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以“無界·共生”為主題的第三屆新旅界文旅創新發展論壇暨2023文旅風尚榜頒獎盛典在四川成都舉行。活動通過年度演講等創新形式,引領與會嘉賓共同探討文旅大消費產業的創新局勢,共話無界共生新生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王文作為年度演講嘉賓,圍繞關鍵詞“信心”,發表了題目為《后疫情時代中國經濟、社會、國際形勢與文旅業走勢》的演講,對當下中國經濟、金融、社會及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刻闡釋。以下為王文演講文字實錄:
剛才李陽講我們都在等待一個高速增長的機遇,心愿是好的,我也相信文旅界同行們有這樣的勇氣,這樣的視野。但是,我作為一個宏觀經濟和宏觀形勢研究的學者,從更加客觀、冷靜的角度,從宏觀經濟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世界,我們面臨的是一個穩中求進的世界和未來。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絲路學院副院長 王文
所謂穩中求進,就是從中央視角里面看,穩還是第一位的。走了那么多地方,我深深感覺到穩的重要性。所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講面臨的困難、面臨的當下局勢時,一個非常重要的核心點就是穩。
穩住了,再往前走,恰恰是我們當下經濟主體的底層邏輯。這跟過去不一樣了。十多年前,甚至七八年前大家都在幻想著30%、50%、80%甚至翻倍的增長,深圳、上海那些PE、VC,你要跟他說項目年收益率才20%,他們理都不理你。現在再回過頭來講,到哪再去找50%、100%的年化增長率的項目呢?越來越少了。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多次講到統籌、落實,還有“防范躺平”。所以,我們在觀察各個行業的邏輯起點時,還可以從政策落實的角度去看待。一些經濟學界,包括政策研究界的人都在講可能會有更多企穩政策出來,但其實現有政策已經很多,需要有更強的落實和消化。我也非常贊同舉辦今天這樣的活動,大家來打氣,觀望一下過去和未來。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重要的核心觀點:當下中國正在進入到一場漫長的復蘇期。
我不認同現在很多微信、視頻號、抖音、知識博主在唱衰的論調,中國永遠充滿希望的,至少現在看來我們很穩,大家一起往前走的心愿非常強烈。2023年世界上爆發了183場軍事沖突,未來世界上的沖突、規模和數量有可能會更大更多。所以,一個穩定的中國恰恰是每個人的福氣,也是經濟進入波浪狀漫長復蘇期的重要底氣。
從基礎的角度來講,2023年初確定的政府工作目標GDP增長5%,CPI控制在3%等一系列預期目標將基本實現。這樣的前景還是能夠接受的。
我再用三個部分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對過去四年以及未來的看法。
時間真的過得很快,疫情爆發到現在已有四年了。2023年的復蘇,整體上看我覺得還處在“縫合期”——就像你受傷了,身上出現一個很大的疤痕,要縫合痊愈需要時間。
2023年前三季度CPI、GDP都在可預見、可控制和預設范圍內。跟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橫向比較,中國是過去四年中全世界情況最好的國家之一。2020年全球GDP增速大概是-2.3%,中國那個時候增速為2.2%左右;2021年全世界開始復蘇,世界上差不多5.7%,中國那個時候增速為8.1%;2022年中國的增速也保持在了3%。過去四年,全世界平均增長大概是2.3%左右,中國的平均增速約為4.5%,我們的經濟增長仍然處在世界的兩倍。
這個結果我覺得還是能接受的,和過去歷史基本持平。2010—2019的10年間,中國的GDP平均增速大概是7.5%,世界的GDP平均增速大概3%左右,我們也是世界的兩倍。再往前的2000—2009年,我們平均增長在9.5%到10%左右,世界平均增長是4.5%,我們還是世界的兩倍。這就像考試沒有考好,過去考九十分、一百分,現在只考七、八十分,但也應該注意到,卷子比原來更難了。
所以,剛才李陽也講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詞,就是全球經濟周期進入到一個下墜期。經濟學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名詞,叫做康波周期,講的是經濟周期60年左右一輪回。從上一輪科技革命,也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信息化革命,到信息化產品市場化,再到九十年代、二十一世紀初信息化產品全世界普及——也就是計算機普及——再到現在,前一輪的經濟周期已進入大低谷。
下一輪經濟周期,就是我們講的智能化革命、大數據、物聯網,這一輪的科技革命才剛剛開始。可以說我們處在一個經濟周期的谷底,下一輪要起來恐怕還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時間,短期來看,追求高速增長恐怕有點奢望,但中長期來講還是非常樂觀的。
從世界經濟展望來講,中國仍然是全世界最有希望的、主要的大國。絕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GDP增速都比中國低很多,至少低1/2或者1/3。比中國增速快的經濟體主要依靠低基數效應,經濟總量遠小于中國。從百年變局來講,中國經濟增量盡管這一兩年略有回落,但是趨勢不變。
這張圖是我們院一個研究組的統計。2006年開始中國占世界經濟總量比例不斷在追趕美國,從2006—2013—2023年我們大概到了它的70%,最高到近80%。所以,世界普遍認為2023—2035年前后中國將成為第一大經濟體。消費市場總額也大體呈現這樣的過程,2025年前后中國也有望成為第一消費大國。
文旅業確實壓力很大。從經濟復蘇角度來講,我們對各行業在過去四年的情況不能一概而論,我用了一個詞叫做“K”型復蘇,就是一個“K”型圖,有上揚,也有下墜。在上揚線,我們可以看到過去四年做得非常好的行業,比如快遞、外賣、數字經濟;而文旅產業則自2020年起就受到很大沖擊,但現在也在復蘇進程中。
我們可以從這張圖看到,2019年當時國內的旅游人口大概60億人左右,到2020年斷崖式的下墜,從60億人減少到不到30億人。2021年復蘇到了30億人,2022年再次下墜,到2023年前三季度又回到這一水平。2023年旅游人次預計能夠達到2019年的80%上下,我們估計應該是能超過50億人的。
有一個消息還是非常令人鼓舞的,就是2023年人均旅游消費超過了2019年。2019年人均消費僅僅900多塊錢,但是2021、2022年只有八百多、七百多,2023年前三個季度人均旅游消費比2019年高出了7%、8%,超過一千元。
坦率講,雖然增長了,但是還是太低了。我們出國旅游人均消費差不多三四萬元,現在國內旅游人均消費才略高于一千元。但這也不錯,至少還在增長。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天這么多旅游企業坐在臺下,我覺得我們應該對劫后余生感到慶幸。過去四年,疫情對于大、中、小企業來講都是不一樣的沖擊,對小企業來講沖擊更大,中大企業相對來說防御能力較好,所以今天大家既然能坐在這里,我認為我們就是了不起的企業。
疫情帶來了哪些變化?
第一個變化,是產業鏈重新進行了調適。過去企業都追求多地化、全球化,但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從保障產業鏈安全角度看待未來的發展。
第二個變化,就是數字經濟的增長。過去四年,盡管疫情方方面面的沖擊,但是數字經濟始終保持著GDP 2-3倍的增長,所以很明顯的一個變化就是經濟數字化,所有企業都追求線上化和數字化轉型。
第三個變化,就是消費。在過去三個季度零售商品總額同比增長6.8%,餐飲增長18%左右,這一增速遠遠超過2019年。聚焦到文旅行業增長,民航客運達到2019年的108%(但是出國旅游僅占2019年的60%左右);中秋節、國慶節、節假日,數據都已超過2019年的同期。另外,營業性演出票房的增長非常大,同比增長已超過3-4倍。這樣的規模也讓我們看到文旅行業未來增長點在哪兒、藍海在哪兒。所以,我們看到這個行業的增長潛力還是非常大的。
今年元旦假期,冰雪休閑、音樂節、演唱會等新旅游特征非常明顯。元旦假期國內旅游出行人數增長了1.5倍。2024年宏觀經濟前景肯定比2023年要好,我覺得,整體上能夠超過2019年。
其他行業中,2023年本土品牌汽車銷量全面超過韓國、美國、德國、日本,成為世界上第一汽車出口大國。這是非常難得的:過去我們還吐槽本土汽車連個發動機都不行,但現在我們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出口大國了。這背后也有旅游的變量,自駕游、鄉村游、郊區游,都增加了人們對汽車的需求。
過去四年左右,我們出現了補償性消費。從補償性消費來講,三季度形勢明顯好得多。另外消費市場也加速了本土化的趨勢,本土品牌越來越成為消費主力。奶粉、手機、快速店、服裝,以十年時間進行比較,2013和2021年,2013年外國品牌還占73%,2023年下降到8%,所以創造本土品牌是我們整個行業重大的局勢。
還有幾個消費變化。比如養生群體年輕化,90、00后都在護膚;再比如綠色消費、綠色出行。另外就是,消費市場正在進入理性和成熟期,原來我們講“月光族”,現在越來越多消費者不接受月光的概念。
四年過去,我們所有人都處于劫后余生的狀態。我們應該重新再來認識當下的世界和我們自己。過去所有人都追求快,追究高速,這樣的想法當然是對的,那是時代和歷史的特征。但是,在過去的四年中,每個人都在沉思更遠的未來。從中長期角度講,我不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壞事,相反讓我們更加靜下心來,用長期主義看待現在和未來,穩住自己,慢慢發展,每天進步一點點。
分享美國霍尼韋爾前董事長、CEO高德威的一個公式:(1+1%)365=37.7834,(1-1%)365=0.0255。每天進步一點點和退步一點點,結果是天壤之別。在我看來,文旅業就和汽車等行業一樣,是中國幾乎五百多個大、小行業中仍處于初級階段,發展空間極大,潛力遠遠沒有爆發的行業之一。所以我們要堅持長期主義,以持久戰來看待我們個人的事業,每個企業與機構,我們的行業還有更美好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