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潔凝
香港大學香港賽馬會防止自殺研究中心葉兆輝教授的研究團隊,連同香港明愛、香港小童群益會、香港青年協會、香港青少年服務處及圣雅各福群會五間慈善機構,于2023年11月初舉行聯合發布會,以回應近來香港學生自殺個案急增的情況。在2020—2022年,全港中、小學向教育局匯報的學生懷疑自殺身亡個案數字分別為21、25及25宗,但在2023年截至十月的數字為27宗,數字明顯有上升的趨勢。而根據死因庭的數據,從2013—2022年十年間,香港19歲以下青年自殺死亡的數目由15宗已上升至40宗,十年間上升近兩倍,情況令人擔憂的。講述香港青少年自殺問題的電影《年少日記》亦在去年年底上畫,上映兩個多月票房超過2500萬,更榮獲第60屆金馬獎兩項殊榮及五項提名,令更多人關注這個社會問題。
然而,青少年自殺率上升,是香港獨有的現象嗎?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23年8月公布的數字,全球每年均有多于七十萬人死于自殺,而在15-29歲的年齡群組之中,自殺是青少年第四大的主要死亡原因。在2019年,全球的平均年齡標準化自殺率是每十萬人有9人,而香港同年的數字是9.9,香港所有年齡層的自殺人數高于全球平均值。香港立法會秘書處資料研究組曾于2018年年初發表過一份《香港學生的整體學習時數及身心健康狀況》報告,五年前已提出“香港學生的學習和活動編排緊湊……香港中小學各級學生的整體學習時數(包括上課時數、家課時數及補習時數),平均為每周約55小時,約58%的香港青少年睡眠不足,學生對生活滿足感的自我評估只有6.5分,較經合組織的平均分低11%。”
其實立法會秘書處的報告已提出重點,指睡眠不足才是主因。《美國醫學會雜志.兒科》(JAMA Pediatrics)期刊于2018年亦發表研究指出,睡眠時數少于6小時的青少年,在攻擊行為上,比睡滿8小時的高出將近兩倍,自殺行為更高出三倍有多。更有外國研究發現,人類每少睡1小時,嘗試自殺的風險便會增加58%。美國睡眠專家卡斯卡頓(Mary Carskadon)早于1993年便發現,青少年是有獨特的“生理時鐘延遲”現象。由于生理時鐘延遲,大家都曾在青少年時期出現難以提早入睡的情況,可是上學時間每每比成年人上班時間還早,這便造成青少年出現嚴重睡眠不足。成人未有充足睡眠脾氣自然會大些,青春期受荷爾蒙影響,情緒上有更大起伏,人生經驗不足容易鉆牛角尖亦是可以預期的。
由于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發現有近八成的中學生出現睡眠不足的狀態,影響到學業表現和情緒,美國眾議院于2020年便決議,每年9月的第三周定為學生睡眠健康周,各州政府更透過政策與教育推廣來倡導睡眠的重要性。美國西雅圖校區自2017年起,把區內初中、高中的上課時間延后55分鐘。《Science Advance》報告美國華盛頓大學就此新政的研究結果,發現學生平均獲得額外34分鐘的睡眠時間,使其考試成績和上課出席率均有所提升,學生亦更守時。相比起美國,香港的大學確實未有就學生的睡眠時間、課堂表現、心理質素和自殺率做研究。香港政府以至學術研究機構,均指香港學童自殺率上升,主要來自家庭、社交或感情方面的人際關系問題,以及其他學習、學校適應、抑郁情緒及精神病等個人問題,從來無人提出過,自殺率可能與睡眠不足有關。
筆者是三孩之母,孩子正值青春期,與他們探討青少年自殺問題時,他們均同意若上學時間能夠推遲半至一小時,學習壓力是會有所減輕的。其實作為成年人,大家都經歷過青春期,亦或多或少身邊有朋友曾嘗試自殺,不幸的或已身亡,當中一個可預早確察到的先兆,便是這些朋友都遇上不同程度的失眠。若有朋友情緒失控,找人訴心事,通常都可以問對方,你近日是否睡得不好呢?大家都生活在節奏急促的城市中,壓力很容易使人睡眠失調,筆者期望香港的大學和學術機構,如外國一樣能多探討是否我們過早的上學時間,造成不斷上升的自殺率,而不是只停留在重復說青少年自殺是個人問題,而非制度問題的陳腔濫調。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內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轉載,如需轉載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