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老陶患上了“癌中之王”--胰腺癌,隨即在江蘇省腫瘤醫院(南京醫科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接受治療。5年后,他與兒子專程帶著錦旗來醫院看望當年的主刀醫生蔣謙。術后10周年,73歲的他又和兒子一起送來了錦旗,再次感謝為他創造生命奇跡的醫生。
胰腺癌發病率僅占所有新發癌癥的3.2%,死亡率卻占到8%,總體五年生存率不到一成。患了“癌中之王”,為什么老陶能活過5年,10年呢?蔣謙說,老陶能這么幸運,有多方面的原因。
當年手術方案有兩種選擇。第一種是大手術(傳統的胰腺癌根治手術),胰頭、十二指腸、部分的胃、空腸都要切除,好處是腫瘤復發的概率低,但是術后的生存質量會大幅降低;第二種是節段切除手術,只切除胰腺癌變的部位,創傷小但復發風險大。基于腫塊比較小,經過與病人及家屬的協商,最終選擇了節段切除手術。胰腺癌太兇險,很多醫生會為病人選擇大手術保命;但考慮到病人平常身體狀況和術后的生活質量,當年選擇了第二種方式,術后進行規范的全身治療。現在看來,這個選擇是正確的。
蔣主任感覺,老陶特別聽醫生的話。術前醫生讓他積極樂觀,他也就坦然面對,不像其他病人一樣緊張焦慮;術后積極配合,化療、免疫治療、中藥治療,過程也很痛苦,都按要求完成。10年來,該做的定期復查他一個不落。期間,親友推薦過各種“補藥”、“偏方”,他從來不信不用,只聽主治醫生的話。
“我今天能這么好,幸虧當年遇到好醫生”。年逾古稀的老陶性格開朗,面色紅潤,聲音響亮,步伐有力。他一直記得出院時蔣主任說的話,“康復后,一定要找點事情做。”家里人對他好,兒子也孝順。他卻沒有偷懶,身體好轉后,每天堅持散步4-5公里。老伴有比較嚴重的有類風濕關節炎,關節疼,不能下冷水,他就承包了家務。家里沒有農田,他特地向鄰居要了2分地,養雞鴨,種蔬菜,吃的都是綠色有機食品,忙的不亦樂乎。他幾乎沒把自己當成癌癥病人,和普通的老人一樣生活起居,反而比同齡人看起來年輕一些。
老陶送的錦旗上繡著“醫術精湛,醫德高尚,關愛病人,勝似親人”。說起和老陶的關系,蔣謙覺得,他們之間確實像是親戚。10年前,考慮到老陶家在溧陽,往返醫院不方便,出院時給他留了手機號碼。此后每年復查,老陶在當地做完檢查后,都把結果告訴蔣謙。漸漸地每年到了復查的時候,蔣謙會惦記著他的情況。老陶也沒把他當外人,前幾年小兒子結婚,專門送來了喜糖;家里人平常有個頭疼發熱的,也會打電話來咨詢;家鄉有患者腫瘤的病人,都來找蔣謙幫忙;有幾個病人,還是蔣謙親自做的手術。這10年,他們見面不多,聯系一直沒有中斷過。
術后5年,10年,老陶都給醫生送來了錦旗。他們之間究竟有什么樣的“5年之約”呢?
蔣謙說,可能是因為手術前的那次談話。“當時我告訴老陶得了癌癥不要害怕,積極治療,過了5年基本就治愈了。沒想到他就一直記著,過了五年就來醫院看我。老陶能生活的這么好,是他的幸運,也是我的幸運。他能來看我,讓我很感動。做醫生最大的欣慰,莫過于病人健健康康地活著……”
談起當年的事小陶很感慨。“爸爸剛確診的時候,我們立即上網搜索,才知道胰腺癌那么兇險,平均只能活4-6個月,當時我的腿都軟了。爸爸反而安慰我不要怕,聽蔣主任的,過了五年就好了。其實我們全家想都敢不想,爸爸真的能活過五年,還能到十年或更久。所以我們決定,過了五年,一定要來看望蔣主任,表達我們的感激,也和他一起分享我們的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