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歲末年初,總有人會問 到底什么是“犯太歲”。本命年的更是擔心,“太歲當頭坐,無災恐有禍”。太歲是啥還不知道,但是不能在“太歲頭上動土”已經成為共識。
早在唐代《酉陽雜俎》就有記載:有個叫王豐的人,“于太歲頭上掘坑,見一肉塊,大如牛,蠕蠕而動,遂填,其肉隨填而長。豐懼,棄之,經宿,長塞于庭。豐兄弟奴婢數日內悉暴卒,唯一女存焉?!?/p>
由此可見,在中國民間,“太歲”是一種神秘莫測的力量,能在冥冥之中支配和影響人們命運。既然如此,我們躲著不就行了,怎么會無緣無故地犯太歲呢?
這里就要從真實的“太歲”說起。它不是某種生物,也不是超越自然的存在,而是與一顆懸于天際的天體——木星有關。
所以,真實的犯太歲,不是迷信,而是真實地存在,是中國最早的科學。
什么是太歲?
中國 古代天文學從原始社會就有了萌芽。早在堯帝時代,就設立了專職的天文官,專門從事“觀象授時”。
在早期的天文觀察中,他們發現天空有一顆星星,亮度僅次于太陽和月亮,它的運行很有規律,差不多12年就會走完一輪回,回到最初的位置。用它記錄時間最好不過。
這顆星,就是 木星,古人管叫它 歲星。
歲,本義是砍斷,是“劌”的本字。郭沫若先生在《中國甲骨文研究》考證,古人 用“ 歲 ”來命名這顆星,是為了彰顯它的威嚴,表達對它的崇拜。
古人堅信只有足夠的敬畏和犧牲才能換來上天庇佑,一個“歲”字,奠定了這顆星在古人心目中恩威并施的形象。
隨著對歲星的觀察日以精確,古人發現歲星的運行周期不是十二年整,現代統計是11.86年。也就是說,使用歲星紀年,每過86年就會錯位一次。而且木星運行是反時針由西向東運行,而老祖宗分配十二時辰的方向是自東向西,這在實際應用中非常不方便。
盡管古代紀年方法不只一種,記載:“夏曰歲,商日祀,周曰年,唐虞曰載。”郭璞注:“取歲星行一次,取四時一終,取禾一熟,取物終更始。”可見,相對于等著莊家成熟、四時祭祀等方法,還是歲星紀年靠譜。
面對誤差以及諸多不便,聰明勤勞的中國人,在戰國中晚期發明了“太歲”。
既然歲星不聽話,那我們就虛擬一個星體,他和歲星長得一樣,軌道一樣,它還能自東向西走,規規矩矩地走完十二年就回到原位,絕對不會有誤差。
這個虛擬星體就是“太歲”。如此,把太歲走完一圈等分成12格,并且分配給十二辰,就是我們熟悉的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配上十二生肖:就是子鼠、丑?!绻?、亥豬。
到此為止, 太歲、地支、十二生肖相得益彰,并且一直流傳到現代。在中國文化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成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為什么會犯太歲?
中國人一早是崇拜歲星的,西周出現的“武王征商簋”上,就記載武王征伐紂王, 在歲星處于合適位置的甲子日清晨, 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此時歲星是出征大吉的預兆。
武王征商簋,1976年出土于陜西臨潼,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到了唐朝開元, 現存最古老的星官畫像《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圖》 中,歲星排在眾星之首,模樣卻有點像怪異:虎首豹眼,身著長衫,騎著野豬頭,駿馬身的坐騎。
為什么前后出現了反差呢?這是因為唐朝,歲星和太歲開始被混為一談。之前講過,太歲是顆虛擬星,軌道和木星正好相反,于是古人把歲星最初的威嚴屬性分給了太歲,逐漸發展成歲星賜福,太歲降禍的說法。
后來,經過融合,歲星就恢復了上古時恩威并重的兩面性:虔誠供奉者得福,輕慢冒犯者遭禍 ,就出現了文章開始,《酉陽雜俎》中記載太歲頭上動土的故事 。
隨著宗教文化的盛行,太歲也成為道教信仰中太歲神的簡稱。太歲神一年一換,當年輪值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流年太歲)。太歲神在所有神中,影響力最大,素有年中天子之稱,掌管人世間一年的吉兇禍福。所以,民間有句古語“太歲當頭坐,無災恐有禍”。
從中國傳統命理角度來看,太歲和歲星背道而馳但是殊途同歸, 歲星回到本來位置時,太歲和歲星重合,這叫做“值”。除了“值”,還有“沖”“刑”“克”“破”“害”“并”這幾種格局,統一叫做“犯”。其實,就是人的本命木星和行運木星產生了不同相位。所以不用奇怪,一個屬馬的人在牛年,明明不是自己的本命年,也會被認為害太歲而倒霉。
命犯太歲如何化解?
只要是犯太歲的生肖,在工作事業運、身體健康運、感情運和財運上,都會受到影響。如果沒有防范的意識,會發生后悔莫及的事。因此,想要保持運勢,平安度過太歲年,我們既要保持良好心態,也要借助外力化解太歲的惡運。
自古以來通常認為:犯太歲的人都會流年不利、凡事不順、事業困頓、身體多病。故而“犯太歲”的人一般都要在每一年的年初之時,參加道教“拜太歲”的法事(道場),佩戴化解太歲符咒,通過法師進行誦經、步斗、上表、請愿等專用科儀的儀式,可以得到與神靈的溝通,神靈便會賜福于參加法事道場的信眾,得到神靈的加持與護佑,以得全家平安、身體健康、百事順利、所愿遂心。
在我國,祭拜太歲活動,由來已久。早在《周禮》中就有記載,元明以后被列入國家祀典。按照道教傳統,拜太歲皆在新年伊始舉行,盛供隆祀,莊嚴法事。上為天下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下為人們禳解流年災厄、病患,祈求身體健康、家庭和睦、生意興隆、百事順利、所愿遂心等。信眾可隨愿祈福,誠則感應。
古書云:“太歲如君,為眾神之首,眾煞之主,有如君臨天下,不可冒犯?!庇捎谔珰q神位高權重,人人敬而畏之,為避免得罪太歲,因此在沖犯太歲之年,都必須在新開春期間參加拜太歲順星道場,并求取“太歲符”,祈求新一年平安順利,趨吉避兇。
如果一個家庭或集體當中出現了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犯太歲的人,就會形成群體效應,其危害的程度就是一加一大于二了。夫妻都出現犯太歲,婚姻出現危機的幾率極高,企業老板、白領、創業者、主管領導犯太歲容易形成群體效應,影響運勢財運不佳,因此這種情況不得不引起重視。
大家普遍有個誤區,就是認為拜太歲,只是犯太歲的人才去做的事,其實這是一個大大的誤區。
絕大多數人認為只有犯了太歲的人,才可以拜太歲,這點其實是不對的。每一年都有一位太歲神“值班”,人的吉兇禍福是由太歲神主管的。人的每一年的健康或者疾病,每一年運氣的順當或者不利,也都是由太歲神處理的。所以,不只是屬相為龍、狗、兔、牛,四個生肖屬相的人,其實所有的人都是可以參加拜太歲法會、請太歲符的!
以前的順星節就是全民拜星的日子,不是只有犯太歲者才拜星。因太歲神主觀一年災厄,所以說不僅沖犯太歲的生肖要拜太歲,期盼當年運程安康者也要拜太歲。
拜太歲可化解太歲沖犯化解流年不利。拜太歲可獲值年太歲庇佑,在當年順風順水,提升各方面運勢。所以推薦大家最好每年拜一次太歲,每年祈求一次安康。
為何道教的拜太歲最靈驗?
時至今日,諸多外來教派都會出來拜太歲,這表明了無論何種宗教或民間信仰都對太歲神靈的推崇有加。但就從法理、教義及拜太歲的起源追溯來看,我們現在拜的太歲有兩種含義:
第一:太歲是太歲神的簡稱,乃道教專有神靈,是中國自遠古觀天象辨星辰流傳下來的60甲子的象征,一年一換,當年輪值的太歲神叫值年太歲(流年太歲)。在當年中,當值的太歲影響力最大,掌管人世間一年的吉兇禍福。道教《神樞經》說:“太歲;人君之象,率領諸神,統正方位,翰運時序,總成歲功”。
第二:太歲是我國古代天文學名詞,太歲即歲星、木星的神格。木星是一顆行星,為五星之一。木星在星空中繞行一周的周期是11.86 年。古人看來 , 大約過了十二年后木星又會在同一星空區域出現。古人就把天赤道帶均勻地分為十二等分, 每一等分取一個名稱,這便是十二次。每年運行一次,所以,木星又叫歲星。在現代的天文學來講,太歲就是木星這種說法是不精準的,但是太歲的周天繞行周期以及五行屬性和木星基本一致,這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智慧了:在科學欠缺的上古,就可以根據觀察木星的軌跡來判斷一年的吉兇禍福及方位。所以太歲具備了“木星”的神格,也就具備了其五行的要素。
綜合以上兩點來看,太歲的禮拜和化解均屬于道教范疇,道教的化解太歲方案無疑是最正宗,而且最見成效的。所以以非道教的方式進行化解,雖其心可嘉,但幾乎沒有勝算的可能。
拜太歲的功德
1、消災解厄,轉禍為福
太歲主值年年運,掌管吾人在一年當中的禍夕旦福,因而只有及時安奉太歲,轉化每年的年運,才能在整體上更改我們的人生命運。
2、禳星禮斗,長壽延生
吾人的性命稟賦,皆源星斗注生而來,六十甲子當中,又由相應的六十太歲神所掌管,主持壽數,掌管命格,因而吾人須及時奉祀自己所屬的值年太歲星官,方能獲福延生。
3、仕途暢通,級級高升
凡值、刑、沖、破、害太歲者,其流年運程皆會受到相應影響,使其官非糾纏、仕途阻滯,所以需要奉祀太歲,及時化解。
4、事業順利,大展宏圖
犯太歲者流年不利,諸事不順,事業困頓,需要及時奉祀太歲并作出相應調整,方能平穩過渡。
5、情感和睦,家宅平安
情感問題,除了自身原因之外,也與流年運勢有關,需要在不斷提高、完善自我的前提之下,奉祀值年太歲,一來可解男女厄,二可保家庭和睦、出入平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