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兩周小歪到北京參加行業年會,會后去覓食,路上發現一座美術館——中國工藝美術館,頓時來了興趣,飯后步入其中一探究竟。
中國工藝美術館外觀
從外觀看,美術館以大理石做基座,下面儲存藏品和辦公區,中間是“玻璃脖子”,頂部展覽區域以中國古典的木窗格包圍。這一設計非常典雅,從館內看,日光透過窗格會形成迷人的投影。
入館大廳
其實小歪接觸工藝美術時間并不長,就去年收集北京絹人素材對工藝美術有了粗淺的認識,所以這次也是抱著學習的態度入館參觀。
門外雕塑
據我的理解,比起平面美術,工藝美術更多的是立體的藝術形式,包括石雕,玉雕,牙雕等各種材質的雕塑,還有絲織,陶器,瓷器……等等,體現匠人創意,形成一種可以擺設、送禮、欣賞的物件。我國的工藝美術在世界上也是遙遙領先的,今天我們在博物館看到的文物,很多也是高于基礎生活的工藝品,只不過是前朝的工藝品,凝聚了歷代手工藝人的巧思。
小歪認真拍攝整理出一些館內珍品,供大家欣賞品玩。
先看下幾件重量級的翡翠玉雕,都是80年代初北京玉器廠的杰作。
《四海騰歡》翡翠插屏
這是九龍壁主題,用四塊翡翠拼接起來,1982年起,耗時八年才完工。當時有意把一塊料剖成四塊,做成插屏,顯得大氣,龍游云霧之中,龍云二物,綠白二色之間相互纏繞輝映。
《群芳攬勝》翡翠花籃
匠人把一塊深油青色料子做出的大翡翠花籃,運用掏膛工藝讓花瓣變得透薄,匯集了牡丹、菊花、玉蘭等花卉。
《岱岳奇觀》翡翠山子
岱岳奇觀,就是說泰山上雄偉壯觀,春意盎然的景色。我覺得最妙的不是巖石和樹木的細膩雕刻,而是邊緣那輪紅日,正面看是旭日東升,后面看是日薄西山。
《白玉五行塔》
《百鶴朝鳳屏風》 織繡 盤金繡,1988年
盤金是刺繡技法,意為金線回旋做裝飾,這組屏風上有許多遠近大小不一的仙鶴,滿是富貴錦繡之氣。
《百鳥朝鳳圖》 織繡 汴繡
《波月洞悟空降妖》 漆線雕工藝,1990年
這組漆線雕分明是悟空大戰黃袍怪,人物盔袍具有精細的質感,交戰雙方都顯得威武神氣。
我們在福建地區很多房頂看得到此類工藝,色彩都是一點點用小針小鑷子粘上去的。
《補天》
《補天》綜合金屬、玉雕工藝,拿珍珠來替代迸發的火星。
《藏族飼養員》 黃楊木雕,70年代
《長坂坡》潮州木雕,2009
潮州木雕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見于廣東很多斗拱、屋檐上的裝飾,題材很廣泛,這里顯然是戲曲三國故事,上面曹操觀戰,下方趙子龍挺槍躍馬一身都是膽,有很強的空間立體效果。
《螭虎瓶》
螭虎是龍生九子之一的神獸,傳說秦始皇的傳國玉璽頂上的鈕也是用的螭虎瓶,螭虎常常就這樣攀爬在器物上,靈動婀娜。
《春滿人間》金屬工藝K金擺件,80年代
采用花絲鑲嵌工藝,飛天仙女主體是用象牙做的,然后用K金(黃金與其他金屬熔合的合金)和珠寶做鑲嵌裝飾,富麗而明艷。
《十二金釵》瓷塑
《大千佛國圖》玉雕 ,1990年
《大千佛國圖》玉雕 (局部)
白玉山子制作的傳奇國度,有著眾多仙佛神圣,仙家妙地,每一位都是溫潤祥和。
《大千佛國圖》玉雕 (局部)
《地藏王菩薩》玉雕,2016
這樣一大塊天然水晶居然是河南那邊發現的。
《電焊工》玉雕,60年代
岫玉,中國四大名玉之一,湖綠色,兩位工人精氣神都很棒。
《兜率天》玉雕,2017
兜率天是彌勒佛的住所,這塊玉白色部分并不多,匠人索性將仙宮放入在在一座山中。
《對雞》玉雕
這對雞,深碧色的青玉材質,質地純正渾厚,我看倆公雞毛順冠挺,居然不相互爭斗而是一起注視游客。
《對雞》(局部)
《共飲一江水》玉雕,70年代
《光陰·生命》青田石雕,1987年
《虎》湘繡
俗話說湘繡繡虎,蘇繡繡貓。這幅《虎》采用湘繡獨創的針法“鬅毛針”,畫中猛虎眉清目秀,一身虎毛比真虎更精細。它豎起耳朵側耳傾聽,一只肉爪已探入溪水中。
《回娘家》牙雕,70年代
牙雕《回娘家》,細看籃子里的雞尾巴像人手,配上陰惻惻的表情,作品自帶恐怖氛圍。
《一曲漁歌》金木雕,60年代
《一曲漁歌》很像之前《長坂坡》,都是廣東的木雕藝術。在南方闊葉植物掩映中,漁民們或織網、或看書、或玩耍,表情豐富,姿態各異。
《一曲漁歌》(局部)
《孔雀屏燈》金屬工藝 景泰藍,80年代
景泰藍,又叫“銅胎掐絲琺瑯”,以紫銅為胎,先以銅絲片掐出各類花紋,再以琺瑯材質的色釉填充,琺瑯常常是藍色的,這項技術在明朝景泰年間達到了巔峰,所以叫景泰藍。
這里面融合了青銅、燒瓷、繪畫、雕刻等技法,做出來的東西無不精致富麗。
《孔雀屏燈》(局部)
這尊《孔雀屏燈》亮點在繁復的燈頭,以及裝飾畫效果的孔雀屏,不知道亮起來效果如何。
《孔雀羽織金妝花紗龍袍面料》1978-1983
這種紅色龍袍倒是沒見過,展品只是面料,怎樣氣質的人能駕馭它?
《盧溝曉月》玉雕瑪瑙,70年代
盧溝曉月是燕京八景之一,整塊瑪瑙俏色部分點綴為花樹,白色部分做橋和波浪,不遠處還鏈著一只小船。
忘記記錄名稱的屏風
《女民兵》牙雕
《女民兵》玉雕
兩尊《女民兵》,都是60年代制作,很有時代特征,女性都是壯士。
《潑水節》
木雕《潑水節》,別人都是潑出水,這個作者反向思維描繪了避水,可謂巧妙。
《七仙女奏樂》玉雕,70年代
這尊七仙女是綠松石雕成,放在非常顯眼的位置,幾位仙女立于云端,各執樂器凌空演奏,姿態迥異錯落有致,表情也非常傳神。
《七仙女奏樂》(局部)
《俏色牧鵝》玉雕
一塊6寸見方的雜色瑪瑙上,匠人把俏色部分設計成鵝頭,純色部分做成鵝身,生趣盎然。
《求偶雞》石雕
壽山石雕刻而成,表現一只母雞被關籠中,公雞和小雞急切想讓她出來。
這個作品顏色我覺得不好看,但工藝不簡單,采用了三維鏤空雕刻把籠中雞做出來。
某大會堂吊燈設計圖
現場還能看到著名大會堂的吊燈設計圖紙,充滿著數學設計的美學。
《山口阻擊戰》牙雕,60年底
《十足其中》潮州木雕
魚簍倒出來都是硬菜,這款應該用了金木雕,熠熠生輝,強化了收獲的樂趣。
《雙鳳朝陽花舫》牙雕,1986年
兩只鳳凰頭,后面的船仿佛是一座小型都市,一個個小人密密麻麻,這就是需要無邊的耐心,我想起了從前讀過的《核舟記》。
《雙鳳朝陽花舫》(局部)
《雙鳳朝陽花舫》(局部)
《水仙花神》牙雕,1987年
上一件估計是多個材料拼接,這件花神看形狀就是一整個象牙做的。
《蘇武持節牧羊》竹編
材質和題材不是很相融,竹編讓我總是想起南國的風貌,還有我們夏天炎熱時睡的綿席,而蘇武是在寒冷的北方牧羊,產生了一種割裂感。
《蘇武持節牧羊》竹編(局部)
《望月》湘繡 雙面繡
這位美女背對觀眾看著月亮。
《望月》湘繡 雙面繡
可是轉到另一側,居然能看到美女正臉!
這尊雙面繡品,根據李白《玉階怨》詩意而作,背面青絲烏發,正面雪膚花顏,珠簾低垂,月光溶溶,靜夜美好,真杰作也。
美中不足的是,葉子和圓月混在一起,容易錯認作藤上結了個葫蘆,美人望葫蘆,意境馬上跌下去了。
《夜巡》青田石雕,60年代
夜里在海防線上巡邏,提防特務混入,這也是時代特征明顯的一款,淺色部分刻出男兵,偏紅部分作女兵,神態警惕,底部為海波,后側是自然的黑色正好體現黑夜。是“因材施刻”的典型。
《白衣大士》銀花絲,80年代
這尊觀音菩薩,美得絢爛,和他傳統裝扮不同,雖然名為白衣大士,其實運用很多層次的色彩。
《銀球傳友誼》牙雕,70年代
這尊主題說的是亞非拉人民團結,銀球是乒乓球,重點在于上面的球,用松柏、祥云托起的28層鏤空雕刻的象牙球,28層遠不如國內的最高記錄,也足夠讓游客嘆為觀止。
《鴛鴦盒》玉雕
木變石,像木頭的石頭,讓黑鴛鴦有了漆器的質感。
《載月歸》彩錦繡
《芝蘭文房寶車》金屬工藝 花絲鑲嵌
《龍騰盛世屏風》潮繡
《竹絲扇》竹編,1959年
竹絲扇看上去平平無奇,可是把他換個角度看,就有名堂。
竹絲扇兩邊各有不同反白反黑效果,和《望月》異曲同工,一根竹絲0.1mm,一個扇子要用3000多根竹絲。
其實中國工藝美術館是去年才開館的,還掛著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牌子,里面展覽遠不止這些,這次觀展讓小歪學到不少工藝知識,特別是感受到“材料本天成,匠人奪天工”的妙用,一塊料,不管是石頭還是玉,都多少會有些雜色瑕疵,巧妙的設計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污點變亮點。
再過幾百年,這些器物肯定也能成為國寶,畢竟他們代表了目前中國工藝美術的最高成果。
我是江戶小歪,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