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具有科學思維的文化才能稱得上優秀文化,墨學有資格稱之為優秀傳統文化。墨子確立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傳承先王之道教,這是真正的道教。墨子所傳承的先王之道乃天人之約。分辨“以義為正”之重要,以及“恣己為正”之謬誤與危害。本文認為:復興基于天人之約的先王之道教,確立人人都遵守的道德和法治規范,是邁向文明社會的前提條件。
關鍵詞:優秀傳統文化 科學思維 先王道教 天人之約
(作者:墨若,授權墨者辯發布 )
一、具有科學思維的文化,才能稱得上優秀文化。
具有科學思維的文化才能稱得上優秀文化。不科學的思維,一眼就可以看出來,但科學思維方法,卻需要認真探究才能掌握。
莊春波先生有《墨學與思維方式的發展》,認為科學思維方法是人類發展過程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原始人類不會對事物進行分析,也不善于抽象。最多不過是感性的、表象化的綜合思維,不具有分析、歸納、概括、分類的能力,因而不會形成邏輯思維最基本的材料 — —概念,缺少一種確定性,思維也就沒有根基,也就不能據此作合乎邏輯的分析、推理、演繹和判斷。所以原始思維運動過程,只是在特定環境中對類似事物或事件特殊細節的記憶和前兆思維。這是一個低級思維過程。在這個階段,逐步出現了簡單的文字和數字。
歷史發展到公元前8 –2世紀是所謂的軸心時代,人類在思維領域進入革命性發展階段。其中,公元前500年是高峰期,在中國、印度、伊朗、以色列以及希臘出現了一大批思想家、賢哲、先知以及各種哲學神學派別,標志者人類進入了一個新文明狀態,對真、善、美等的價值取向系統化過程,達到了理性精神階段,人們的自我意識、理智和個性有了極大發展。思想家們在對人類面對的各種問題進行思考和交流時,難免不產生思想觀念的碰撞,于是產生了理論思辨,反過來促進了思想交流與傳播。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產生了三大邏輯體系,古希臘亞里士多德邏輯體系,古印度因明邏輯體系,和古中國墨辯邏輯體系。
亞里士多德是公認的邏輯學創始人,也是多個學科的奠基者,邏輯不在亞里士多德的知識分類中,但他認為邏輯學是普遍適用于一切科學知識的工具,是知識體系的基礎與根基,所以邏輯學對各個知識體系都是不可或缺的。正如他評價蘇格拉底時所指出的那樣,“有兩樣東西完全可以歸功于蘇格拉底,這就是歸納和一般定義。這兩樣東西都是科學的出發點”。歸納與一般定義,是邏輯的兩個核心部分,再加上演繹,就形成了科學推理三部曲:歸納、一般定義以及推演判斷,這三者正是知識體系的基礎,使科學家在概念這個確定性的基礎上,從已知的知識,推演出以前從未掌握的新知識。所以,邏輯思維,是發現真理的重要路徑。
墨子建立了一系列的思維方法,其中就包括歸納、一般定義以及推演論證。
《墨子》一書, 不僅有墨辨六篇,首先給事物下定義,開創了觀念的確定性,其次,還系統闡述論辯邏輯。除此之外,《墨子》其余各章,在論述過程中也都運用了邏輯推理的方法,以論證其科學、道義和義政思想。他把思維的基本方法概括為“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也就是說,思維的目的是要探求客觀事物間的必然聯系,以及探求反映這種必然聯系的形式,并用“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表達出來。“以類取,以類予”,相當于現代邏輯學的類比,形成了一種重要的推理和演繹方法。總之,墨子通過“取實予名”,“取名于實”,實現“舉名擬實”和“以名舉實”,總結出了假言、直言、選言、演繹、歸納等多種推理方法,從而使墨子的辯學形成為一個有條不紊、系統分明的體系,不僅形成了完整的思維科學,而且實現了科學理論的創新與突破,在古代世界中獨樹一幟。亞里士多德發展出不動的推動者的神學思想,同時也是最早的全才科學家;墨子也是一個全才,發展出自己的神學和科學體系。甚至有人說,墨子一個人的貢獻,就相當于古希臘所有思想家的成就。
墨子與亞里士多德的成就,絕非偶然,源于他們科學的思維方式;基于形而上的邏輯推理,從已知的確定性,推理出未知的確定性。在進行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只要掌握了這一系列方法,就有可能成為與他們相媲美的科學家,比如,后世可與之媲美的有達芬奇,笛卡爾,弗朗西斯 培根,牛頓,萊布尼茲,哥白尼,伽利略,本杰明富蘭克林,愛因斯坦,楊振寧等等許多天才般人物,這些人既是大科學家,又承認自己的形而上信仰。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他們都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法。
印度古人抽象思維非常發達,看古印度的吠陀、佛教、婆羅門婆就能知道這個事實。可是為什么他們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那是因為因明學包含邏輯學要素,但不是邏輯學。因明學是佛學的論辯術,有具體指向,那就是論證佛陀修行的有效。正是這種研究具有十分明顯的指向,所以,這種學問的有限性也就凸顯出來,盡管其自然含有理性邏輯內容,但沒有發展出現代科學,也就合情合理。只有以無限性客體為目標進行研究,才有可能產生科學,在某種程度上,科學具有無限性,而一個以具體指向為目標的研究,是產生不出科學的。
有人說,中國沒有產生現代科學,是因為漢字太具象,不夠抽象,所以難以發展出抽象思維。現在從墨子的事例看,這個說法是站不住腳的。但自從墨子之后,確實沒有產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科學家,這也是事實。究其原因,與文化基因產生了兩次變化,產生了新的人文大環境,切斷了墨子開創的科學思維方式,使之沒有得到有效傳承,從而不利于科學人才的培育和發展,有莫大關系。
墨子以“名”(概念)、“辭”(判斷)、“說”(推理)的環節,達到“辯”;他說,“夫辯者,將以明是非之分,審治亂之紀,明同異之處,察名實之理,處利害,決嫌疑。” 重視邏輯推理的作用,“謀而不得,則以往知來,以見知隱。謀若此,可得而知矣。”在中國邏輯史上第一次提出“類”和“故”的邏輯范疇,主張“依類明故,推類察故”,把“察類”、“明故”作為明辨是非、審察同異的論辯原則和邏輯方法。肯定“談辯”的社會作用,主張論辯應“無故從有故”,“無辭必服,見善必遷”。墨子強調“辯”,狹義講,是關于辯論的方法,廣義而言,是指說話、立論或者寫文章,結論一定要經得起推敲與質疑,才有可能最大程度接近真理,所以,墨子提倡的,是一種批判式邏輯思維,這樣的思維方式才是有利于創新的思維方式,所以,包容批評意見,包容異己,不僅有利于創新,也是文明與進步的風向標。經過批判式邏輯思維洗禮的學說理論,才有可能接近真理。
相反,不允許有任何質疑的,多半是經不起質疑,除了不會有以理服人的效果,還會導致思維僵化固化,不利于思想和行動上的創新與進步,如果單靠權威強力去脅迫別人服從,就更不可取了,只能導致退步。
故此,我的看法就是,墨子的思維方式,經過歷史檢驗,是行之有效的,科學技術想要獲得大發展,應該注意一下墨子所采取的思維方式。我們的傳統文化當然有優秀基因,那就是墨學,包括墨學中蘊含的科學思維方法以及據此推斷出的各種科學和社會理論。
二、先王之道教,才是真正的道教。
東方文化的根基,根據墨子的說法,本來是先王之道教。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
先王之道教,才是真正的道教。道教一詞最早見于《墨子》。子墨子曰:"天下之所以生者,以先王之道教也。今譽先王,是譽天下之所以生也。”墨子說,天下之所以生生不息,是因為先王的道教在起作用。現在贊譽先王,就是因為他們的教化使天下生生不息。可見,“先王之道教”事關天下之興亡。我認為,《墨子》一書,就說了一件事,那就是什么是先王之道教;其目的,是通過先王對“至善之天”的信仰而感應“天人之約”,進而指導人們追求“義,”以此實現生生不息。
章太炎先生說,道教一詞“本源墨氏,源遠流長”。墨子按照天志而立道教,當然是為宣傳先王之道。所以,韓非子說,"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圣人之言”。 (《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墨子》一書中,“道”出現的頻率還是比較高的。
在遠古華夏文明中,道,具有超越時空的永恒性。董仲舒說,天不變,道亦不變。《鹽鐵論?遵道》:“圣王之治世,不離仁義。故有改制之名,無變道之實。上自黃帝,下及三王,莫不明德教,謹庠序,崇仁義,立教化。此百世不易之道也。”《鹽鐵論》是西漢桓寬根據著名的“鹽鐵會議”記錄整理撰寫的重要史書。書中記述了當時漢昭帝時期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文化的一場大辯論。上面這段文字帶給我們的信息是,至少西漢時期,人們承認圣王之治世,涉及黃帝到三王時期,不管體制怎么改變,但“無變道之實。”萬世無弊之道、百世不易之道,即圣王之道,也就是墨子所說的先王之道。
行使先王之道的,到底是三圣王,還是三代圣王。先王之道教,這里的先王指誰?根據古代經典,堯舜禹被稱作古代的三圣王。神人共在的圣王時代是華夏神傳文明中一個令人向往的時代。在《墨子》中,常常使用“三代圣王”一詞,大多數情況下是指禹、湯、文、武,有時也把三圣王堯舜禹與三代圣王混用,說成是堯、舜、禹、湯、文、武。這種把堯舜納入三代圣王序列的做法雖然不夠嚴謹,但墨子把他們歸為“古者圣王”一類,主要為強調三表法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所以,要綜合來看。
墨子的重點贊美對象是大禹:“昔者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川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圣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 (《莊子?天下篇》) 所以,墨子以大禹為標桿,吃苦耐勞、舍己為人是墨子學派的鐵定紀律:“使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跂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墨子)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莊子?天下篇》) 墨子還自詡得文王之法:“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王取法焉。”(《墨子?兼愛》)此外,孔子贊揚堯舜禹掌天下權柄卻全身心為民眾服務,絲毫不謀私利:“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論語?泰伯》)
堯舜敬民,垂范天下,則公德蔚然風行。是時,“天下為公,……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禮記?禮運》),說的就是這個時期的風范。漢代董仲舒認為三王(堯、舜、禹)的實踐之道契合天道。 《賢良策三》:“是以禹繼舜,舜繼堯,三圣相受而守一道,亡救弊之政也,故不言其所損益也。”堯受天命而王,行天道,使得天下太平。舜受天命而王,循跡堯之道(大道)而行,垂拱無為,而使天下得以太平。禹受天命為王,循舜之道(大道)而行,使得天下太平。《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序》:“ 湯法三圣。” 顏師古 注:“三圣,謂 堯 舜 禹 也.” 孟子說:“圣人,人倫之至也。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
所謂“圣王”,在先秦儒、道、墨、法四大家中具有不同的理解和闡釋,“圣王”的標準具有相對性。但是,堯舜禹為圣王,這是先秦諸子圣王觀的一個顯著特點,可以說毫無爭議。關于“圣王”,《左傳?桓公六年》說:“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墨子的圣王觀的主要內涵與特征與之相符,可以概括為“順天意而明鬼神,兼相愛而交相利”。
在歷史上,所謂“圣人”是很少見的,“圣王”就更等于零了。堯舜禹作為公認的圣王,確立了中國人最重要的敬天尊神信仰理念,以此作為德治和忠信之道,濟世安民。三圣王和三代圣王之后,就沒有什么圣王了。
三、先王之道乃天人之約
縱觀《墨子》一書,先王之道,就是天與華夏先祖圣王所訂立的契約,下面就說說天人之約。天人之約的核心要義是尚同于天,三利而無不利,以修天德。天人之約的具體內容,引用墨子的話進行簡短說明,有如下幾部分:
(1)首先是以天之志立規矩:兼相愛,交相利。
今天下無大小國,皆天之邑也。人無幼長貴賤,皆天之臣也。/天下從事者,不可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莫若法天。天之行廣而無私,其施厚而不德,其明久而不衰,故圣王法之。/兼相愛,交相利 ,天之志也。/以天為法,動作有為,必度于天。天之所欲則為之,天所不欲則止。
然而天何欲何惡者也?天必欲人相愛相利,不欲人相惡相賊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愛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惡相賊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天志若輪人之規,匠人之矩,以度天下之方圓,'中者是也,不中者非也。’/此乃天下之明法,圣王之道也。/ “今若國之與國之相攻,家之與家之相篡,人之與人之相賊,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調,此則天下之害也。” /凡天下禍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愛生也,是以仁者非之。/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愛、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則兼相愛、交相利之法將奈何哉?/子墨子言: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是故子墨子曰:“兼以易別。”/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
今吾將正求與天下之利而取之,以兼為正。
(2)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
仁人之從事,必為天之所欲,而去天之所惡。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惡者,何也?天欲義而惡其不義者也。/今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實將欲遵道利民,本察仁義之本,天之意不可不順也。順天之意者,義之法也。/“兼即仁矣,義矣;“義不從愚且賤者出,必自貴且知者出。” 天為貴、天為知而已矣。然則義果自天出矣。/順天之意者,兼也;反天之意者,別也。兼之為道也,義正;別之為道也,力正。/曰:“義正者,何若?”曰:大不攻小也,強不侮弱也,眾不賊寡也,詐不欺愚也,貴不傲賤也,富不驕貧也,壯不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莫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害也。若事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無所不利,是謂天德。故凡從事此者,圣知也,仁義也,忠惠也,慈孝也,是故聚斂天下之善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順天之意也。/曰:“力正者,何若?”曰:大則攻小也,強則侮弱也,眾則賊寡也,詐則欺愚也,貴則傲賤也,富則驕貧也,壯則奪老也。是以天下之庶國,方以水火、毒藥、兵刃以相賊害也。若事上不利天,中不利鬼,下不利人,三不利而無所利,是謂之賊。故凡從事此者,寇亂也,盜賊也,不仁不義,不忠不惠,不慈不孝,是故聚斂天下之惡名而加之。是其故何也?則反天之意也。/故子墨子置天之志,以為儀法。天之志者,義之經也。/義,天下之大器也。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
(注:兼以易別,加上三利,意味著在天道信仰面前人人平等,平等的人格尊嚴,平等的法權,特別是平等的保護合法財產權。這幾條是現代文明社會不可違背的基本內容。是不可逾越的紅線)
(3)以上正下,一同天下之義.
法不仁,不可以為法。君親師三者,莫可以為治法。以天為法。/尚同于天,君臣萌,同約也 。/選擇天下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立以為天子,使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既以立矣,以為唯其耳目之請,不能獨一同天下之義,是故選擇天下贊./.閱賢良、圣知、辯慧之人,置以為三公,與從事乎一同天下之義。天子三公既巳立矣,以為天下博大,山林遠土之民,不可得而一也。是故靡分天下,設以為萬諸侯國君,使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國君既已立矣,又以為唯其耳目之請,不能一同其國之義,是故擇其國之賢者,置以為左右將軍大夫,以至乎鄉里之長,與從事乎一同其國之義。/且夫義者,政(同:正)也。無從下之政上,必從上之政下。是故庶人竭力從事,未得恣己而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從事,未得恣己而為政,有將軍、大夫政之;將軍、大夫竭力從事,未得恣己而為政,有三公、諸侯政之;三公、諸侯竭力聽治,未得恣己而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竭力聽治,未得恣己而為政,有天政之。/天子為政于三公、諸侯、士、庶人,天下之士君子固明知;天之為政于天子,天下百姓未得之明知也。/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而不上同于天,則災猶未去也。
(4)天有意志,能賞善罰惡.
愛人利人,天必福之;惡人賊人,天必禍之。殺不辜者,得不祥焉。人為其相殺而天與禍也。/墨子推崇“天志”,是法律公正和人格平等的源頭,“天”不僅監督老百姓,也是“天子”的監督者,天子如果不守天規,上天同樣降罰:天子有善,無能賞之;天子有過,天能罰之。/仁人之所以為事者,必趨利避害。興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天之意,不可不順也”。對于人而言,順天之意即是善,逆天之意即是不善,對于政治而言,順天之意即是善政,逆天之意即是不善之政。/ 故圣人以治天下為事者,怎能不禁惡而勸愛?故天下兼相愛則治,交相惡則亂。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勸愛人者,此也。”/ 兼則善矣,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神明和天一樣,有意志和目的,行事“宗旨”也同樣是賞善罰惡./昔之圣王禹湯文武,兼愛天下之百姓,率以尊天事神,其利人多,故天福之。/暴王桀紂幽厲,兼惡天下之百姓,率以詬天侮神。其賊人多,故天禍之。
天人之約是區分善惡的標準。法律是保護天人之約的最后措施。所以,法律要以天道善惡為標準確立是非曲直,而不是以人的喜好與立場確定是非。
(一個人可以本著所謂的個人自由去否定天道信仰。但其后果是極其嚴重的,導致人驕狂自大,口是心非,言而無信,等等各種墮落。科技越發達,越需要保持祖先留下來的神圣傳承,不然,缺乏了敬天愛人的信仰,人類會自我毀滅)
(5)以敬事天
上利天,中利鬼,下利人,三利而無所不利;利天利鬼,就是以“敬”事天事神明,以“禮”事天事神明。做到這個,就是義的開端,是“下利人”的前提和基礎,真正做到利人,就是善,不利人,就是惡。
今夫天,兼天下而愛之,然獨無報夫天,而不知其為不仁不祥也,此吾所謂君子明細而不明大也。
(6)人人都應該忠于天道信仰
從先王之道的角度,人皆天之臣,而不是君之臣;君臣分工不同,但人格是平等的。“為人臣必忠”,首先指的是人人都應該忠于天道信仰,“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 父子兄弟之禮, 是以天下亂焉。”社會管理層面,不能擺“禮儀”獲取高高在上的姿態,應該講究節制與互換制約, 父子兄弟之間,才應該有“禮”還要以禮敬天,以禮事神明。該敬仰的不敬仰,該制約的不制約,就會產生混亂。
(7)上天是誓言的見證者與擔保者,所以,言必信,行必果,不可虛設誓言、虛言誓言。人在做,天在看。舉頭三尺有神明,凡事一定要謹言慎行。
(8)每一個人都有獨立人格,應該互相尊重;人與人的關系,就是契約關系、法律關系。家庭的責任是培養孩子自律成熟獨立自主,以便更好進入社會,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成為社會的合格公民。
(9)建人間天邑,政府乃為治亂。
夫明乎天下之所以亂者,生于無政長,是故選天下之賢可者,立以為天子。天子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天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三公。天子三公既以立,以天下為博大,遠國異土之民,是非利害之辯,不可一二而明知,故畫分萬國,立諸侯國君。諸侯國君既已立,以其力為未足,又選擇其國之賢可者,置立之以為正長。
政府是為治亂,必須以“賢可”為前提選出,這樣才有可能不辱使命,有利于建設“人間天邑”。不然,政府就會成為致亂之原。
古時天帝鬼神建設國都設置官長,并不是為了提高他們的爵位,增加他們的俸祿,使他們過富貴淫佚的生活,而是讓他們給百姓興利除害,使貧者富貴,使人口由少變多,轉危為安,化亂為治。古代圣王的作為都是這樣的。
仁者之為天下度也,辟之無以異乎孝子之為親度也;老百姓是各級官員的衣食父母,公務員應該學習“孝子之為親度”,成為孝敬天下百姓的人民之子,老老實實為民服務。實行義政,杜絕力政。以義為正,不可恣己為正,以天儀為標準,以三表法為工具,形成糾錯機制。有人都有局限性,政府和社會需要這樣的糾錯機制。
“無君臣上下長幼之節, 父子兄弟之禮, 是以天下亂焉。” 父子兄弟之間,應該有“禮”;而在社會管理層面,不能擺“禮儀”,借此獲取高高在上的姿態,應該講究節制與互換制約,不能放任權力不受約束;如果權力毫無節制可言,煩文縟禮盛行,君修法討臣,臣懾而不敢拂,“令之俯則俯,令之仰則仰,處則靜,呼則應”, 官大一級壓死人,上級就會把下級當仆役般呼來喝去,人與人不會坦誠相見,權力為所欲為,驕奢淫逸,必然導致“國家發政,奪民之用,廢民之利”,這是天下“亂”的隱患。
人皆天之臣,人人平等。所以,“事上竭忠”,摒棄君臣之禮,突破禮制的束縛,做到主動諫上。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諂諛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故逼臣傷君,諂下傷上。君必有弗弗之臣,上必有詻詻之下。分議者延延,而支茍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上有過則規諫之,下有善則傍薦之。上同而不下比者,此上之所賞,而下之所譽也。意若聞善而不善,不以告其上;上之所是弗能是,上之所非弗能非;上有過弗規諫,下有善弗傍薦;下比不能上同者,此上之所罰,而百姓所毀也。上以此為賞罰,甚明察以審信。
聽到善或者不善的言行,都不向上級反映。上面(說得或者做得)對,都不加以肯定;上面(說得或者做的)不對,都不批評他;上面犯錯,都不加以規勸;下面有做的好的,都不廣泛舉薦傳揚;都向卑下者看齊而忽視高尚者。凡此種種行徑,上面應該加以懲罰,也是百姓所不認可的。
以義為正,只能產生一個效果:
至上而下學義,全民成義,善行天下,以義為綱,綱舉目張,對于人,法無所禁皆可為,對于政府,法無授權皆不為;人的善發揮作用,人人從良知的角度給自己定不可逾越的規矩,人的主觀能動性得到極大發揮,社會欣欣向榮、興旺發達,可以達到“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效果。
反之,恣己而為政,就會產生兩個流向:要么一放就亂,眾人恣己而為政;要么一統就死,一人恣己而為政。
前者如周朝禮治,君子以及眾貴族大人個個恣己而為政,天子家天下,貴族大人們紛紛搶奪天下財富。惡行天下。官是貪官、民是暴民。
后者如秦政,以吏為師,嚴刑俊法,把所有人都管死了。君主一人恣己而為政,善被提防被阻止。天下只有一個聲音,官員表面唯唯諾諾,暗地里貪婪成性;同樣官是貪官、民是暴民。萬馬齊喑,沒有活力。
歷史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能從歷史中獲得教訓。所以,謹慎對待歷史,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讓文明獲取長足進步。
(10)舉公義,辟私怨
推舉公義而排除私怨,這是任何一個掌握公權者都必然具備的品質,尤其是居高位的人,更應當努力做到的。首先,以天道善惡定是非,而不是以自己的立場定是非。落實到實踐當中,就是要保障人人都有平等的法權,每個人都擁有平等保護合法財產之權。不能利用公權剝奪別人私產。縱觀歷史,人類面臨的問題,就是打天下的人偏偏熱衷于以強勢謀求私利,置公義于不顧,率先家天下瓜分天下財產,并形成一個從下到上的利益輸送鏈條;一方面對老百姓大講特講連自己都不相信的大道理,甚至還教導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另一方面竭盡己能推行防民政策,竭盡全力保護既得利益與已經形成的利益輸送鏈條,結果必然導致整個社會道德淪喪,國將不國。幾年之后,又推倒重來,形成歷史的輪回。
唯一出路就是把權利關進籠子里,避免恣己為正;讓天道與良知發揮作用,讓善發揮作用,讓社會生機勃勃。
以上十條,用一句話概括就是:以天道為基準定善惡,以善惡為依據定是非。避免以個人或者群體的立場定是非。這也是墨子借先王之道,以三表之法給天下所有人所立的規矩。
四、幾個問題
為什么立天人之約?1、每一個理性而成熟的人,都以追求公平正義為要務;但是,另一方面,人是有局限性的,人都受到自私心的約束,是不完美的,“君、親、師,皆不可法”,單純靠人的努力,不可能實現公平正義。所以需要一種外力進行救助,才可能建設公平正義的人間“天邑”,所以,墨子要基于“本”、“原”、“用”的檢驗,從先王那里找到了“天人之約”,作為一種神圣的傳承,為后世找到一條“以義為正”之路,我們簡稱之為“天道”,以此敬天愛人,避免人的“恣己為正”而恣意妄為,以天道保護人的基本權利,實現安生生,避免各種彎路,避免各種折騰。2、保障人的基本權利.必須指出以義為正的深刻內涵:墨子要求人人做到兼以易別,三利而無所不利、擁有天德,意味著在天道信仰面前人人平等,人格尊嚴平等,法權平等(特別是人人都擁有平等保護合法財產之權)。這幾條是文明社會不可違背的基本內容,是任何人都不可逾越的紅線。3、保障實現安生生.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基于覺悟與自愿的慈善事業,非強制性),有道者勤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此安生生。總之,華夏民族的天道信仰,按照墨子的說法,是符合本、原、用,是一種神圣的傳統,只有得到熱愛正義的人們的代代傳承,才可以實現敬天愛人和墨子安生生的目標。
什么是恣己為正?恣己為正:否認三利,棄義而無信,“自以為圣智”,以自我為中心,相信“己之所度”,不以天道善惡定是非,而是以自己的立場定是非,最終導致“放依以從事,猶逾己。故百工從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國,而無法所度,此不若百工辯也。”
義正與恣己為正有何區別?墨子說,義,正也。在墨子看來,恣己為正是棄絕天志后背信棄義的產物。所以,其對立面是“以義為正”。以義為正,有天,有道,有義,有善,有法,有德,有愛。以天道善惡定是非,人人給自己立規矩,兼相愛,交相利,實現安生生。恣己為正,以立場定是非,人極度自私,社會無天,無道,無義,無善,無法,無德,無愛,人與人相害,家與家相篡,國與國相攻,人類不可延續。
墨子提出趨利避害,為此目標,先王之道的做法是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符合“以義為正”。這是出于理性的文明準則。而周禮之“禮治”,以及荀子之“禮法并重”,二者皆以家天下為目標,都屬于“恣己為正”,都是出于感性的東西。下面從感性與理性角度把兩者做一個簡單的對比:
從感性角度趨利避害: 趨自己之利除自己之害。人首先皆感性,都有私心,愛有等差。人皆如此,毫無二致。世上不存在沒有私心的超人。人都有欲望。尤其是國人,相信人人都有帝王相,所以人人都有帝王欲。所以,爭相出人頭地,都想把天下納入為己家,把天下人踩在腳下。人都有這樣的心理,人就陷入極度自私狀態;如果人人都有這樣的心理,所有人就陷入極度自私狀態,心靈內卷,家庭內卷,人間各種卷就開始了。目的,為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歷史就是這樣發展的。人處于巨嬰階段。按照墨子的說法,人極度自私,社會無天,無道,無義,無善,無法,無德,無愛,人與人相害,家與家相篡,國與國相攻人類不可延續。
從理性角度趨利避害:趨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最終實現趨自己之利除自己之害。人首先都是感性的,都有私心,愛有等差。人皆如此,毫無二致。世上不存在沒有私心的超人。人都有欲望。但成熟之人經過思想啟蒙上升到理性階段,學會制定人人都遵守的規則,在規則中保護自己。兼相愛,交相利。以兼易別。愛人者,人恒愛之。愛人不外己,己在所愛之中。人人都節制欲望,守規則,最后人人都得到保護。人人都有平等保護自己合法財產的權利。任何一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去剝奪別人的合法財產,違者就是邪惡之徒。人要修行,控制私心彭漲,節制自己的不合理欲望,避免傷害別人,人人有人格尊嚴,人人相互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尊重。學習規則,遵守契約,避免家天下,嚴格區分公與私,追求公共利益;“舉公義,辟私怨”,公權不可私有私用,公有財產不可私自占有,私產不可被公權侵犯。
只有嚴格區分公與私,避免陷入極度自私狀態,避免心靈內卷家庭內卷與人間各種卷。這樣,實現每一個人利益最大化,客觀上是可以實現的。公與私之間,要遵守排中律。因為禮治的本質是為家天下,所以任何主張以禮治國的人,都是公私不分的人,應該解決杜絕這種人進入公權領域。人處于理性階段。人人給自己立規矩。人與人,家與家,國與國,一切本著兼愛互利的原則,通過協商解決一切問題與爭端。到達理性階段的人的思維,有天,有道,有義,有善,有法,有德,有愛。兼相愛,交相利,實現安生生。
以上從感性與理性角度,對“義正”與恣己為正進行了全方位對比。這樣,什么是先王之道教,在我們心中就更加明晰了。先王之道,是大同社會的基礎。真正的公天下,如墨子所說,“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無有私也”。天人之約的第十條,天邑,就是標準的公天下。也正是進入大同社會的基本要求。在墨子理性思維方式的基礎上,人類思想還存在一個靈性的高級階段;這個階段,真正做到了人人以天為法,修天德,建設人間天邑,把兼愛落實于人間;當墨子的這個理想普及時,人類就進入大同社會了。
人是需要外力救助的。一個人,用自己的雙手,是抬不起自己的;人思想與精神是有惰性的,自己救不了自己,關鍵時候,需要外力幫助。不然,會跳樓,會上吊。有人指點迷津。才能豁然開朗。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個外力是什么?就是天道,先王之道的天人之約。沒有天道為基準,人連行為的善惡都分辨不清,更顯天人之約的重要性。
兼愛不是愛無等差, 把兼愛說成是愛無等差,是標準的恣己為正。墨子提倡“兼愛非攻”的思想,反對儒學的愛有等差,所以主張人們應當平等地關愛他人,無差別地對待親情、友情與陌生人之間的關系。這是一個無效推斷,甚至是嚴重的錯誤解讀。墨子提倡“兼愛非攻”的思想,所以反對儒學的愛有等差,這是正確的。但是,因為反對儒學愛有等差,所以就說墨子主張愛無等差,這就不對了。
按照墨子的科學思維方法,首先講究名詞的概念,也就是事物的確定性。然后才能“以類取,以類予”,進行下一步。如果概念不清,類別不分,判斷就是一鍋粥,稀里糊涂。在墨子看來,上天是兼愛天下的。人要法天,學習兼愛,做到“舉公義,辟私怨”。這意味著,人類應該建立公權社會,做到公私分明。在公權社會中,要公平、正義與平等。每個人都擁有平等的生命權,平等的人格尊嚴,平等的法權,平等保護合法財產之權。任何人都無權利用公權剝奪別人合法的私產,如果這樣做,就是犯罪。所以,公權社會,是指國家層面和社會層面,保護每一個人的權利: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是故諸侯相愛,則不野戰;家主相愛,則不相篡;人與人相愛,則不相賊;君臣相愛,則惠忠;父子相愛,則慈孝;兄弟相愛,則和調。天下之人皆相愛,強不執弱,眾不劫寡,富不侮貧,貴不敖賤,詐不欺愚。凡天下禍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愛生也,是以仁者譽之。這一段文字也提到了父子與兄弟相愛,這實際上是家庭關系了。說明墨子也是重視家庭親情的。所以,這里正式提出一個基本權利:家庭權。沒有任何人可以破壞拆散別人的家庭,這是犯罪。
兼相愛,交相利,是指導我們怎樣處理好國與國,家與家,人與人,大家與小家等等各種關系的總的指導原則。當然,不同的層面有不同的具體問題,實施方法不盡相同。即使在家庭內部,也需要這個原則做指導,父母應該慈愛子女,這是一種建立在平等基礎上的對等關系,父母一定要本著兼愛原則學會尊重孩子,千萬不可太強勢,把子女視為自己的私有財產或者附庸,這種做法不利于孩子正常成長。只要依據兼愛互利的原則,任何人際關系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孟子一說兼愛就高聲咒罵說這是“無父也”,說明孟子腦子里只知道家天下,不懂公私之別。即使現在,有不少所謂的儒者任然認為孟子說的對,以此否定兼愛。周禮與宗法制是一對雙胞胎,是奴役的象征,可是孔子一門心思追求“禮”,總是想著高高在上去奴役人。所以,主張孔孟之道的人,不能進入政府做公務員,更不能進入司法系統。他們腦子里沒有公與私的分別,只能造成貪污腐化與奴役。這些問題,后面還要逐步展開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