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紀
支持 | 瑤光智庫
首圖 | 攝圖網
撰文 |陳紅
編輯 | 聞靜
晚上7點多,當我乘坐的飛機降落在香港國際機場時,透過窗玻璃,天已經快黑了。但我還是清楚地看到,機場停著不多的飛機,怎么和我記憶中的香港不一樣。
我去的2013年,2019年,香港機場都繁忙得令人震驚,不停有飛機起飛降落。
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港之一,據說最繁忙時段的跑道流量曾經高達每小時53架次,差一點就飽和到每小時60架次起降的極限。
(香港國際機場候機樓內景,圖片來源@攝圖網)
從這里出發,5小時內可以飛抵全球半數人口居住地。
2014年,香港國際機場的總客運量達6330萬人次,總航空貨運量共438萬公噸。機場連接全球約180個航點,其中有47個是內地城市。上百家航空公司在機場營運,每天約1100班航班。
疫情后機場客運量在逐漸恢復,2023年7月份已經恢復到疫情前水平的60%。
我從機場坐酒店免費大巴到達預訂在附近的酒店,酒店燈火輝煌,大堂人來人往,聽口音,大都是內地人。
1990年的時候,在香港很少能聽到內地口音,能到香港的內地人有限。
高級工程師的父親卻得到了一個去香港短期工作的機會,為此,全家人都歡欣雀躍,他不僅可以拿到廠里的全額工資,還可以在香港的工廠再掙上一份(雖然大都被廠里拿走),更重要的是,那時去香港,跟出國一樣,這是一個完全不同的花花世界,不僅可以大開眼界,還能買到許多價廉物美的時髦東西。
那時內地和香港的差距,完全是兩個世界。陜西連一般的購物超市都沒有,世界名牌的衣服化妝品,一般人連品牌名都沒聽過。香港,不管它是世界金融物流中心,還是什么中心,在一般人心中,它就是一個花花世界,集中了來自全世界的好貨,還是一個價格便宜的購物天堂。
父親回來時手里提著大包小包,還有藏在懷里的金首飾。由此我知道了周大福,父親給母親買了當時流行的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三件套,我的是金項鏈,每一件都重量十足,精致時尚,百分之99.99的黃金閃耀著虛榮的光芒,讓我和母親的眼睛也跟著閃光。
(香港街景,圖片來源@攝圖網)
父親還買了些攪拌機、電吹風之類的日本小家電,給我和弟弟一人一身經典款的牛仔衣,彪馬運動鞋,雙肩包,父親也身穿T恤衫,足蹬旅游鞋,腰里系個黑色腰包,時髦得像個海外華僑。
當看見父親和去接他的母親從出租車上下來時,我和弟弟都驚訝得張大了嘴巴。要知道,那個時候的出租車比現在還貴,我們從來沒想過去坐。
母親開玩笑說父親像變了個人。
但沒過多長時間,父親很快又回到原來邋遢愛記賬的狀態。
我們從那些花花綠綠的東西,甚至五顏六色的塑料袋,感受到了花花世界物質的極大豐富。其實,就我們那點收入,加上爸爸對時尚的無知,他買的東西,大都是地攤貨,但在我們眼里甚是驚艷,讓同學羨慕不已。
和他一起去香港的同事,回來多年后,兩人還對香港的繁華念念不忘。
(香港富有生活氣息的繁華商業區,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當我2013年第一次跟團去香港的時候,和大家一樣,匆忙逛了太平山,大嶼山、迪斯尼樂園,并在華燈閃爍的維多利亞港的船上吹著海風吃海鮮,但是和我同團那些陜北油田的女人,卻鬧著不想再逛剩下的景點,而是要求帶她們購物。
她們中有些人,一口氣就買10塊手表,總之,購物力之強勁,讓導游暗爽。
我卻不想去,趁機自由行動了一天,坐地鐵去了中環,人家告訴我銅鑼灣的時代廣場有很多賣品牌衣服的,我就去了,還買了一套意大利的時裝,算下來比內地便宜了三分之一。
2019年夏天,我從洛杉磯回來時恰好在香港轉機,同事朋友親戚,都讓我幫忙帶些化妝品。雖然內地的網上價格差別不大,但她們堅信免稅店全是真貨。
那時港幣兌換人民幣好像是7塊多,東西本身又便宜,更是劃得來,因此,到處擠滿了買東西的內地人,我去繳費時,居然還要排隊。
2023年8月,因為參加香港青年電影節,我再次感受了一下香港。
旺角真是熱鬧,等紅燈時只見對面站滿了年輕人,他們衣著時尚,走路很快。快的還有香港的公交車、出租車,卷著熱氣從旁邊呼嘯而過,周大福巨大的招牌在霓虹閃爍的大街上也很顯眼,我卻沒有進去的欲望。
因為我和母親壓根不喜歡任何飾品,父親當年買的那些金首飾,我們戴上喜悅了幾天后就壓在了箱底。但我們有,就可以看著別人戴,自己很踏實地不戴任何首飾了。
走在旺角的大馬路上,兩邊全是商店,各種衣服鞋子小玩意美食店,讓人目不暇接。但這些已經對我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因為我在西安,也能買到,通過網絡,甚至可以購買全世界的東西。
(擁擠繁華的旺角,圖片來源@攝圖網)
唯一期待到了空港免稅店,買點化妝品。
香港國際機場也是消費的大賣場,除了登機大廳,其他地方隨便出入,到處都是賣東西的地方。卻不想原來200多港幣一個的CD999口紅,居然要370,雅詩蘭黛的眼霜、精華液等,也都價格暴漲。
于是,我什么都沒有買就坐下等飛機。估計現在和我有類似想法的并不在少數。
失去了價格優勢的免稅店,也失去了以前的熱鬧。
但香港依舊充滿著現代的氣息。
香港的建筑,不知為何,總體看上去都干凈,時尚,不因時光流逝而變舊變丑。
香港國際機場,在陽光下閃著嶄新的光,像剛剛落成的樣子。雖然我知道,其在1998年就建成使用了。機場的現代、簡約時尚、科學,更是令人舒適,心情愉悅。
(香港國際機場夜色璀璨,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這里巨大的落地玻璃窗戶,可以讓旅客欣賞周邊的景觀。從輕質屋頂細長的玻璃照下來的多條自然光,柔和明亮,既節約能源,又舒適寧靜。不像內地很多建筑,簡單粗暴的設計,直接在頂上裝上很大一片透明玻璃。
頒獎典禮那天中午,從酒店落地窗往外看,一場大雨狂暴地下了起來,但當雨停后我出門,到處干干凈凈,沒有一點水痕,更別說積水,好像雨就沒有來過,正應了龍應臺說的,檢驗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家是不是夠現代化,一場大雨足矣!
可見香港城市建設的底子,打得扎實。因為注重設計,科學合理,建筑和公共空間有機融入了城市生活。
香港的很多建筑還是世界知名設計師的作品,比如貝津銘設計了香港中銀大廈,比如朗豪坊。香港國際機場是英國福斯特建筑事務所設計的,而現代建筑巨匠諾曼·福斯特的理念正是“我們設計的一切都是對某個地方特定的氣候和文化的回應。”
因此,香港的一些建筑成了多用途、多價值和多層次的作品,也成了旅游景點。
(香港摩天大樓璀璨的夜景,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香港的商場、大學、公交車上,到處是免費WIFI,因此,這次我沒有開通電話漫游,也一樣可以自由使用微信電話,還不用花一分錢。
這里的道路比較窄,但無論是公交還是出租車,夏天里都扇著熱風呼嘯而過,馬路上有時很少見到私家車,更不見自行車、電動車,極少見摩托車,加上香港人很遵守交通規則,因此堵車是比較罕見的現象。
仔細觀察,香港交通的通暢也要歸功于科學合理的市政設施。
香港大部分的商場與商場之間連有長廊,逛街不需穿越馬路。除了商場,也有一些交通要道附近的寫字樓上面連有空中長廊,這種長廊遍布密集,四通八達。
(香港交通設計比較科學,不常堵車,攝影師@海風)
香港的公共交通是全世界最好的城市之一,公交系統完善,地鐵四通八達,再加上有軌電車、公交大巴等公共交通工具,公交出行率高達到90%。
香港很現代,但并沒有丟失傳統,從某種程度上講,傳統與現代在這座城市實現了比較完美的結合。
從外在氣質看,香港無疑是現代化的,但這座城市的很多內里和細節卻是傳統中國的。
電影節的嘉賓中,一些年長的香港女性,穿著正規的旗袍,戴著珍珠項鏈,像從電影里走出來的民國時期富貴人家的大太太。
高樓大廈很多也是香港的一大特點,這里的高樓幾乎密如叢林,并且大量摩天大樓分布維多利亞港兩岸,高度逾90米的建筑居然超過3000座。
香港摩天大樓的數目居世界首位。全球最高100棟住宅大樓中,最少也有一半位于香港。
香港擁有這么多高樓與地域狹小具有很大的關系。
走在部分大街上,路邊直接是大樓,除了人行道,沒有非機動車道,就像在鋼筋水泥的峽谷里穿行。
在香港的商業核心區,也是沒有植物的位置的,如果還有一棵樹,那也是偶然的存在。
(維多利亞港之夜,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很有意思的是,香港這么高樓據說沒有一座大型建筑物不講究風水,以大家熟知的中銀大廈與匯豐銀行風水斗法,最為精彩。不管里面的故事是真是假,香港人注重風水在任何地方都展現無遺。
就拿我住的酒店來說,雖然房間很小,卻把視覺空間藝術和中國風水很好地結合運用。一進屋右手邊是衛生間,衛生間外面有一小條鏡子,旁邊緊挨著洗手盆,拓展了空間感覺,在旁邊是一個小書桌,小書桌邊豎起一塊木板遮擋,很好地破解了鏡子不能對著床的說法。
從某種角度上講,香港是世界性的一座城市。世界主要宗教在香港都自由并存,有1841年就登陸香港的基督教和天主教,以及回教、印度教、錫克教、猶太教。
不過香港還是以佛教為主,寺院共有360多間,以民間小廟居多,公共廟宇有40座,天后廟宇24座。很多宗教場所就坐落在繁華的街道上,鬧中取靜,讓忙忙碌碌的香港人的心靈有了寄托。
(建于1945年的赤松黃仙祠是香港法定的一級歷史建筑,同時也是香港第一家獲香港政府批準,可以舉辦道教儀式婚禮及簽發結婚證書的道教廟宇。攝影師@海風,請橫屏觀看)
(每年有300多萬的信眾前往赤松黃仙祠拜祭,這里是香港香火最旺盛的廟宇之一。攝影師@海風)
給我裝筆記本軟件的小伙子說話,我總有點聽不懂,他解釋說,疫情3年,說普通話的機會太少,都忘記了。
事實上,2023年到香港的大陸人依然不多,反倒是香港人動不動就去一橋之隔的深圳消費游玩。
據香港入境事務處統計,2023年7月至8月中旬,合計超過720萬人次的香港居民北上深圳、珠海及鄰近地區,而南下來港的內地旅客及其他旅客僅有533萬人次,光是在7月份,就有超過468萬人次的香港人北上,消費金額可達40億港元。
2023年初以后,深圳到處都有著香港人的身影,他們不僅在深圳購物,美食,還從逛小吃街到唱K、做按摩、理發美甲,美容洗牙、配眼鏡、修手機……,甚至深圳水貝的黃金柜臺圍得水泄不通,讓深圳人感受到了香港人強勁的消費力。
住在深圳南山區的榮先生驚訝地發現,不知從2023年什么時候開始,他家附近商場到處都是香港人,連菜市場都是。
以前他經常去香港,主要是去購物,從奶粉、各種日常用品,到金首飾,電子產品,奢侈品,化妝品、外國攝影器材。那時香港東西便宜,人民幣也值錢,特別是圣誕節大折扣,更是擠滿了他這樣去搶購的內地人,2023年3月份他去了一趟香港卻啥也沒買,因為他突然發現,自己似乎沒啥可買的。
榮先生分析是香港物價太高,港幣升值,加上廣深港高鐵香港段貫通、港珠澳大橋通車、粵港澳大灣區概念成型,他們來深圳消費便捷又劃算。
這一次到香港,我住在離島,藍天白云,空氣清新,到處是海,綠化也很好。因為香港幾乎沒有工廠,曾與紐約、倫敦并稱為“紐倫港”,是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從事金融行業的從業人員在很長的時間里曾經占到香港人口的6%,幾乎創造了16%的GDP。
(香港夜景,圖片來源@攝圖網)
香港服務行業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超過90%,而真正意義上的制造業只占地區生產總值的1%左右。
其實香港并不是一開始就這樣。
香港經濟曾經經歷了兩次轉型。第一次是在上世紀50年代,香港從出口貿易轉變為工業化城市,到1970年,工業出口已經占總出口的81%。70年代初,香港推行經濟多元化方針,金融、房地產、貿易、旅游業迅速發展,特別是從80年代始,內地改革開放成為推動香港經濟發展的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制造業大部分轉移到內地,各類服務業得到全面高速發展,實現了從制造業轉向金融服務業的第二次經濟轉型,使香港一躍為為國際化大都市,世界金融中心。
但如今,香港的優勢隨著內地的高速發展在減弱,早在2018年,一水之隔的深圳GDP已經超過香港,而在此前13年的1995年,香港的GDP還是深圳的14倍。
香港曾經被稱之為世界貨物集散地。但如今這個優勢隨著深圳、上海等一些內地城市的崛起,已經變得有些黯淡了。
香港的金融地位,也在近兩年被新加坡超越,成為新的亞洲金融中心,世界排名第三,香港則屈居第四。
(香港金融商務區俯瞰圖,圖片來源@攝圖網,請橫屏觀看)
有專家分析,香港經濟發展起源于制造業,但是香港后來逐漸放棄了制造業,導致產業結構失衡,經濟發展只能依賴金融和房地產業,失去了實體經濟的支撐。
新加坡則始終沒有放棄制造業,在發展金融產業的同時,成功完成了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技術密集型的制造業體系,已成為新加坡最重要的產業之一。
香港幾十年不變,仍然把房地產當成其主要產業,這也是導致香港亞洲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的根本原因之一。
(香港的未來也蒙上了一層霧霾,希望早日散盡,攝影師@海風)
雖然香港和新加坡地理位置和投資環境相似,都是優良的港口,都有完善的金融體系和人才,但卻又有不同,新加坡周邊沒有強有力的競爭對手,而香港根本無法發展工業,因為內地工業發達且成本低廉。
現在,人口問題又成了一個讓港府頭痛的問題。根據港府數據,香港人口2020至2022年連續3年出現負增長,累計減少了18.7萬人,按年分別減少9.38萬人、2.52萬人和6.83萬人。
2022年10月,香港行政長官李家超首份《施政報告》更是指出,過去兩年香港勞動人口流失約14萬人。
香港人口負增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自然下降,即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二是凈移民,即離開香港的人數多于遷入香港的人數。
人口大規模外流的原因各異,既有外部環境的變化,也有香港本地的一些深層次問題。
目前的這場人口危機對香港社會各個方面都造成了重大影響。
香港,依然是不可低估的國際都市,具有強勁的經濟競爭力,但整個城市的吸引力卻在逐步下降,這是一個已經被眾所周知的事實。
這幾年國際政治經濟形勢一直處于劇變之中,不少城市都在飽受這種變化的影響和沖擊。
面對全新的格局,香港這個東方明珠該如何突圍,已經是必須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本文為原創,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和摘編,申請轉載在后臺留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