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江良/攝)
寫作者與他們的藏書
□盧江良
二十世紀西班牙語世界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博爾赫斯曾說:“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由此可見,圖書館在這位大半輩子從事圖書管理工作的“作家中的作家”心目中的地位。不過,在筆者看來,深受其尊尚的,與其說是圖書館,不如說是其中的大量書籍。
確實,對于每一位寫作者而言,書籍的重量性不言自喻。它們不僅能讓他們借鑒前人的寶貴經驗和智慧,無限地拓寬視野和自我成長,還能讓他們在身處逆境時,汲取無形的安慰與力量,在寫作或人生的道路上不斷前行,這正如法國作家斯特凡妮所說:“書籍是一座移動的避難所。”
鑒于此,古今中外無數文人嗜書如命。最為典型的,要數明代文學家胡應麟,他乃一介布衣,為了求書,“窮搜委巷、廣乞名流、錄之故家、求諸絕域、典衣廢食”,甚至于“盡毀其家”。還有清代學者葉德輝,則視書籍等同于妻子,說出了“妻與藏書,概不出錯”這類驚人之語。
作為一名寫作者,筆者對于書籍的態度,雖達不到上述人物那般癡狂,但同樣看得極為重要。回想筆者寫作之初,每次騎車從老家去城里購書,從來不吃午餐,目的不外乎節約幾塊錢,能多買一二本書。到城里工作后,逛的最多的地方,就是書店;買得最多的物品,無疑就是圖書。
挺有意思的是,前幾年因拆遷搬家,幾名搬運工見貨物不多,裝不滿一車,頗為開心。等到搬運時,發現大都是圖書,看著不占地方,實質頗沉,從原住宅運下來還行,因為只是二樓;可新住宅是躍層,底層在六樓,沒有電梯,累得夠嗆,加錢讓他們搬至七樓,說什么也不同意。
搬家后不久,有一次,孩子問:“我家是什么家庭?”筆者說:“應該算是‘書香門第’吧。”妻子不這么認為,筆者也沒有堅持,改口說:“那就‘書多門第’吧。”而在這件事情發生的前后,筆者經常跟一些朋友開玩笑:“我家最多的是書,最少的是錢!”雖說是調侃,但也合乎實情。
由于購買了太多書,存放成了問題。于是,家里除了洗手間,每個房間都有書柜,少則一個,多則三個,包括過道也是如此。記得,有一回,參加一個活動,主辦單位負責人問,要怎么樣打造一個書房?筆者回答:“我在家里沒有書房。”事實上,筆者家里,處處都可以作為書房。
不過,盡管擁有大量藏書,整本讀完的可不多,絕大多數只讀了一部分,還有少數幾乎沒讀過,就塵封在了書柜里。其中的好些書籍,去書店購買時翻閱的頁數,就遠超買來后研讀的頁數。為此,很多時候,看著那些書,總會有一種愧疚,覺得由于自己的懶散,怠慢和浪費了它們。
然而,每當去逛街,見到書店時,還是會不假思索地進去,看到有自己喜歡的書,依然會毫不猶豫地買回家。而當那些書擺放在書柜里時,縱然沒有時間一一閱讀,可每次看到它們,總會感到一種欣慰,因為自己擁有了它們。不知道其他寫作者是否有過類似的經歷或相同的心態?
當然,對于寫作者來說,藏書不僅僅為了讀書,更多的還是為了寫作。就像胡應麟酷嗜藏書,其實是認為“以著述傳世以為不朽”。事實上,他后來如愿達到了這個心愿——在文獻學、史學、詩學、小說及戲劇學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就,被《四庫全書》評為“實亦一時之翹楚矣。”
筆者之所以藏書,自然也是為了“著述”,只是不敢奢望“傳世”,更妄談“不朽”了。但是,想將作品寫出色,是一直努力的方向。所以,購買的書籍不限于文學范疇,還有哲學、藝術、宗教、歷史、政治、經濟等方面。其目的,為了汲取更多的“養料”,去“澆灌”自己的作品。
2024.1.23于杭州
盧江良:憑著良知孤獨寫作
■http://blog.sina.com.cn/lujiangliang
微信公眾號:lujiangliang-1972
新浪微博:weibo.com/lujiangliang
騰訊微博: t.qq.com/lujiangliang1972
QQ:38444144(閑聊者請勿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