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O問界M9(參數丨圖片)(圖片來源:賽力斯汽車公眾號)
作者 | 張子悅
編輯 | 李固
開年兩周,新勢力頭名爭奪的火藥味越來越濃了。
進入2024年,理想第一周就丟掉了新勢力銷冠,兩周銷量累計落后問界1800輛。過去一年,華為加持的問界風頭正勁,讓理想的局面稍顯不妙。
而就在去年12月,理想月銷首次超過5萬,創造新的歷史紀錄,全年交付37.6萬臺,成為新勢力中首個年交付邁過30萬大關的品牌。即使問界“鯰魚”般攪動新勢力江湖,也不至于讓理想太過緊張。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行業邏輯逐步過渡至“用戶需求導向”,在這場用戶心智的爭奪賽中,沒有一家車企有必勝的把握。科技巨頭和新勢力各有優勢、各出奇招,誰能出線?
站在同一起跑線
“1000萬以內最好的SUV來了”當余承東在問界M9發布會上說出這句話時,臺下響起一片“遙遙領先”的呼聲。
這句話不由讓人們想起,2022年,理想L9上市時,李想也曾宣稱“500萬以內最好的SUV”。
雷同的句式背后,是相似的信心滿滿。2022年,理想L9上市3天,預定量就超過了3萬,因為預定火爆,官網服務器一度崩潰。2023年,問界M9上市僅2小時,大定即破萬。
華為問界M9的到來,勢必會再次攪動新勢力江湖。這款號稱“千萬以內最好SUV”盲定數量就超過了5.4萬,給同級別造車新勢力帶來較大的壓力。最直面沖擊的似乎就是理想L9,同樣的三排六座大型SUV,同樣的增程路線,目標人群也大范圍重合。
2024年第一周,理想從“新勢力品牌銷量”榜首跌至第二,雖然第二周追至和問界同一水平,但綜合兩周銷量,理想累計銷量落后問界1800輛。
可以預見,2024年,華為賽力斯和理想依舊會齊頭并進。
除了在售的L7/8/9,3月理想將上市純電MPV MEGA,挑戰月銷8000輛的目標。4月上市的L6,定位增程式5座中型SUV,挑戰月銷3萬輛。另外,理想汽車高級副總裁鄒良軍透露,下半年理想還將推出三款高壓純電動汽車,由這些車型共同撐起理想今年80萬輛的銷售目標。
作為對比,最新消息顯示,問界新M7發布4個月以來,大定數已經超過13萬輛。而問界M9將于1月26日率先交付,2月26日開啟規模交付,此前問界M9全國已有5.4萬輛盲定,正式上市后,2小時內大定突破1萬輛。據媒體報道,問界今年的全年銷量預期為60萬輛,并已向上游供應商傳達這一目標。
華為的對手,僅僅是理想嗎?
許多人認為,2024新勢力的頭名之爭將在華為和理想中展開,但市場上也有不同的聲音。
清華大學汽車系博士張抗抗認為,從價格上看,問界M9和理想L9更多是錯位競爭。目前,理想L9定價42.98萬元-45.98萬元,問界M9定價46.98萬元-56.98萬元。問界M9定價最低的增程Max版比理想L9的頂配價格還高1萬元。“它們并不是同一個預算空間的車型。”
另一方面,M9的“含華量”已經高到無處不在的地步。公開資料顯示,問界M9首發搭載ESA緊急轉向輔助系統,并搭載了車規級投影巨幕,支持華為靈犀指向遙控,車內所有屏幕均內裝全新HarmonyOS 4。此外,M9還首發HUAWEI ARHUD臨境抬頭顯示系統、HUAWEI XPIXEL百萬像素智慧投影大燈等。
張抗抗認為,這些正是問界M9科技溢價的體現,據他透露,M9的部分車主是從百萬豪車用戶轉化而來。“這些車主是為了華為品牌而來,他們買車不只追求實用性,還要求有一定的情緒和品牌價值。”和M9相比,理想L9完全對應中國家庭需求,兩款車的目標受眾實際上是有一定差異的。
“就我目前觀察來看,問界M9和理想L9之間并不存在直接競爭”張抗抗說。
而事件雙方當事人,似乎也不愿意承認競爭的存在。有媒體報道,理想相關人士表示,理想瞄準的是BBA的用戶,并未直接提及和問界及背后的華為展開競爭。
華為更是直接否認了競爭的存在。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向《新浪蜂鳥》提到,問界M9是三年以前開始立項的,那時理想L系列還未發布。“自立項之初,華為從未想過要對標哪個品牌,始終以用戶需求為導向。”
當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邏輯已經從“研究競品”更迭為“洞察用戶需求”。新勢力出現以前,傳統車企幾乎不會直接接觸客戶。張抗抗親歷了這個變化過程,“過去,汽車行業依靠對標開發的方法運轉。在這個過程中,車企重點不是直接研究用戶需求,而是更注重對標競品。但隨著汽車行業劇烈變革,車企逐漸找不到一個穩定優秀的產品去對標,這套方法開始失效,只能轉向了解用戶需求。”
在此背景下,造車新勢力開始崛起,理想就是其中的標桿,通過抓住中國家庭需求,實現了快速的增長。但這樣的能力,在面對華為、小米這樣的科技巨頭時,優勢變得并不明顯。
試駕問界新M7時,張抗抗曾評價這款車為“一款比理想還要理想的車”。問界市場團隊中有很多成員都來自華為手機的背景,經歷了智能手機時代“占領用戶心智”營銷方式,基于過去十幾年對于C端的理解,他們在洞察用戶需求方面不會遜色于新勢力。
據華為方面,M9為用戶考慮了很多細節,包括實現三排之前座椅下面全平,讓空間可以靈活分配,每一排都舒適。另外,M9使用了業界最薄的電池包,留出更多下方空間,把前面地板做低,再加上空懸,就很好地解決了SUV上下車不便的問題。
“我們做手機積累的很多經驗都可以服務于汽車業務,包括對服務的需求、營銷的打法等,都是華為獨特的優勢項。”華為相關人士表示。
在余承東看來,目前最大的對手并不是某個品牌,而是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和技術挑戰。這也是科技巨頭和新勢力的差異之一,新勢力往往是發現和跟隨需求,但科技巨頭在此基礎上,還會試圖創造和引領新的需求。
余承東指出,“僅僅滿足需求是不夠的,更要創造需求。問界M5智能座艙創造用戶對好用的座艙的需求,智能駕駛又創造了用戶對智能安全的需求,技術落地如何匹配用戶快速變化的需求,這是未來比較有挑戰的事情。”
由此看來,雖然問界和理想的具體產品之間不構成直接競爭關系,但從長期來看,華為和理想,乃至科技巨頭和造車新勢力,在爭奪用戶注意力上,必然避免不了一次全方位競爭。
新勢力的關鍵一役
當前,新能源汽車市場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傳統車企加速轉型,新勢力全力出擊,科技巨頭也跨界入局,爭相布局。市場上,“蔚小理問極”(蔚來、小鵬、理想、問界、極氪)等新勢力車企正在重塑新能源汽車的用戶體驗。
有觀點稱,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會完成大浪淘沙,形成較為穩定的市場格局。對于2025年這個時間點,余承東稱確實是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一個重要時間節點,可能會經歷優勝劣汰的大洗牌,只有部分的頭部企業能生存。“市場變化是動態而復雜的,一定要善于打移動靶。”
在這輪競爭中,新勢力是重要的參與方。要贏得關鍵一役,張抗抗認為,車企要具備有三個特質:一是整車制造效率要求較高,盡可能降低制造成本;二是智能化方面不掉隊;三是營銷方式更靈活,更能占領用戶心智。后兩個方面,正是科技巨頭長期以來積累的優勢。
華為相關人士認為,與傳統車企相比,科技企業在智能化、電動化、網聯化等領域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研發實力,能夠為汽車帶來創新性技術解決方案。在消費電子領域很自然的技術,應用到車里就變成了跨越式的技術,包括語音控制、導航、智能大屏等。
而且,在做生態方面,華為、小米等科技企業擁有豐富的經驗和能力。除了汽車本身,出行硬件背后所有的終端入口都是科技企業要造的方向,不同硬件形成協同效應,最終能形成全場景的生態。
同時,在產品定義上,科技企業還能發揮出優勢的洞察人性能力。華為方面表示,“因為你定義的產品是三年后出來的,為了三年后仍能領先對手,團隊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分析。”
另外,營銷方式,也是科技企業的亮點之一。張抗抗和一些車企交流過,“車企普遍表示有一點不適應,華為、小米這些企業的公關反應速度太快了,不管發生了什么事情,公司基本當天就能做出明智的公關反應。”
他提到了小米汽車照片泄露事件,去年12月,小米技術發布會前夕,小米汽車SU7的實車照片遭泄露,有網友懷疑是其自導自演。但很快,小米汽車方面就發布聲明稱,鎖定了泄密媒體,將根據簽署的《保密承諾函》追責,巧妙地化解了汽車發布前夕的口碑危機。
近日,廣東永奧旗下的80多家汽車品牌門店突發狀況倒閉引起熱議。事件發生后,華為聯合賽力斯第一時間成立專項工作組趕赴現場,主動和銀行溝通,轉移車輛至安全地帶并計劃很快贖回抵押給銀行的車輛合格證,并逐一通知受影響的31位用戶后續解決方案,得到了積極反應。
“‘蔚小理’的崛起,已經給傳統車企造成了困擾,明明銷量和財務狀況都不算優,但輿論關注點和消費者注意力都在這些企業身上。華為和小米進入賽道后,對于用戶注意力的搶奪會更加激烈。”張抗抗表示。
著名車評人韓路也在微博上提到,時代在變化,隨著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崛起,消費者的行為習慣已經發生了巨大改變,通過垂直門戶網站獲客的傳統將會被削弱。
“在社交媒體運營、獲客意識和能力上,華為、理想、小米三家領先第二梯隊至少2年,領先其他梯隊4年以上。如果其他車廠不盡快改變組織架構和意識,會被這幾個廠商通吃幾乎所有流量和獲客。”韓路說。
雖然科技巨頭在智能化和營銷方式上對新勢力產生了沖擊,但基于汽車業務的特殊性,新勢力車企也不會“毫無還手之力”。張抗抗指出,以理想為例,洞察用戶需求,給用戶“比他預期好一點,但不好太多”,這樣定義產品的能力本身就十分優秀。“如果放棄這種能力,盲目追求多配置功能,那反而放棄了自己的優勢,是一種懶惰。”
張抗抗認為,和3C電子產品不同,造車是一件成本極高、投入周期很長的事情。“一旦造車,可能就要造一輩子。”在造車的路上,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擁有絕對的優勢。
華為方面也對《新浪蜂鳥》提到了造車的特殊性,對華為而言,與做手機、手表、電腦等產品相比,造車最大的區別在于產品使用場景不同。“汽車使用場景很特別,需要根據車載場景做專門的研究,包括買車的需求、用車的高頻場景等,這對于我們是全新的挑戰。相通的地方是二者都是C端行業,華為過去十幾年對消費者有系統性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根據車載場景,結合技術,滿足消費者對智能汽車的想象。”
綜合來看,目前理想L9和問界M9之間是否構成直接競爭關系,還處于眾說紛紜的狀態。但被多數人接受的觀點是,華為問界和理想之間,乃至于科技企業和新勢力車企之間,必將展開產品、價格、動力形式、交付能力等層面上的全方位競爭。
2024年是汽車行業從正向增長到負向內卷的轉折之年,新能源車企市場的競爭激烈程度將是前所未有的,新勢力要面對科技巨頭跨界造車的沖擊,必須要在智能化和營銷方式上潛心研究,而科技巨頭要真正在汽車市場贏得一席之地,也要承認造車業務的長期性,更加深入研究汽車消費場景,探索和汽車企業的更多合作共贏模式。
在用戶需求日益變化之際,汽車行業沒有絕對的強者。超越卷功能的邏輯,如果某家新勢力能在整車制造、智能化、營銷三個層面上差異化發力,或許能成為最終的贏家。
新聞線索/轉載,請添加小助理
“蜂鳥sina”(id:hummingbird202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