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疆域輪廓是在漫長的歷史中逐步形成的。早在秦朝時,中國的南方版圖就大致定型,秦朝勢力甚至貼近紅河平原,首次將越南納入中原王朝控制范圍。
▲秦朝疆域
中國西南方的疆域形成的時間較晚,特別是高原之上的云南地區,直到1世紀中葉才全面納入中國版圖,云南融入中國的時間比越南晚了2個世紀,云南的漢化程度也遠低于越南,始終游離在中原王朝邊緣。
▲云貴高原與越南北部地形圖
此后數百年,漢化程度不高的云南與中原王朝分分合合,最終建立獨立的地方政權。
越南則在10世紀初獨立。云南與越南,首次以兩個獨立政權的狀態出現在亞洲東部的政治舞臺上,并與中原王朝不斷爭奪周邊地區的勢力范圍。
直到明朝建立,中國才再次同時將云南和越南納入版圖。明廷通過強有力的措施,最終改變了云南的民族構成和主流文化,徹底將云南納入中華文化的核心圈。
▲明朝后期云南行政區劃
相較之下,明朝沒能在越南復刻云南的成功案例。縱使明朝使出雷霆手段,仍無法消化漢化程度遠高于云南的越南,明朝的失敗,讓越南徹底脫離了中原王朝的直接控制。
為何漢化程度較高的越南最終再次獨立?山高路遠的云南又是如何徹底融入中國的呢?
▲明朝同時控制云南與越南(圖片@蒼天熊貓)
一、王化之外
先秦時期,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中華文明不斷向外延展。華夏民族壯大的同時,嶺南居住著多支越人,他們被統稱為百越。云貴地區的少數民族則被稱為西南夷。
公元前221年秦國統一六國后,秦始皇發兵南下征伐百越并控制嶺南,中原王朝疆界向南一直擴展到今越南紅河平原北側(一說控制了紅河平原)。
▲秦朝
秦朝滅亡后,漢朝平定了割據嶺南的南越,其統治范圍一度達到今越南中部。富饒的紅河平原得以大規模開發,漢文化在越南北部生根發芽,當地漢化的駱越人發展成今日越南的主體民族京族。
中原王朝在征服越南北方的時候,其西南方的邊界仍停留在巴蜀一帶。嶺南雖然山嶺較多,但高度相對較低,且有密集的河網穿梭其間。
但云貴地區卻是海拔較高的高原山地,曲折的地勢中,分布著大開大合的山川,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中原王朝統治這里的成本極高。
▲從云貴高原到紅河平原
經過秦漢兩代的持續經營,云貴地區的夜郎、滇國等政權相繼降伏,但直到公元69年哀牢內附,中國才首次控制了云南全境。
由于當地民族復雜,地勢崎嶇,特別是濕熱的亞熱帶季候讓漢族難以忍受,因此漢人很少選擇移居到此。
從兩漢到魏晉的數個世紀中,縱使中原王朝從未放棄經略西南,中國對云南的控制力依然很薄弱,需要依靠當地土著豪族維系統治(羈縻統治)。
▲兩漢的擴張,將越南云南等地納入版圖
雖然同為夷人居多的邊陲之地,相較于地形封閉、發展落后的云南,越南肥沃的紅河平原反倒吸引了大量漢人遷居至此,經過兩漢魏晉的開發,已發展成中國重要的農耕區。
中國在越南建立了完善的行政體系,對這里實行直接統治。儒家思想和漢語通過官學在這里傳播,越南和嶺南等地快速融入中華,這種融入速度和開發程度是云南地區無法比擬的。
▲越南河內文廟
隋朝建立后,中國恢復大一統狀態。云南邊地的爨、僚等族與中原通好,但隋朝未能實際控制云南,這里仍保持著獨立的狀態,游離于中華文明之外。唐朝建立后,云南的少數民族通過征伐融合,形成了六個大型部落聯盟,稱為六詔。
▲隋朝控制著越南,卻沒能控制云南
最南的南詔強大起來,唐朝扶持南詔統一云南大部。南詔的建立者是白蠻和烏蠻,即今天白族、彝族的祖先。南詔向唐朝稱臣,唐朝在名義上恢復對云南全境的影響。
此時的越南也是少數民族為主,但基本實現了漢化,是唐朝無可爭議的實控領土。漢字是越南的官方通用文字,儒學在這里深入人心。唐朝借扶持南詔“遙控云南”,實際控制力遠不如越南。
當時云南的中心位于洱海以西,更多接受東南亞地區傳來的佛教及政治文化影響,漢文化在云南只是一種弱勢文化。云南地區保有相當大的地方權力,是一個半獨立狀態的地方政治實體。
▲初唐地圖
7世紀初唐朝在全國設立六大都護府,這些都護府位于唐帝國的邊疆各地,是唐朝在各戰略方向上的支撐點。如遼東的安東都護府、統御西域和中亞的安西都護府,越南北部設立安南都護府,守衛著唐帝國的南大門。
安史之亂后唐朝國力大幅衰退,南詔趁機占領云南全境,唐朝徹底失去了對云南的控制權。唐帝國內部更是藩鎮割據,皇權受到嚴峻挑戰。到10世紀初南詔和唐帝國先后滅亡。
▲南詔崛起
取代南詔的大理國(白族建立)依然統治著緬北和云南全境,中國進入五代十國的亂世,越南北部的京族軍閥趁機自立。此時云南和越南兩地的地方政權仍存在本質區別。
從南詔到大理,云南地方政權即便學習中原文化,但仍是少數民族文化占主流。建立地方政權的少數民族都沒有漢化,其政治框架上自成一體的地方政權,并非是中華文明的組成部分。
▲南詔歷代君主,名字獨具民族特色
自立之初的越南確是實打實的中國地方割據政權,其在政治文化等領域與中華聯系緊密。割據自立的京族軍閥大都是在唐朝時期興起的地方大族,文化上深受中華文化浸染。
到10世紀末,北宋統一中國大部。宋初兩次北伐遼國失敗后,宋朝君主對開疆拓土態度消極。在西南地區,認為當地為夷族之地“此外非吾有也”,放棄統一大理國。
公元1006年,宋真宗又以“交州瘴癘,宜州險絕,若興兵攻取,死傷必多”為由,放棄收復越南。此時越南已模仿中國政治制度建立了封建國家,北宋索性同意與越南建立宗藩關系。
▲北宋未能控制云南和越南(圖片@蒼天熊貓)
從8世紀中葉南詔控制云南全境開始,云南作為獨立政權存續了5個世紀。直到13世紀蒙古人崛起,為了背后偷襲南宋進而統一中國,蒙古大軍在1254年吞并了統治云南的大理國。
1276年南宋滅亡,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政府開始推行行省制,舊大理國轄境設立云南行省。
▲云南行省
滇西的土司仍接受羈縻統治,但元朝在云南推行改土歸流,不斷增強對云南的控制,云南的政治中心從西部的大理向東遷到昆明。
昆明位于云南東部,早在兩漢時期就有漢化跡象。隨著云南的行政中心從少數民族聚居的大理遷到有漢化基礎的昆明,昆明發展成中原王朝在云南的重要戰略支點和地區漢化中心,漢文化開始擺脫原有的弱勢地位,不斷向云南深處擴散。
▲行政中心東移
云南盛產銅,巔峰時期其銅礦產量占元朝全國總產量的54%,元朝經營下的云南在經濟、人口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
正因如此,元朝才能夠以云南為基地發起征服緬甸的戰爭。元軍接連三次對越南發動征服戰爭,奈何越南人抵抗激烈,蒙古人又無法忍受當地濕熱的環境,元朝最終同意越南以藩屬國身份保持獨立。
戰爭不僅增強了越南的國家凝聚力,也提升了當地人的民族認同感。
▲元越戰爭
從秦漢到宋元,中國因國力興衰在云南地區幾度進退。云南落后的經濟和復雜的民族情況更是降低了皇帝們的統治興趣。南詔、大理等政權地方民族特色濃郁,并非“中華系”國家。
越南因為紅河平原土壤肥沃,在漢文化的加持下農耕經濟迅速發展,雖然在10世紀脫離中國獨立,但漢文化已在這里深深扎根。越南人也堅持以“小中華”自居。
▲元朝時越南保持獨立
二、日月山河
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最終被漢人的明朝取代,1368年9月,明軍奪取大都,元帝遁往塞北,蒙古人對中國全境的統治宣告結束。蒙古人被逐出了中原,當時云南仍在元朝手中,由忽必烈后裔把匝剌瓦爾密統率近20萬元軍鎮守,元軍利用高原地勢嚴防明朝奪取云南。
云南的地方大族也想在元朝滅亡后建立獨立政權。元朝雖滅,蒙古人的勢力依然強大。云南被夾在明蒙兩個龐然大物之間,顯然沒有自行決定未來的權力。
▲蒙古人繼續控制云南(圖片@史圖館)
相較之下越南并非明蒙爭奪焦點,而且作為獨立政權的越南還是明朝拉攏的對象,明朝更不可能有所謂的吞并越南的想法。
蒙古人將云南作為牽制明朝軍事力量的利器,云南遙遠的距離和復雜的地形讓明朝遲遲沒有下定決心征伐。把匝剌瓦爾密奉元朝為正朔,每年都遣使經青藏地區到塞北覲見元帝。
▲元順帝
蒙古人在云南地區的存在,給明朝在川黔桂等省的統治帶來威脅。明朝一時間無法消滅盤踞在漠北的蒙古主力,但絕對不能容忍蒙古人在云南地區的存在。
如果說唐宋時期占據云南的少數民族政權只是給中國封建政權帶來一些西南方向的地緣壓力,那么到了明朝立國初年,在明蒙世仇的情況下,鎮守云南的20萬元軍就是明朝必須拔除的釘子。相較于前代,明朝有更強烈的需求去征服云南。
▲元朝時的云南行省
經過多次北伐暫時擊退蒙古對北方的威脅后,朱元璋開始著手解決云南問題。1381年,30萬明軍出征云南。把匝剌瓦爾密兵敗后自殺身死,明軍西進消滅了殘余元軍和效忠蒙古人的云南土著大族。至1382年初,云南全境平定。
相較于漢唐,14世紀的云南經濟社會有了更好的發展,對于中國封建王朝來說有了更好的統治基礎。朱元璋決定超越前代的統治范圍,將云南徹底融入華夏。
▲云南入懷
明朝的政治制度是在前代基礎上改進而來,特別是地方行政架構上,模仿元朝的行省制在地方設立三司,分別是主管行政的布政使司、主管軍務的都指揮使司、主管邢名的提刑按察使司。
明朝在云南設立三司,意味著云南全境被納入到中央政府管轄。大量優秀官吏進入云南,推進中國政治制度在云南扎根。
▲明朝政治架構
14世紀的滇西和緬北(當時均屬云南管轄)存在大量土著豪族,明朝在品秩、俸祿等方面完善了元朝時的土司制度,加強對當地的控制。
初定的云南仍是“遠隔絕繳,百夷叢集”,1393年云南在冊人口25.93萬,少數民族占比近80%。明朝通過移民實邊徹底改變了云南的民族構成。
大批駐軍及家屬、流徒發配刑犯入滇。至1580年,云南在冊人口上升到147.66萬人,漢人占比提升到60%。
漢人移民(軍戶占70)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漢人數量的增加讓漢文化在云南有了更好的生長土壤。明代在云南大規模舉辦官學,傳播儒家思想。有明一代,云南境內創辦了72所,云南走出了諸如三邊總制楊一清、兵部侍郎傅宗龍等高官。
▲云南成為明朝核心區
明朝作為大一統王朝,試圖在元朝滅亡后以東亞新主的身份重新構建地區政治秩序。明朝將朝鮮、緬甸、真臘(今柬埔寨)、暹羅(今泰國)等15國列為“不征之國”。這些國家定期向明朝貢,明朝主導的宗藩體系得以建立。
明朝積極消化云南,一定程度上也是為了以云南為踏板,向緬甸輸出影響。14世紀末,明朝在緬甸老撾等國設立緬中、老撾宣慰司,對其實行名義上的管治。如果沒有實控云南,這一切是無法實現的。
▲控制云南是明朝在西南方勢力擴張的基礎
獨立已久的越南被明朝認定為藩屬國,而這一切卻隨著越南國內的政治動蕩發生了變化。
公元1400年,越南陳朝的統治被權臣胡季犛顛覆,陳朝王室后裔陳添平(存疑)來華,向明成祖朱棣訴說了事情原委。作為中國的藩屬國,越南新君繼位素來需要得到明朝的冊封。1406年,朱棣決定派軍護送陳天平返回越南繼位。
▲明成祖
結果明軍在越南境內被胡季犛派軍襲擊,陳添平被殺,被俘明軍散作越南官家農戶和奴仆。
朱棣聞訊大怒,遂出兵近50萬征伐越南(今越南中北部)。面對明軍泰山壓頂般的攻勢,越南難以抵抗。明軍一路攻陷升龍(今河內)、清化等城,胡季犛及其家族成員盡皆俘虜。
▲明軍入越
1407年7月,明成祖朱棣下詔,稱陳朝子孫已被胡季犛屠殺殆盡,明廷將在越南“設官兼治,教以中國禮法”。明朝在越南設置三司,越南以“交趾”之名重入中華版圖。
明朝建國后不到半個世紀,就有力消解了蒙古人的威脅,還在云南、越南等地實現領土上的突破。一度恢復了兩漢時期中國南方的版圖規模。況且此前千余年間,未曾有一個漢人大一統王朝能如此徹底將云南納入中華版圖。
明朝成功的治理,讓云南徹底成為中國版圖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為中國聯通中南半島等地的重要踏板。
▲滇西留存大量土司
在越南方向,明朝借用恰當的政治機遇和壓倒性的軍事優勢,結束了從10世紀以來越南長達400年的獨立建國史,使其再入版圖。
明朝占領的越南面積約18萬平方公里,1407年人口約650萬,全境設縣180余個。明初時云南面積超過70萬平方公里,面積大約是越南的4倍,但人口不足50萬,僅為越南的7%,全境設縣30個(后增至54個),其開發程度和政治架構顯然沒有越南完善。
只可惜,越南人口眾多、開發相對完備的優點很快成為明朝推行統治的阻力,越南各地民變蜂起,試圖擺脫明朝統治。
▲越南再入版圖
三、夢碎紅河
明朝征服越南后,當地豪族就不斷起義,明朝被迫在1409年再度出兵。越南的軍事行動讓明朝背上了沉重的軍費負擔,明朝日常只能在越南維持6.5萬駐軍,這在600余萬越南人口中顯然不值一提,稀少的兵力更不可能震懾住越南人。
相比之下,云南雖然經濟落后卻土地廣大,有足量的土地提供給駐軍屯墾開發,進而降低中央軍費負擔。
▲明軍在云南實行軍屯
明朝通過以軍屯為主的移民實邊,僅1383-1398年,明朝調兵入滇超過10次,云南明軍從8萬擴充到15萬。昆明取代大理成為地區政治中心后,也避免了明朝一頭扎進滇西的多民族區域,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沖突。
明朝還把內地實行的衛所制度移植到云南,在云南設立15衛和2個千戶所,強化了云南駐軍的體系結構,當時云南人口不到30萬,龐大的明朝駐軍顯然能壓制一切反抗力量。
▲明朝在各地的衛所
越南人口稠密,無法像云南那樣為明朝駐軍提供足夠的土地開展軍屯,明廷無法負擔巨額軍費支出。即便越南人口是云南的20多倍,明朝在越南的駐軍卻只有云南駐軍的半數多點,必然難以有效壓制規模龐大的越南叛軍。
▲越南民變蜂起
云南也時常發生少數民族起事,被明朝認為“遠在邊陲,蠻賊間嘗竊發,譬猶蜂蠆之毒”。但相較于越南,云南人口基數小,從大理國1254年滅亡到明朝1382年征服,這一百余年中當地再未出現地區政權,云南難以形成足夠擺脫明朝統治的勢力。
云南接壤巴蜀,而巴蜀早在秦漢時期就已經漢化,明朝以巴蜀控云南,一旦云南有變可以迅疾反應。與越南接壤的廣西則是壯族等族的聚集之地,作為地區漢文化中心的桂林很難穿越少數民族區域對越南施加強勢影響。
▲中原王朝的難以直接影響越南
越南雖然漢化程度較高,但獨立后的四百余年,京族不斷完善越南的政治體制,已經發展到相當的水平,越南人始終有擺脫明朝統治的強烈愿望。
明朝在1408年平定越南后獲得糧食1360萬石、船只8677艘、軍械裝備253.9萬件,如此龐大的儲備是云南少數民族無法提供的。
▲明朝的擴張
云南越南二者差異甚大的地理環境,也是造成兩地同途殊歸的外在原因。
云南當地的少數民族多居住在滇西,明朝則重點開發云南中東部,二者可以說甚少打擾,昆明作為云南新的政治中心,讓明朝避免一頭扎進土司聚集的滇西,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民族沖突,文化相對落后的少數民族也愿意學習先進的漢文化。
明朝在越南的統治中心位于紅河平原,這里是越南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是明朝必須控制的戰略要地,越南的充分開發讓明朝難以脫離京族聚居區另建新的統治中心。明越民族矛盾藏無可藏,只能不斷積累并放大。
▲紅河平原是當時越南人口最稠密的區域
400余年的獨立史讓越南人形成了較為鮮明的身份和文化認同,在明朝以軍事壓迫為后盾推行漢化的過程中,越南人表現得十分抵觸,明朝官吏的橫征暴斂加劇了越南人的反抗。
1418年,越南清化豪族黎利起義,他迅速發展成越南最大的一支叛軍力量。
▲黎利
1424年明成祖朱棣去世,繼位的明仁宗朱高熾召回了交趾總兵官黃福,希望他回京頤養天年,黎利等越南叛軍趁機奪取了多座軍事重鎮。
明仁宗在位僅一年就去世,其子明宣宗朱瞻基繼位。朱瞻基決定實行懷柔政策,停止征收越南的象牙、香料等貴重物品,縮減了明朝在越南的官員數量。
▲明宣宗
明宣宗的政策看似深謀遠慮,實際上此時以黎利為主的越南叛軍已形成了足夠的規模,明廷的退讓反倒加強了越南人必勝的信心。
1426-1427年,黎利先后在崒洞和支棱關重挫明軍,兩戰明軍折損近10萬,明朝對越南的統治難以為繼。
▲黎利領導的藍山起義
1427年,明宣宗宣布放棄交趾,結束了對越南為期20年的統治。不久后,中越之間恢復了傳統的宗藩關系。
越南重獲獨立后,愈發注重自身民族意識的培養。越南通過官方修史、書籍編纂等手段,塑造京族推崇的雄王等民族傳說,加強越南人對本國封建王朝的歷史認同。
越南還發展完善了“喃字”等民族文化符號,在浸潤儒家思想的同時,強調自身文化的特殊性。
越南還模仿中國的華夷觀,試圖通過征服占城、老撾等地,在中南半島上構建自己的“山寨宗藩體系”。
▲喃字
明朝中后期,中越關系幾番波折,明朝吸取歷史經驗,不再過多干涉越南內部事務。越南不敢招惹明朝,于是將南進作為最主要的擴張政策,最終形成了今日越南的版圖。
▲越南南進
明朝對云南的治理體系進一步完善,15至16世紀,云南的鶴慶白族土府、尋甸、廣西、武定彝族土府、順寧布朗族土府相繼改土歸流,納入明朝中央政府管轄。
云南的人口不斷增長,漢化及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云南“夷多漢少”的民族結構被徹底改變。
有明一代,雖然滇西的麓川、木邦等地土司時而造反,統一后的緬甸也試圖與明朝爭奪滇西,但此時云南融入華夏的進程已不可逆轉。
▲明末的云南
至17世紀中葉明清易代,云南也沒有因戰亂脫離中國控制,這與明朝對云南200余年的穩定統治關系密切。
清朝延續明朝的政策,一方面繼續構建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朝貢體系,將越南等藩屬國納入其中,另一方面繼續在云南改土歸流加強控制,使得云南不再被認為是“夷人邊地”,而被看作華夏腹里的一部分。
▲越南成為朝貢體系的一環
回望歷史,明朝對越南、云南的地緣擴張取得了完全不一樣的結果,前者雖然面積較小,但擁有龐大的人口,明朝靠武力難以壓服已形成民族文化認同,且有足夠實力的越南人(京族)。
云南卻因為山高路遠、經濟落后、少數民族眾多,便于明朝開展同化。大量駐軍開展軍屯,一方面發展了云南經濟、壓服了反叛勢力,也讓漢文化在這里扎根舒展。
云南的昆明、曲靖等主要城市漢族人口占絕對多數,使漢文化保持足夠強大的影響力,將云南徹底融入中國。
▲清朝人口遷徙及西南地區民族分布
清朝時期,云南已成為漢地十八省的一員,漢文化在此地占據主流。及至民國,云南籍將領蔡鍔領導發動的護國戰爭有效維護了共和體制,二戰期間更有大批滇軍北上抗日,在臺兒莊、長沙、滇南等地與日寇血戰,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尊嚴。
▲護國首義
從清末民初的革命到抗日戰爭,云南成為“保留中華火種”的地方,成為民族危亡時刻,挽救中華文明的重要力量。
▲滇軍
時至今日,這片彩云之南的土地依然是多民族聚居的家園。截至2022年,云南人口4700萬,其中漢族占比67%。云南生活著25個少數民族,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多民族的燦爛文化是云南珍貴的文化遺產,也成為如今云南重要的旅游資源。
從化外邊地到華夏一員,云南在多民族融合中不斷發展。歷史上茶馬古道的馬幫之聲仍在回響,今日的云南作為中國西南邊陲省份,依舊發揮著對外文化交流、經貿往來的重要作用。民族融合的進程仍在云南進行,這片多民族共生的家園也因此煥發出多姿多彩的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