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編號 240111
全文共有 4500 字
如果覺得頁面很長
那是因為留言很多
去年底,我對自己的思考工作流程又做了一些優化和改進,把它變得更為簡潔、清晰。
因此,今天我想把它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我的核心方法論依然是我自己提出的「INKP知識管理法」(參見《打開心智》第五章)。如果你也在踐行這套方法,那這篇文章應該能給你一些指引。
當然,如果你用的是別的方法,也不要緊,因為許多技巧其實都是通用的,你完全可以把它揉合到自己的實踐里面。
好的方式并不被具體的方法和工具所束縛,它應當是通用的。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你完善和構建自己的思考工作流。
1. 收集
一個經常被人忽略,但又至關重要的做法是:及時把你的想法記下來。
我們每天會有超過6000個想法。哪怕這些想法只有1%是有用的,那也有60個。只要這60個能夠有10%為我們所用,也能創造不菲的價值了。
但是,大多數想法都是轉瞬即逝的 —— 它們往往存在于一瞬間的閃念里。可能是對閱讀到的內容的聯想,可能是對某件事項或任務的靈感,可能是對未來的一個計劃……
它們持續的時間非常短,可能只有幾秒鐘,隨即就被新的想法、新的信息所吸引注意力。
因此,維護一個能夠及時記錄想法的流程,就尤為重要。它只是一個最簡單的步驟,但卻是整個思考工作流的入口和第一環節。
我目前在電腦上的想法收集方式是:Quicker + QuickAdd(Obsidian 插件)+ Obsidian Web(Chrome 插件)。基本能夠實現「無摩擦」的信息快速捕獲。
我在 Obsidian 中用 QuickAdd 插件設置了一個「速記」命令,指定一個快捷鍵(比如 Ctrl+0)。再在 Quicker 里創建一個動作,內容為:切換到 Obsidian,并按下 Ctrl+0。最后為這個 Quicker 動作設置快捷鍵 F2。
于是,就實現了這樣的效果:在任何一個軟件里面,不論是讀書、還是看網頁,只要我產生了任何想法,隨時按下F2,就能立刻在 Obsidian 中新建一頁筆記,并儲存到我指定的路徑里面。
如果我想保存網頁文本,就選中欲保存的文本,按下瀏覽器插件欄的 Obsidian Web 按鈕,就可以把網頁的網址、標題和選中文本傳遞到 Obsidian 的新筆記里面,保存到我指定的路徑。
移動端上則更簡單。我在 iOS 上寫了個快捷指令,點一下,輸入文字,就能把想法儲存到指定位置了。
以上這些信息都會儲存到我在 Obsidian 里的「Inbox」文件夾里面。我在 Obsidian 里新建了一個主頁,用 dataview 插件列出 Inbox 文件夾里的所有筆記。這樣每次打開 Obsidian,我都能第一時間看到所有我添加進來的想法。
把所有的想法捕獲起來之后,就需要抽空對它們進行整理。我一般會每周花三到四次,在有空的時候,花一點時間瀏覽一下近幾天記錄下來的新想法,看看如何發展和使用它們,如何「榨取」它們的價值。
如果是一個可以立即去行動的想法,比如試用某某軟件、嘗試某某技巧……我會把它記錄到滴答清單的「行動清單」里面,安排時間去執行。
如果這個想法關乎一個陌生的新知識點,我會給它打上一個 #課題 的標簽,亦即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待學習的知識點」。然后在我安排好的學習時間,我會打開#課題 清單,隨意挑選一個進行研究。
如果它是一個靈感或點子,我會打上一個 #跟進 的標簽,放入滴答清單的「跟進清單」里面。這樣在我有空的時候,或者無事可做的碎片時間里,就可以打開這張清單,對里面的內容進行思考、考量,看能否發展成一個成型的項目。
如果我覺得它很適合寫成文章分享出來,我會打上一個 #選題 的標簽。然后在我有空的時候,再想一想如何把它闡述出來、講清楚。可能寫成一篇短文,作為我的素材放入素材庫,供以后使用;也可能分享到學員群里。等等。
這個過程是流動的、動態的。比如我收集到一個概念,叫作「思維鏈」,我對它很感興趣,就打上一個 #課題 的標簽。過兩天我有空了,就打開 #課題 列表,找到「思維鏈」這個條目,對它進行主題研究,研究得到的信息和想法都記在這頁筆記里面。
經過幾次研究,我覺得告一段落了,就再給它打上 #N 的標簽,把它放入 N 里面,再在「人工智能」這個 K 里面引用它,把它放入我的知識體系里。
進一步,我想用思維鏈的技巧嘗試一下跟 ChatGPT 對話,就可以給它再打一個 #P 的標簽,然后記錄我使用它所得到的反饋、感受和心得。最后,我覺得可以把它寫成一篇短文,總結我對它的理解和經驗,那么再打上一個 #選題 的標簽……
所有的每一步都一清二楚。我想要做的,只是把它放在我需要的位置,再在安排好的時間里去發展它。就這樣,一步步對一個又一個想法去處理,讓它們扎根、生長,最終開花結果,成為我的收獲。
這就是一個「流動」的過程 —— 它也是我在 INKP 知識管理法里面多次強調的核心:「讓知識流動起來」。
2. 閱讀
我講過許多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如果要說哪一個是性價比最高、最容易入門的,我想,應該是「提問式閱讀」了。
什么是提問式閱讀呢?簡單來說,就是以問題為核心,用問題來驅動自己的閱讀。一本書擺在你面前,你可以正著讀,倒著讀,跳著讀,只讀一部分,甚至不局限于這本書、可以去找其他資料來輔助學習,這些都無關緊要,你唯一要考慮的就是:它能如何解答我的問題?
簡單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操作流程。
當我準備看一本書的時候,我會先看一下目錄,大致了解這本書的篇章結構;然后快速翻一下每個章節,看一下前幾段和后幾段,大概了解這本書想講什么,怎么講。
然后,我會針對這本書的內容,依照自己已有的知識背景和好奇心,提出若干個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我希望從這本書里得到的解答,也是它能夠為我提供的收獲。
閱讀的時候,我會以這幾個問題為主,不局限于作者自己的篇章結構,而是以這幾個問題為主線,去尋找一切能夠解決問題的內容,并把它們寫到筆記里面。
舉個例子:
比如我前段時間讀 David Chalmers 的《Reality+》,我就提了這么一連串問題:
我們有多大的可能性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
哲學家如何看待虛擬世界的問題?他們的視角和思考方式是什么?
物理學家如何看待虛擬世界的問題?他們提出了什么方式來驗證或證偽?
我們是否有可能知道自己是否生活在一個虛擬世界中?如果有可能,可以通過什么方式來知道?
有哪些知名學者持虛擬世界的觀點?為什么?
有哪些知名學者持反對觀點?為什么?
那么,在閱讀的時候,這些問題就是優先級最高的內容。跟這些問題相關的,我會進一步去精讀,并思考能否對回答我的問題起到幫助和作用。而跟這些問題無關的,那就是我暫時不感興趣的內容,我可能會直接跳過,或者大致瞥一眼,但不會看得太細。
一旦某個問題得到了比較滿意的解答,我就會把它單獨做成一頁筆記,然后打上標簽#N ,再把它放入對應的主題里面(按這個例子來講,就是「虛擬世界」),作為我的一個思考成果。
所以,我其實很少「一字不落」地「讀完一本書」,因為我讀書往往是這樣的:一本書可能會讀好幾遍,第一遍可能只讀10%,第二遍可能再讀10%……每一遍,我想從中「搜尋」的內容和問題都不一樣。
同樣,我一般不會只讀一本書,而是同時讀好幾本書。這幾本書可能是同一個領域的,也可能屬于不同領域,這并不重要。
對我來說,「閱讀」并不是一種儀式,也不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它只是一種獲取信息的方式,僅此而已。書是信息的載體,經驗也是,人也是。天地之間一切都可以承載信息,而我要做的只是去經歷它們,把它們拾掇起來,化為己用。
這就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也是我一直在提倡和踐行的學習理念。
3. 觀點
我在 INKP 知識管理法里講到過:我的知識體系,都儲存在主題K里面。一個主題就是一棵知識之樹。打開一個主題,里面儲存的,就是我對這個話題所知道的、我認為有必要記錄下來的信息。
那么這些信息包含什么呢?大體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概念」,另一類是「觀點」。
這兩者其實沒有什么本質區別。唯一的區別在于:前者通常來說是我「學習到」的內容,是外在的、客觀的;而后者是我思考加工之后得出的結論,屬于「我的看法」。
我在《打開心智》里面提到:閱讀最重要的,并不是記住作者講了什么,而是形成了自己的看法。這才是你從閱讀中得到的真正收獲。
簡單來說:對于一個主題,你可能會獲取到許多信息,這些信息可能涵蓋許多方面,內容五花八門,那么,你如何總結它們?如何對這個主題形成一個整體的、凝練的看法和觀點?
再比如,這些信息可能并不一致,彼此有不同的觀點和立場,那么你如何去統合它們?你如何判斷哪個立場是更合理的,哪些觀點是更有力的?你如何從更高的層次去看待這些爭論,得出屬于你自己的看法?
這就是你對這個主題真正的思考成果,也是真正屬于你的東西。
這些觀點可大可小。舉個小的例子:市面上對于「合適的睡眠時間」一直有很多說法,你可能會從不同的渠道得到不同的說法,那么如何把這些說法整合起來?你能不能用最簡潔的語言告訴我,究竟最合適的睡眠時間是什么?
這就是一個小的觀點。它放在我的「睡眠」主題里面,是這個主題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再舉個一個大一點的例子:比如意志力。近幾十年以來,學術界對意志力一直莫衷一是,有著許許多多的說法。
有的認為意志力是一種「心理肌肉」,可以靠訓練來加強;
有的認為意志力是一種「心理能量」,是有限的,用完了就需要恢復;
有的認為意志力跟某些生理因素密切相關,比如細胞的代謝物質累積;
有的認為意志力是一個冗余的、不必要的概念,它只有當你自己認為「意志力有限」時才產生作用……
這些都是外在的、客觀的討論和研究。那么,讀完這些研究,我的看法是什么?我又如何用邏輯和論據來支撐我的看法?
比如:假如我認為「意志力無限」是對的,那么我可能需要回答這些問題:
我有沒有實際證據、案例和經驗來論證它?
過往跟意志力相關的研究,實際上可能是別的什么因素在起作用?
如果意志力是多余的,那么它可以被別的什么所解釋?
如果意志力是不必要的,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模型/框架能替代它?
從我的角度出發,更好、更全面看待意志力的角度是什么?
一旦我把這些問題思考清楚,把這些論據和邏輯補充清楚,并把它簡明扼要地講清楚,它就形成了一個觀點 —— 也就是我對這個話題所學習和思考的最終成果。
當然,觀點不一定是永遠正確的,它隨時有可能被新的研究和信息所推翻或修正。因此,永遠要保持開放的心態,永遠不要忘了問一句話「倘若我錯了,會怎么樣?」
我們去學習和思考,其實就是要積累一個又一個的「觀點」,并把它們放置在對應的主題里面,構建我們的知識體系。
最后,聊一個要點。
許多人最常見的問題可能是什么呢?只收集,但從來不整理。
這就導致了,收集到的信息永遠是雜亂的、零散的,沒有能夠把它們轉化成有效的知識,讓它們發揮價值。
這種現象也很好理解:收集能給我們一種獲取新事物的新鮮刺激,會極大地促進多巴胺的產生,但整理不能。實際上,許多人可能一想到要整理,就覺得十分厭煩。寧可讓信息在筆記里永久積灰,也不愿意去碰它們。
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呢?我自己的做法是:從整理和輸出里面獲得反饋,把它們也變成一種樂趣。
比如:
回顧舊知識的時候,通過標題回憶內容進行測試,就可以成為一種樂趣;
獲取新知識時,回憶跟其相關的舊知識,進行聯系、串聯,也可以成為一種樂趣;
以某個主題為核心,把跟主題相關的知識卡片/概念筆記整理進來,做成一個「集卡游戲」,也是一種樂趣;
把一系列雜亂的信息梳理清楚,系統地呈現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把一個問題講清楚,也是一種樂趣;
把自己的觀點寫成文章發表出來,或者告訴朋友、跟朋友討論,也是一種樂趣……
把這些看似枯燥無聊的事情變成樂趣,你就不會再去排斥它們。
當然,這可能需要一些時間的習慣和適應,并不那么簡單。但我希望,這能夠成為每個人的習慣,讓我們的思維最大化地開動起來,真正把知識化為己用。
囤積的,只是資料;能用的,才是知識。
—— 閑聊時刻 ——
這是我 2024 年的思考工作流。今年可能會繼續做一些優化和調整,但應該不會很大了。后面有優化的話,再分享給大家。
最后,分享一下我用到的軟件工具:
我的筆記工具是 Obsidian。其實什么工具都可以,Obsidian 只是因為它足夠靈活和輕便。你也可以用 Notion、Onenote、印象筆記、Apple Note……順手的就行。
我的自動化工具是 Quicker。它可以設定一系列的動作,實現一鍵完成復雜的任務,對于需要多次重復操作的事項,可以節省不少時間。
我的任務管理工具是滴答清單。同樣,選擇它是因為足夠輕便靈活。你可以用任何自己喜歡的工具去替代它。
具體關于工具,可以參閱:
關于我的整個工作流程,可以參閱:
祝大家開年一切順利~
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THE END
- 晚 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