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旺盛的創作力,一直是我個人最尊重的素質,無論公關還是媒體,本質上都是文人。沒有才華的文人,是很難靠混世彌補平庸的,這是一個靠天賦吃飯的職業。
又到年底了,雖然冷,但擋不住,各路人馬,湊在一起,聚。
以前大家約好六點在飯店見,七點能開飯就不錯了,基本上都得八點人才能到齊,堵車是媒體老師遲到永恒的借口,今年情況畫風似乎完全變了,六點吃飯,四點甚至就能到四五個人,男男女女圍繞在一起,煙霧繚繞,歡聲笑語。
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打摜蛋!這年頭,不會打摜蛋,已經要被社交霸凌了,不配融入集體,要被排斥在圈子以外,像我這種棋牌絕緣體,基本只能在一邊默默刷手機。
所有的行為,都有動機。
我們出去混世,參加各種飯局酒局,以及現在的摜蛋局,是為了什么?
補充一點,最可惡的事情是,往年春節,我起碼可以收到很多購物卡,但是今年,毛都沒有,只有不下于二十副摜蛋牌。
三個互不相干的故事
先說一個關于掮客的故事。
在遙遠的時代和國度,有一個小混混,父親是個小官員,于是就子憑父貴,結交了幾個低層級官員,在各種巴結之后,就開始打著這些小官員的旗號,利用信息差,在外面招搖撞騙,形成一個小圈子,然后又開始與一些小官員形成利益鏈。
他們故意讓小官員們,給自己的結交的商人朋友,使一些小絆子,最后由他來做中間人,解決絆子。
久而久之,小混混開始有了自己的生存之道,那就是能解決事,并為行業利益各方創收,形成了正循環后,雪球越滾越大,商人們遇到問題,第一反應,就是去找小混混。
這就是掮客,在全世界各地,每個行業,都有這樣的人,包括我們所處的傳媒行業。
再說一個“我有一個朋友”的故事。
有一個年輕人,在二十多歲,不該享受權力的時候,掌握了權力,于是每天睡到中午起床,手機里起碼有二三十個未接電話和幾十條短信,各種來求著辦事和登門拜訪的,于是昂著頭,一副不屌天不屌地的模樣,極為惹人討厭。
起床后,就開始打電話搖人,忙著吃喝玩樂,從一個局到另外一個局,一個晚上像街溜子一樣到處亂竄,第一頓吃飯,第二頓唱歌,第三頓去洗澡,搞不好還會在凌晨去吃個夜宵,在紙醉金迷中,與人稱兄道弟,看著夜總會排成一排的姑娘們,感覺自己似乎是皇帝。
這種生活是會上癮的。
三十歲之前,按說是人生最美好的時間,年富力強,工作充滿激情,正是改天換命的好時候,我身邊很多朋友實現了階層躍升,都是在這個時間段。
混到最后,離開權力,滿眼迷茫,建立在互相利用之上的社交圈迅速崩塌,而且這個年輕人的創作力幾乎荒廢到了一字不寫的地步,是人生的絕對低谷期,經歷了幾次創業失敗后,最后挽救他的,還是看家本領,創作。
再說一個最近的故事。
有一家公司,最近一個極不起眼的負面,卻在圈內快速傳播,跟他們關系好的,或者不好的,都轉發了朋友圈,但是這家公司的公關團隊,之前是圈內出了名的勤奮,見媒體的頻次,帶的伴手禮,溝通時的態度,都可以說,無可挑剔。
問題出在哪里?
我最后得到的結論是,用力過猛,過度社交,這家公司公關動作,與自身的預算脫軌,預算不支持你有這么高的存在感;也就是說,你在圈內社交的活躍度,應該與自己的實力相匹配。
畢竟,現在無論是機構媒體,還是自媒體,都是產學研銷一體化操作了,自采自編自銷,當年采編銷三權分立的狀態,早就不復存在,舊時代的方法論作廢。
所以老公關人最愛說一句話,現在的年輕媒體人,不講武德!
之前,一個從阿里出來的兄弟跟我說過一句話,不要迷信我們當年的那一套,如今的時代,沒有錢,就不要出來做太多的公關行為,我當時還覺得這句話有點偏激,是不是為自己的懶惰找借口,如今看看,也許這就是慘痛的事實。
混世導向型開始成為主流
故事講完了,我們回到討論的話題上來。
在我們這個小小的圈子里,還活著要張嘴吃飯的人,核心競爭力一直沒變,混世和創作,也就是情商和智商,這個邏輯在公關、市場和媒體三個行業中,是通用的。
我們能看到,很多大廠真正的一號位,從來不出來見人,但是位置很穩;我們也可以看到,一些媒體老師,躲在家里一個月寫幾篇十萬加,好比世外桃源的隱士;當然,還有更多的公關和媒體老師,熱衷于組織各種飯局或者參加各種酒局;當然,中間態是最多的選擇,在混世與創作之間,找到自己舒服的平衡點。
如今的各種局,對于混世導向型的人來說,是意義非凡的;但是對于創作導向型的人來說,基本有害無利。
先說意義非凡。
混世導向型的人,首先核心競爭力,就是人脈,他們需要抱團取暖,找到同類,然后形成聯盟,所以有一群人天天啥事都不干,就是在各個社群聊天,然后穿梭于各種飯局、酒局、KTV局、摜蛋局,資源足夠之后,就從參與者轉變成組織者。
總而言之,混世的核心目的,就是積攢人脈,各種各樣的人脈,牛鬼蛇神,來者不拒,我個人認為,這是很多公關和媒體,都會經歷的一個階段,畢竟找人,也是行業的一種競爭力。
如果,缺乏做內容的天賦,又想在這個圈子生存下去,這是一條路,而且可以走得通的路,無數的混世魔王,已經證明了此路必通。
畢竟,有了人脈,文章可以找別人寫,視頻可以找別人拍,收甲方幾萬,付給槍手幾千大洋。
曾經有一位才華不錯的作者跟我說,想不到有一天,我竟然要給完全不懂內容的人打工,內行要聽外行指揮,我給他的安慰也很簡單,人家出去厚著臉皮要錢養活你,你還有啥不滿意的?
但是,很可惜的是,現在傳媒行業的各種局上,混世的人數量開始慢慢趕超創作者的數量,甚至我在一些局上看見,十幾個人,有一半是不會寫文章的商務,有些老同志,以前寫過文章,但是十年八年沒寫過了,并且以不寫文章為榮,純靠刷臉吃飯。
混世導向型的人參與過多的局,會讓創作導向型的人,慢慢喪失創作欲望,因為混世導向型會利用人性最原始的一面聚人。
畢竟吃喝玩樂,人人都喜歡。
我特別喜歡用一句我個人很反感的話,我們首先要承認自己是動物,再談自己是人。
現在有些飯局酒局,吃到最后,我真的覺得不太像文人聚會了,更像是黑社會碰頭。
張三知道了甲方王二一個把柄,指使李四去寫負面,然后去找王二說,這事我去幫你擺平,各種腦洞大開;主動寫企業的正面軟文,然后故意在飯局上說自己拿到了大筆投放,然后給企業帶來巨大的麻煩;各種套路,讓我驚掉下巴,這些人真他娘的是天才啊,不去甲方做公關,簡直是一種浪費。
這種飯局上,交流壞水、背后造謠、說人壞話、制造矛盾、扯出緋聞,甚至有時候還要跟人大打出手。
現在圈內,有一群人說的話,99%都可以定義為謠言,視為謠言制造器。
創作者越來越稀缺
很多人喜歡討論大環境,我個人覺得沒有意義,因為稀缺產品,在任何時代,都是可以賣錢的。
最近,我跟我的合伙人,深度討論過一個話題,我們所在的圈子里,如果只能選一樣,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核心競爭力!
我的答案是,創作。
才華,旺盛的創作力,一直是我個人最尊重的素質,無論公關還是媒體,本質上都是文人。沒有才華的文人,是很難靠努力彌補平庸的,這是一個靠天賦吃飯的職業。
但是,才華畢竟是可遇不可求的,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一句,今天的圈子里,90%以上的從業者,都是混口飯吃,真正熱愛寫字、表達和傳播的人,屈指可數。
這就像一座偉大的宮殿,外行看,建筑工人很勞累,很重要,但是內行看,建筑師的那張圖紙才是真正的偉大核心,否則宮殿大概率就是石頭房子而已。
媒體人之所以被稱為媒體人,是因為你有創作的能力,你能寫出作品,記錄時代或者傳播思想;公關人被稱為公關人,也是因為能幫助企業制定和總結傳播內容和理念,告訴社會,我們是誰。
我們不能本末倒置,讓混世蒙蔽了我們的雙眼,前幾年我們一直以為公司缺的是商務,今年我們才猛然驚醒,我們缺的是一流甚至頂流的創作力。
最近程苓峰和吳曉波的紛爭,為何能夠在圈內快速引起話題,并且破圈?本質上,還是因為雙方都還保持了創作力,尤其是程苓峰,早已歸隱田園,不諳世事,從來不出門見人,但是依舊不妨礙他還是一個有影響力的媒體人。
在十五年以前,那是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誕生了一批又一批才華橫溢的媒體人,最終他們走向了阿里,走向了騰訊,走向了字節,走向了美團,走向了恒大,走向了萬達,走向了小米,走向了聯想,名字就不一一提了,點名屬于惡習。
最近七八年,靠才華冒出頭的媒體人,我幾乎說不出任何一個名字,再也沒有當年那種可以載入產業史的文章出現了。
這幾年,媒體公關圈里,流行文人相輕這句話,我一開始覺得對,后來發現這是錯的。
王安石與蘇軾其實政見不同,一度關系非常惡劣,但是蘇軾被流放后,王安石也一直還在關注蘇軾的作品,最終他們還是在南京冰釋前嫌,有了一次偉大的聚會。
創作者與創作者的矛盾,最終大多會因為創作和解,但是最好不要去跟混世魔王產生矛盾,因為那必然是狗皮膏藥一樣,一直貼在那里,四處叫囂。
也就是說,所謂文人圈,有真文人,也有偽文人。
何為變得更好?
你以為 K12 賽道已經完全消失了嗎?你以為樂視已經消失了嗎?其實,這些公司,都還有 PR ,而且活得很滋潤。
滋潤的核心,就是他們懂得隱藏自己,做小透明。
從去年開始,我個人很少出去參加飯局了,生活的幸福感提升了特別多,是非煩惱少了90%,生意絲毫沒有影響;所以,我也建議我客戶少出去參加飯局,尤其小企業的甲方公關。
小廠公關,要預算沒預算,要資源沒資源,我們就是混個工作,何必去各種局上招惹麻煩?
泡沫多的時候吃飯撿漏,理性多的時候低頭做事,如今大家兩袖清風,都是空對空導彈,飯局產生的人脈,大多已經不能共贏,更多的是互傷。
某出行行業的小廠公關老大,前段時間跟我吐槽,只要老老實實待在公司上班,屁事沒有,只要沒忍住出去參加個飯局,回來就會多出幾個負面,一調查就是飯局上某些人在幕后操作的。
那么問題來了,完全不社交嗎?
我先談我個人參加各種行業局的意圖,或者私心,我想要認識一些才華橫溢且有思想深度的人,通過他們,可以讓我想明白一些想不清楚的事情,可以幫助我提高認知,然后大家在一起,多做一些對身心有益的事情。
前段時間,跟圈內一個,我認為很有才華也很單純的同志聊了一會,我說今年能不能一起在圈內掀起一股新的風氣,大家不要再約飯約酒約打牌?能不能約著一起打球跑步,一起爬山徒步,一起做點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事情。
他說,如果能做成,這是功德。
也許是這樣,那就去做點功德吧?
這么想想,當年侯繼勇老師,在圈內搞的各種運動局,真的難能可貴,只可惜,大家老了,年輕的血液沒進來。
請人吃飯,不如請人出汗!讓創作者方陣今年健康且強大起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