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以來,全國迎來了一波強烈的暴雪冰凍寒潮天氣,華北、黃淮出現大雪、局地暴雪或大暴雪,中國氣象局啟動了二級應急響應。各地氣溫急劇下降,道路結冰嚴重,能見度降低,給各地區的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運輸和農業生產帶來了極為嚴重的影響,也給人們的出行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近年來,隨著5G、大數據、AR/VR、云計算等技術的不斷成熟與落地,智能物聯設備在雨雪冰凍天氣的救災應急保障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得益于此,無論是災前的監測預警還是各道路路況的實時視頻監控傳輸,城市的應急處理能力都得到了一個有效的提升,給寒冬臘月的人們帶去了絲絲暖意。
智能物聯產品在寒風暴雪中的應用
·路面狀況安全在線監測系統
路面狀況安全在線監測儀器系統,由前端路面監測設備、數據采集單元、監測主機、物聯網后臺、監控中心(上位機服務器)、顯示屏幕、低能見度智能交通誘導系統等組成。其中前端采集單元包含高速路上的冰厚度,雪深,積水厚度,濕滑度,溫度、能見度等各類參數,采集器數據匯集到監測中心主機,由運行于監控中心的監控軟件進行數據存儲、分析、顯示和處理。
可以實時遠程自動檢測高速公路氣象參數,包括降雨、降雪、霧、混合降水、白天/夜晚實時能見度,能快速做出能見度的趨勢預測等,還能監測路面積水、雪厚、雨雪量、車速車流量、風速、風向、噪聲等路面狀況的實時數據變化情況,并可聯動攝像頭,查看實時畫面,可對監測數據超標畫面進行視頻抓拍。能夠為交通規劃、交通監管合理布局提供依據,同時還可以接入相關部門對災害天氣如臺風、暴雨、霧霾的預警,實現“云端管理,實時監測,自動報警,遠程查看”的新一代高速公路物聯網管理模式,適用于機場,高速,航道,艦船等交通安全、氣象環保、海事海洋等交通運輸領域。
·智慧巡檢-無人機
隨著傳感技術、通信技術、飛控技術等不斷取得突破,無人機市場規模持續增長,并在智慧應急中發揮中重要作用。當發生冰雪災害時,災區對外交通往往處于隔斷的狀態,而通過無人機,救援團隊就能快速的了解災區沿途以及災區內的實時情況,從而根據實際需求做出及時、準確的決策。
大范圍嚴寒、暴雪天氣襲來,造成的電力中斷將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為嚴重的影響。傳統的電力巡檢任務主要依靠人力,不僅效率極低,而且還具有一定危險性,無人機的出現,極大地彌補這一缺憾。另外,在電線積雪較多時,還能利用巡檢無人機展開積雪清除作業,進一步提升工作便利性。
·LED道路照明
在白雪皚皚的路況中,安全問題成為了冬季出行的首要考慮。近幾年,由于LED照明產品節能、壽命長等優點,在室內照明已經廣泛取代白熾燈和日光燈;在室外,一些高品質的LED路燈已經完全勝任道路照明,而且還表現出一些特有的優勢,比如高顯色指數、壽命長等。道路照明的功能性需求之一就是希望提高雨、霧、雪天氣的穿透能力,以便增強的對行車、行人的引導性,提高雨、雪、霧天氣的行車安全,從技術角度,完全可以實現低色溫,色溫可以控制在高壓鈉燈和白熾燈之間的色溫,從而使LED產品在戶外照明中的優勢越來越突出。
《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2006)于2007年實施,此標準和以前的標準對光源的要求主要是鈉燈,由于鈉燈的色溫具有局限性,只有2500K以下,所以以前所有的標準中均沒有特別說明色溫。《城市道路照明設計標準》(CJJ45-2015)于2016年6月1日實施,CJJ45-2015版的標準對光源選擇做了新規定:增加了發光二極管燈(LED燈),由于LED色溫較寬,可以從2300K-6500K,甚至更高,所以CJJ45-2015版的標準對LED路燈的色溫做了要求,即LED路燈的相關色溫不宜高于5000K,并宜優先選擇中或者低色溫。
·VR/AR暴雪預警
暴雪災害在全球范圍內都是一種常見的自然災害,其危害和破壞力十分巨大,將虛擬現實技術應用到了災難現場,打造出虛擬環境,用VR技術將體驗者“帶到了”災害現場,能讓體驗者身臨其境感受自然災害的影響,提高人們的防災意識和能力。
VR可以讓人直觀地感受暴雪環境,在體驗災害緊張急迫,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中,科學設計環節進行互動教學體驗,讓體驗者更加直觀地了解暴雪天氣的相關知識,以及應對暴雪災害時如何做出正確的防護措施。
物聯設備如何“過冬”?
寒潮的來襲,對人來說是一場考驗,對于遍布我們身邊時時刻刻守護我們的物聯網設備來說亦是如此。這些物聯設備中,尤以室外監控為主,它發揮“眼睛”的作用,因此在安裝時,耐低溫也成為關注重點。
現階段,監控防寒主要從攝像頭本身出發,在元器件上采用耐低溫的材料,以保證設備正常運行;另一方面,也可通過防護罩確保攝像機的正常運行,無論是刮風、下雨、下雪、高溫、低溫等惡劣情況,都能使安裝在防護罩內的攝像機正常工作,特別是當攝像機工作溫度過高、外部環境溫度過低時,全天候防護罩的玻璃窗前安裝有可控制的雨刷,以保證鏡頭前畫面清晰(部分攝像機甚至具有除雪模式)。
一般的監控攝像機的工作溫度為0—50℃,而在較為寒冷的北方地區,安防廠商會通過給產品加入加熱電阻的方式來延續攝像機的使用。而隨著技術研發的進一步加強,自動恒溫監控攝像機也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自動恒溫監控攝像機內置的能對監控攝像機有很好的溫度調節作用,可以保證攝像機在零下40度的正常啟動及在高溫環境下的穩定工作。
戶外的LED顯示屏也是比較普遍的物聯網設備之一,它在預寒防雪上也有絕招:在LED顯示屏內部增加加熱裝置(電熱線、加熱膜),可以確保顯示屏在低溫下能夠正常工作;可以安裝噴淋系統和刮雪機等設備,以便在降雪時及時清除積雪,此外,還可以在顯示屏表面采用具有一定傾斜角度的設計,使積雪自動滑落;可以采取恒流源供電、增加電源濾波器等措施,以確保電源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使用保溫材料和防寒布等覆蓋在顯示屏表面,以減少冷空氣對顯示屏的影響,達到防寒效果等等。
最后
嚴寒雨雪天氣無法控制,但科技的進步能夠讓人們在災前預警、災時應對、災后維護等方面最大化減少財產損失。隨著人工智能及物聯網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在冬季發揮著重要作用,成為新一代的御寒神器,屹立于寒風大雪中,守護著人們的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