏壇計劃擁有一套完備的教師能力成長與認證體系
截至目前,希沃杏壇計劃已經匯集了超過20萬名教師、1400多名杏壇星級導師,成為多地教育行政單位認可的教師能力成長及認證體系。
他們憑借愛與熱誠,摸索出一條以師育師、共同成長的道路;
他們懷抱堅定信念,力圖將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技術,傳播到大山最深處;
他們頻頻走進大山,是為了讓更多人走出大山,并最終消滅一座座長久以來盤亙在城鄉教育間看不見的大山。
群山之中,公益送教的贊歌在回響,鼓舞著眾多鄉村教育工作者;而那些有關付出、拼搏與奉獻的聲音,終將通過他們的言傳身教,傳遞到無數試圖奮力改變命運的大山學子內心深處。
由此,鄉村教育振興的希望種子,悄然萌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