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貓找房在細分賽道中首個獲投資,它的護城河在哪里,產品方面的缺陷是有意忽略,還是暴露短板?
文| 滕敏
房互特約研究員| 陳思翰
作者及專家聯系方式見文后
2022年10月,萬科旗下萬物云宣布投資宅貓找房數千萬元。這一投資事件,成為近年來房產交易服務領域內,為數不多的投資之一。
宅貓找房2016年起步于天津,2018年將總部落戶深圳。
宅貓找房的創始人楊曉松認為,房地產中介門店直接獲得的房源信息比例較低,往往需要經紀人靠腿跑出來。此外,房產經紀人還存在入門門檻低、供大于求、內卷激烈導致房地產銷售虛假宣傳普遍等負面因素。
因此,在成立之初,宅貓找房就摒棄了傳統中介公司大量招收經紀人的做法,轉而“另辟蹊徑”,從物業公司入手,通過物業服務人員切入房產交易服務。
宅貓找房的具體做法是: 在B端,聚合物業公司,通過系統服務,讓物業公司、社區合伙人和社區工作站變成房產交易服務者和服務場所,完成房源獲取、房源帶看和需求匹配工作;在C端通過宅貓找房的線上產品面向買房人。
這個模式,被他們定義為“S2B2C”:C端面向客戶及業主、B端面向物業、S端面向宅貓找房管理人員。
宅貓找房認為,物業信息共享配合專業的交易服務,可以使客戶購房交易成本降低50%以上。 他們面向C端買房人收取0.88%的買賣傭金、半個月月租的租賃傭金。
根據宅貓公布的數據,其已經開通了天津、深圳、廣州、北京、鄭州、蘇州等直營城市,已經與600余家物業公司達成合作,合作社區超5000個。
從城市來看,宅貓找房在深圳二手房市場的成交占比超過5%,成為深圳總成交排名第五位的中介品牌。
實際上,除了宅貓找房之外,在“物業/開發商+房產經紀”這條賽道上,曾經誕生過多樣化的嘗試。
比如,多家開發商曾自建房產經紀品牌,比如萬科旗下的樸鄰、碧桂園旗下有瓦、龍湖旗下塘鵝等等,房互君此前也報道分析過,實際上這些品牌運營并不理想;還有物業公司在小區內自建租售中心,做自營的物業服務,幾乎所有大型物業企業,在小區內都設立了租售中心,以為多種經營業務拓寬渠道;也有一些沒有人員和專業能力做租售服務的,會嫁接一些中介品牌提供專業服務。
如果把一個社區物業的租售業務看成是一家房產交易門店的話,宅貓找房實際上就是為這些門店提供系統+專業賦能的平臺,類似于“物業+房產中介”的加盟平臺。
從流程上看,小區賣家通過物業掛牌房源、買家通過宅貓找房找房、物業提供帶看交易等服務流程,能實現整個社區交易的閉環。
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宅貓找房在每個片區設置片區經理,負責片區內物業公司的拓維、運營等等,物業工作人員承擔從房源信息到房產交易過程中的基礎工作。
從宅貓找房的幾類產品來看,相比多數房產交易平臺,其房源信息的質量問題突出。這從側面說明,宅貓找房對房源端目前并不看重。
·宅貓找房網頁截圖
對于被萬科青睞的宅貓找房,還有諸多疑問待解。
比如,在曾經風起云涌、聲浪很大的“物業/開發商+房產經紀”賽道,并沒有誕生出規模型的企業。這不是不是意味著,這個賽道,本身的市場空間和市場規模就有限,無法成為市場的主流?物業這些房產交易的“游擊隊”,未來是否能和經紀門店的“正規軍”實現抗衡?
有了萬科背景的宅貓找房,成為這條細分賽道中第一個被資本寵愛的對象,和它同類型的企業還有巷往社區等企業,宅貓找房的護城河在哪里?宅貓的機會的機會和挑戰又在哪里?
宅貓找房產品方面的缺陷,是他們有意忽略,還是暴露了短板?
我們對話房互研究院特約研究員陳思翰進行深度解析。
以下為對話全文:
房互:宅貓找房這種模式本身,是不是可算作創新?
陳思翰:宅貓找房通過高頻剛需的物業服務,降低在中高端物業項目這個細分賽道里的信息流動成本。
總體來看,宅貓采取的其實是總成本領先戰略,通過降低各方的時間、精力、財務、管理的綜合成本,來打造以物業觸點信息為基礎的房產信息中間平臺。對比以往在物業領域的房產信息項目,宅貓在戰略維度有一定創新性,但在戰術上的創新還不夠充分。
從市場來看,我覺得宅貓比較適合用戶端有自主研究能力、也對生活有一定要求的中等偏高端的市場細分,具體而言,例如一線城市的改善性物業密集板塊。
如果是低端物業,物業管理不嚴格,信息優勢難以建立;聯排或獨棟別墅這樣的高端物業,業主更愿意雇傭專業經紀人來過濾意向客戶、意向客戶則更愿意有統一的經紀人降低溝通成本,恐怕也不大合適。
房互:從物業公司角度來看,這些年大型物業公司幾乎都有自己的經紀服務品牌,和宅貓的合作,會不會影響他們自身的業務?也就是說,物業公司和宅貓的合作熱情,會有多高?
陳思翰:宅貓找房聚合物業公司房源信息,形成信息平臺的服務,主要還是幫助物業把交易服務的業務增量做大。對物業公司的營收是增量的,畢竟物業公司主營收還是物業服務。因此,物業不太會有影響業務的擔憂,在市場下行階段,物業企業也更不會排斥跟宅貓合作。
我們回顧前幾年,單品牌物業公司的房源售賣服務,也有公司(萬科樸鄰、碧桂園有瓦、龍湖塘鵝等)嘗試過,但因很難形成網絡效應,都難上規模。購房者很難因為幾個小區、一個房地產品牌,去嘗試接觸物業公司的買賣房服務。從這個角度來講,宅貓向物業企業,提供的增值業務具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當然,合作簽約是一方面,合作產出的實際效能又是另外一方面。
房互:從房產交易房源端來分析,哪些類型房源是可能通過物業公司或者宅貓找房平臺賣掉的?宅貓的客群,主要是什么樣的客戶?
陳思翰:物業協同宅貓賣掉的房子,或者說可以通過物業賣掉的房子,我覺得大致可分為兩類:
一、獨家委托或交易委托的房:部分業主單純就是更信任物業來掛牌服務。
二、絕大部分租售業主,更可能是把房產租售同時委托給中介和物業,物業就需要直面競爭。
但是,總體來看,宅貓找房甚至物業公司做房產交易,是比較適合用戶端有自主研究能力、也對生活有一定要求的中等偏高端的市場細分,具體而言,例如一線城市的改善性物業密集板塊。
中高端物業這個細分中,一方面,此類小區業主物業服務的接觸頻率更高,更信任,信息更新更方便。其二,這類小區門禁制度較嚴,容易形成對中介的信息優勢。其三,這類的物業的購房者,需求具有一致性。如對人車分流、電梯入戶之類需求更有剛性。
如果是低端物業,物業管理不嚴格,信息優勢難以建立;聯排或獨棟別墅這樣的高端物業,業主更愿意雇傭專業經紀人來過濾意向客戶、意向客戶則更愿意有統一的經紀人降低溝通成本,恐怕也不大合適。
房互:宅貓找房聚合物業公司的房產交易,實際上是一個平臺型的房產交易公司,那么,對比貝殼的話,怎么理解他們在產品邏輯上的本質不同?
陳思翰:從理論上講,房產信息平臺的本質都是一致的,即:平臺需要維護好一個信息系統,這套生態系統能夠產生對購房者有用的、好用的、想要反復瀏覽的房產信息。
利用這個信息庫,平臺獲得流量,線下獲得客源。 但現實情況上有區別。
貝殼模式,房源的維護人(權益人)是關鍵,貝殼生態中經紀人相當一部分精力在房源信息的維護和更新。平臺不僅保障房源維護人的權益,平臺還鼓勵其他經紀人維持對房源信息的關注,例如大幅議價的經紀人就可以成為房源權屬人。總之,貝殼ACN制度,首先就是為了信息的真實、完整、詳細、及時。
而宅貓,感覺對行業的趨勢把握還有欠缺。可以看到,在C端頁面上,房源信息的質量、數量、有效性都還有很大改善空間。宅貓現在的制度設計,重點還是放在帶看、交易環節,忽略了房源信息更新這個重點。
房互:信息的完整度是影響C端用戶的重要因素,如果在C端上面有欠缺,會對宅貓有什么影響?
陳思翰:市場疲軟,急于出售、急于出租的業主客戶,在營銷上愿意支付的時間、精力、管控成本就提高了,業主會傾向于多家委托,營銷預期也會提高,甚至會獨家委托或重點委托給能夠快速銷售的中介。另一方面,因為流通房源一般都在多家委托,信息差較小,購房者也沒必要挖空心思去小平臺上找房。
在這種背景下,業主和業主所委托的物業,如果發現上傳宅貓的房源信息,得不到太好的市場反饋,無法形成較多的優質帶看,無法見到優質的意向客戶,那么業主和物業公司的積極性就會很受影響。
這個問題處理不好,宅貓無法在網狀房源信息上方面形成一些競爭優勢,很可能就要面臨嚴重危機。
房互:從商業模式上來看,這種基于物業的房產交易服務,以服務本社區居民為主,和傳統的經紀門店的渠道和路徑并不一樣。如何看待這部分人群的市場規模?
陳思翰:根據中指研究院的報告,2023年,物業管理行業管理的物業規模,預計在300億平方米。但依據常識,國內的物業服務分化嚴重,并不所有類別,都利于宅貓開展業務。
前面已經提到,中高端物業實際上是有利于物業公司或者宅貓開展房產交易服務的。顯然無法覆蓋所有物業市場。根據宅貓找房的潛在市場規模,目前還達不到主流房產信息平臺。
房互:宅貓把自己定位為“輕中介”平臺,從流程分工上看,可以理解成,宅貓本質上是一個物業公司從事中介工作的平臺,物業公司開發房源和客源,宅貓進行品控和系統服務。這種方式的優劣勢分別在哪里?
陳思翰:物業提供房源信息,宅貓引入客源。打通二者的關鍵,關鍵還是前述的信息質量。要通過一些方式幫助物業團隊達到或接近貝殼系的線上信息質量。
房互:從成交數據來看,宅貓一度在深圳成交進入了第五的位置。是不是意味著,宅貓的模式至少在深圳已經初步跑通了?從公司的發展和規模來看,宅貓的覆蓋率在深圳400多個小區(截止2023年10月),并不算小,你怎么看這小區覆蓋個規模?
陳思翰:根據中高端物業切入房產可能性較高的這個邏輯,宅貓在深圳和上海這樣的城市的空間會更大。因為深圳、上海城市更新速度快,新小區較多,特別是區域改善型物業聚集、品類交織性較強的區域,可能會成為成交的重點。
關于簽約覆蓋,我覺得簽約覆蓋是一回事,成交占比是另外一回事。關鍵是平臺的客源指標:線索量,以及線索的質量,即:帶看成交率。
房互:在宅貓的商業模式中,你覺得他的核心能力在哪里?這種核心能力,是否符合未來房地產交易領域的市場變化?
陳思翰:貝殼為什么能領先?我覺得最主要是圍繞房源信息質量建立的線下組織系統,這個線下系統支撐了線上信息的優勢,從而建立了獲客能力上的核心優勢。
宅貓找房的核心競爭力,未來也只可能建立在信息優勢的建構上,如果不能取得這個優勢,在房產交易平臺的領域,沒有做大的可能性。
物業公司平臺是有條件建立信息優勢的,因為物業服務是高頻剛需,只有所有物業觸點的工作人員,建立能夠達到購房者認知閾值的房源信息質量、維護住特定細分房源區域的有效房源在線率,只有能保持這個優勢,宅貓才有發展的空間。
房互:根據公開的信息,宅貓曾經對外表示, 宅貓找房的平臺人效是傳統中介十倍,一位片區經理平均每個月能成交1.5-2套房產交易,而傳統的中介經紀人一年只能成交1.5-2套。按照常理來看,“業余經紀人”的效率不應該高過專業經紀人,在宅貓為什么會出現相反的現象?
陳思翰:這里面的計算邏輯不一樣。宅貓的片區經理,應該是宅貓為某個片區安排的專業服務人員,他們可能管理很多小區,并管理小區物業人員進行房產拓展、信息維護、成交服務等工作。和經紀人沒法做類比。
深圳去年二手房成交總量3.27萬套,按照5%市場占比計算,宅貓總成交1500套左右,宅貓深圳400多個社區,平均一個社區成交3-4套房子。一個社區一年成交3-4套,這個市占率還并不高。
房互:宅貓找房切入的還是“物業+中介”的領域。我們之前也報道過諸如龍湖塘鵝等“物業+中介”的公司,但是最終都沒有達到理想的狀態。你如何看這個賽道以及宅貓的未來?
陳思翰:物業服務和房產中介隔行如隔山。
現實中,物業公司和房產中介雖有交道,但其實并不互相理解,其生意本質也大相徑庭,物業是生活服務,代勞環境維護,滿足業主安全、舒適的生活愿望; 中介則是信息服務,本質是以交易為目的營銷服務。
從市場空間來看,物業公司由于和業主聯系密切,縮短了信息獲取的成本,是有一定市場,或者有保底市場。但是,如果宅貓找房要做房產信息平臺,還是要以信息的有效集聚作為基礎,建設購房者的高效信息通路。(正文完)
本文專家: 陳思翰(陳琨元) 微信:bigcsh
聯系作者、商務等,房互君 微信:aiqiyi2046
常年法律支持:北京中治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劉檢玲律師
《房互十問》推薦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