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道光咸陽縣志·卷五 古跡·遺勝》:清渭樓。在渭河之南,唐建安黃公建,有詩附于后。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民國重修咸陽縣志·卷一 古跡·清渭樓》:
清渭樓,舊志在渭南(渭水之南),唐建安黃孝先(今福建南平浦城縣人)建,今在治城東門外,逼臨渭水,登樓一覽,煙樹蒼然,歷歷在目,風雨朝暮,變態互殊。
公安局有黃公詩碑:黃公愛山不知休,每日不下清渭樓。為官落得官下隱,愛山不得山中游。
清渭樓地處陜西省咸陽市渭陽東路,有“西北第一名樓”之譽,現存為今人仿古重建之物。
關于其何時由何人所建,古籍縣志各有說法。公元1652年《順治咸陽縣志》載清渭樓為“建安黃公所建”;1751年《乾隆咸陽縣志》載為“唐建安黃公建”;1932年《民國重修咸陽縣志》載為黃孝先所建;1949年民國三十八年,《咸陽縣志》載為“宋黃孝先建”。
縣志中提到的建設者黃孝先,是宋仁宗天圣二年進士,出身福建蒲城名門望族,在宋仁宗景祐二年至四年(1035~1037)任咸陽知縣,有建設清渭樓的時間和能力。
歷史上的清渭樓與黃鶴樓、岳陽樓、鸛鵲樓齊名,有“西北第一名樓”之美譽。但因戰火焚毀,城市變遷,而屢拆屢建。
元代李好文撰《長安志圖·卷中·咸陽古跡圖》,標注有清渭樓。后人將此書與北宋史地學家宋敏求所撰《長安志》合刊。圖中明確可知,清渭樓在宋代時處渭水南岸。元末咸陽城因戰火損毀嚴重,清渭樓亦難存。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在縣丞孔文郁的主持下,咸陽在距廢城以西四公里的渭河北岸原渭水驛,也就是今天咸陽市老城區所在位置重建。清渭樓得以再生,這一次仍舊建在了渭河南岸,其具體位置在河南街的“渭陽古渡”渡口邊上。
明代《咸陽縣志》里的縣城圖
公元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咸陽縣城再次重修,清渭樓遷建到東門外的咸陽古渡岸邊。
1749年咸陽縣城圖
抗日戰爭時期,因咸陽古渡運輸繁盛,清渭樓為渡船管理部門使用,新中國成立前后,清渭樓一直為船業公會駐地。當時,樓前設有精雕的木欄桿、木格門,還有三間后殿,殿內繪有三國故事壁畫。據河南街的老船工回憶,當時一樓的門楣之上還掛有一塊黑底金字的“清渭樓”門匾。
1954年,清渭樓成為黃河水利委員會咸陽水文站辦公之地。再后來,隨著渭河公路大橋的建成通車,遂以公產作為住宅而得以保存下來。
1992年2月,咸陽市人民政府將清渭樓列為歷史文化名城重點單位立碑保護。
1998年,因渭陽東路拓寬,清代所修渭清樓被拆除。但作為西北名勝,清渭樓絕不可就此消亡,重建事宜再度被提上日程。
2004年3月2日,“清渭樓”重建工程立項,2004年11月,“清渭樓”更名為“咸陽樓”,后因多方原因遲遲未能完工。2008年9月,清渭樓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五批陜西省文物保護單位,并決定將美術博物館與清渭樓融為一體,建設清渭樓美術博物館。2011年起,在民間資助,多方協作下,重建工作繼續推進。
2014年12月28日,清渭樓美術博物館落成,館內設有多個書畫展廳。已經建成的清渭樓占地約2公頃,建筑面積為24000平方米,建筑高度51米,地下一層、地上九層,樓基東西長106米、南北長89米,成為千年帝都咸陽的標志性建筑和城市名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