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才剛剛開始,就有城市按捺不住開始加速拼經濟了,一波接一波的大項目看得人眼花繚亂。
1月5日,成都市溫江區舉行了招商大會暨2024投資機會清單發布會,28個項目集中簽約,總投資達166.2億元。
1月10日,成都高新區與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蓉簽署投資合作協議,將在成都建設全國首條、全球第二條第8.6代AMOLED顯示器件生產線,總投資630億元。
1月11日,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軟件合作洽談會主題大會上,共有13個軟件產業重大項目簽約成都,總金額近70億元。
這才幾天啊,投資項目加起來就有860多億了,近段時間,當看到成都招商引資的新聞不斷刷屏時,我個人最深的感受是:成都就像別人家的孩子,家庭條件比我好,還比我努力。
招商引資,每個城市都在搞,但成都真的把建設良好的營商環境提到了一個很高的位置,并一直持續下去,才有今天的成績,要知道成都以前招商引資也不容易啊。
想當年,富士康從深圳向內陸轉移的時候,很多中西部城市都想把握住機遇,紛紛向富士康拋去橄欖枝,而成都談了5年才拿下富士康,非常的艱辛和不易,在當時,整個西部地區招商引資都很難。
當年為什么難?一是地理位置、產業鏈配套等等都不如沿海地區,二是營商環境、服務意識不如沿海地區。
而成都就一直在想辦法突破招商引資傳統觀念的束縛,當年,西部地區很多招商引資的工作做的更多的其實是審批工作,則“你來我批”,則“等商上門”,很顯然,這樣的模式肯定是拼不過沿海地區的。
于是,成都一邊去沿海地區學習招商引資的經驗,一邊外派工作人員到沿海一線城市駐點招商,收集最前沿的招商信息。
隨著不斷的優化和改變,成都招商引資的模式逐漸變成了“叩門招商”,以及更加專業的服務理念,而不是審批理念,成都甚至要求干部學產業、懂產業、精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切實了解企業的需求,為企業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招商引資和建設良好營商環境其實是兩件事,有些城市條件給的優惠,招商引資也做得可以,但卻留不住企業,因為后續的服務沒有跟上,而很多落戶成都的企業,不僅在此深耕發芽,還在不斷的增資,這就是成都營商環境之好的體現,引得來、留得住、能發展,才是成都招商引資的核心。
那么如何打破地理位置的束縛?
選賽道,當年為什么重點發展電子信息產業?因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受地域限制較小,發展空間大,發展能量大,還能留住大量人才,要知道電子信息產業也是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
選擇電子信息產業體現了成都的前瞻性,2000年的時候,成都出臺了《關于加快信息化建設和信息產業發展實施意見》,這個政策為如今成都電子信息產業規模破萬億埋下了伏筆。
剛好到了2001年,國家就把電子信息行業列為了“國家支持的重點高新技術領域”,并大力支持其發展,而更巧的是2001年底,中國加入了WTO,這意味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市場將和全球電子信息市場深入鏈接,這是偌大的機遇。
也就是說在政策和營商環境的雙重加持下,英特爾、華為、京東方、戴爾、聯想、德州儀器、富士康等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入駐成都,大批知名企業的聚集,不僅解決了大量就業人口,還帶來了上下游產業鏈配套以及大大推動了進出口外貿。
今天,我們都看到了成都在招商引資上不斷的突破,不斷的刷新成績,而風光的背后,又有幾人看到了成都這一路走來付出的努力和汗水,營商環境不是一朝一夕,貴在堅持。
坦白講,如今的成都展現了一個不一樣的西部城市,營商環境一點也不輸沿海城市,能做到這點,其實真的很難。
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歡迎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