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是發展的必經之路,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
城市更新發展到今天,已不僅僅是簡單的推倒、拆除、重建,而是保持原有城市肌理,采取適當規模、尺度的改造。
如同任何一座大都市一樣,成都也在接連不斷地改造中重新塑造自我。
2023,成都的城市更新邁入了新階段,既有全新概念的展現,也有對歷史的回望,當然,最重要的還是立足人本,讓更新成果惠及每一個城市居民。
我們將通過多個關鍵詞,回顧2023成都的城市更新成果,見證成都式美好幸福生活的的延展。
2023的成都城市更新,引入了許多全新概念。你能聽到的爆火詞匯,都能在煥新后的街區巧思中發現。
當老舊建筑既沒有歷史價值,又不方便拆除,如何跟上城市更新的浪潮?
青羊區祠堂街二期給出了答案——空中見。
項目周邊建筑主要為上世紀80年代修建的小高層,設計團隊計劃通過連廊與樓梯的增設,打通幾棟高度不一的高層建筑的樓頂,形成面積約3000平方米的“空中街區”。
▲項目概念圖
曾經默默無聞的建筑背面,變身高顏值定制“盒子”,作為場景空間。
為了照顧界面的統一性,盒子設計參考了歷史建筑自身的顏色,添上了從紅磚過渡到青磚的色彩。”
▲項目概念圖
空中街區,既是漫步休閑的活力空間,也是俯瞰城市全景的絕佳觀景點。
找準視角,向南,人民公園的大片綠意涌入眼簾,向北,城市中心——天府廣場盡收眼底;向西,則是日照雪山的震撼場景,是成都獨一無二的“城市陽臺”。
成都的城市更新,不僅穿街走巷,還能“上天入地”,每一寸空間,都能被容納進城市的肌理。
“沉浸式”,無疑是去年最火的名詞之一。成都的城市更新也從中汲取了重要靈感。
聲光電與建筑、公園、街區等現實場景的配合,營造出具有故事屬性和游戲屬性的沉浸式體驗空間。
于2023啟動的成華區青龍街道昭覺里特色街區,計劃變身一個開放式的沉浸式體驗館。
走進這里的每位游客,都能沉浸于宋朝的溫潤美學 ,穿越到“川西第一禪林”的繁華街市,身臨其境地感受動漫名場面。
▲項目概念圖
位于“城北高速出口”下方的光影歷史長廊,用聲光電,演繹昭覺寺大千文化、國漫經典的歷史畫卷,浮光掠影間,文脈氣息沿光影脈絡靜靜流淌。
▲項目概念圖
“生靈之動、園林之境”特色主題,用景觀手法串聯演繹“動物與人”的和諧自然生境,一場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官盛宴在賽博園林間流動上演。
▲項目概念圖
光影變幻之外,文創周邊、特色美食、潮玩零售、手作體驗,均以古風、動漫為主題,將“沉浸式”演繹到極致。
項目講通過二期完成,一期的古風建筑已接近完工,二期的主題街道預計于今年年初動工。
光影秀并不是沉浸式的唯一答案,音樂劇《成都》,則探索了城市文化空間與流動表演結合的可能性。
該劇首創的墻面戲劇將舞臺搬到了墻面,打破了傳統戲劇鏡框式舞臺的演繹方式。
每一句唱詞,每一份情感流露,都根植于場景所營造的氛圍。
觀眾可以隨劇情的進展探索空間,與演員共同成就了演出的不可復制性,也完成了城市生活的深入體驗。
邛崍文脈坊,以漢唐元素的古色古香建筑群為流動舞臺,打造了迪士尼般造夢演出。
表演現場,圖源邛崍融媒
“臨邛漢卷”,還原了鳳求凰、臨邛四絕、卓氏冶鐵等臨邛歷史名場面,與每位漫步其間的游客,共同演繹“臨邛自古稱繁庶,天府南來第一州”繁榮景象。
2023最火的穿搭,非“多巴胺”莫屬。
成都的街區和小區,也緊跟色彩流行趨勢,用高飽和度的色彩,傳遞城市想象力和積極情緒。
▲武侯區碧云童樂角
▲錦江區新蓮新苑
▲聯升巷春臺市錦二期
在2023出臺的《成都市城市更新設計導則》,成都前瞻性地提出了以元宇宙概念賦能城市更新。
引入數字科技,打造虛擬現實的社交商業平臺;
采用VR、AR等技術,打造沉浸式元宇宙線下展廳;
結合特色建筑的不同空間節點,新舊結合,虛實共生。
其中的重點,便是對原有空間的數字化改造,打造突破現實限制的體驗,甚至能瞬間實現空間與時間的轉換。
成都留存的傳統民居、工業建筑,正是承載數字想象力的絕佳載體。
封閉式的保護區域,也許能通過虛擬場景的加持,變成開放式體驗歷史與未來的時空隧道。
坐落于成都青羊區的祠堂街,迄今已走過了300年歲月,見證了成都新文化運動的誕生,也孕育了成都文化藝術建設的土壤,成為進步書刊和書店的匯集地。
承載了太多的成都記憶的祠堂街,對文脈的傳承與保護,便成為了更新中的首要命題。
修舊如舊,是祠堂街更新的主要思路。
川西民居為主、中西合璧建筑為輔的建筑風貌重新登場,所用磚瓦,都是從市場、老院子回收的,漆也采用了古法工藝。
新建筑延續古跡特色 ,整個街區古色古香,就像從未斑駁過。
甚至連38棵標志性的法國梧桐樹,也依稀是舊日模樣,只為致敬那個浪漫的時代。
街區引入的現代品牌——木木美術館、觀夏、store by .jpg、Patagoni等,“調性高雅”“氣質清冷”,圍繞“文化與藝術”主題,從裝修到品牌理念,再到目標客群,都與多年前文化圣地的先鋒思想遙相呼應。
圖源:錦繡青羊
業態的融入,煥發了舊日建筑的新活力,賦予了街區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延續著文化高地的使命。
在成華區雙橋子街道菽香里社區的15號大院,不足40平方米,8家攤位,嵌入進兩棟居民樓的夾巷間。
曾經,這里是菜市場和居民樓的共生之地。菜販與居民自發形成了運轉靈活的系統:大到攤位費的分攤、小到每日菜品的搭配。
▲菽香里社區菜市場
攤主們愿意從十幾公里外趕來擺攤,居民愿意走上遠三倍的路程。
這里早已成為一個袖珍的熟人社會,一個開放的公共空間。
如何在煥新老舊界面的同時,保留人情味?
菽香里社區,啟動了“社區嵌入式服務”。
早上是菜市場,收攤后,變身為打籃球、看電影、下棋和做運動的社區活動空間。
一張四方桌,既可以打牌、打麻將,也可以變成乒乓球桌。籃球框、投影儀可以隨時拆卸。這一切都靠著居民們的生活默契支撐。
▲社區開展活動
簡單的嵌入式更新,以場地現有的使用模式為出發點,用最小的設計動作來取得了最大的成效。
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變化之外,參與性、互動性的社區生活機制,才是此模式成功的關鍵。
城市面貌的改變,最終目的并不是成為只供打卡的秀場和景區,而是與周圍的居民產生切實的連接。
作為工業遺址片區更新項目的保留項目之一,紅倉·石油總機廠文創產業園,前身是建造于上世紀50年代的“石油總機廠”生產車間。
這里見證過西南石油工業重大歷史事件,如今劍指西部影視產業園。
預計明年初基礎性改造可呈現,力爭2025年達到整體呈現開園標準。
▲項目概念圖
位于郫都區的棲影巷,曾狀似城中村的小巷,換上了青磚黛瓦,民國氣息濃厚,未來也許會成為影視取景地。
郫都區望叢西路一側,有“冷啖杯一條街”鹵味坊,充分具備了“蒼蠅館子”必備的一切要素:味道勁、人流大、環境差。
對于平民美食來說,街邊小店才是靈魂所在,這條美食街的更新,也重點保留了“美食DNA”。
在對沿街老樓進行提檔升級后,街區邀請原先分散的餐飲集中起來。熟悉的小吃、燒烤、夜啤酒,還是資格的味道。
泰宏路紅色街區,立足街區標志性建筑“馬鞍山烈士陵園”,融入了許多革命元素:“成都解放的歷史長卷”“紅色家書格言”,重現激情燃燒的年代。
城市更新,不僅僅是文化的重塑,更是生活方式的再造、生產方式的重構。
成都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注重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城市文脈的傳承,注重新業態的植入和提升,不僅構建起成都人對于城市文化的認同感,也為老成都的記憶找到了最好的承載方式。
本文圖片來自成都錦觀、成都住建等網絡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