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9月初,貴州一16歲高中生告別父母后,來到學校上課。幾天后,父親來到學校探望他,卻得知兒子已經有好幾天沒上課了。就這樣,16歲男孩人間蒸發。
男孩名叫周德權,是貴州銅仁的農村人,家里條件貧苦,父母靠種地為生。除了他之外,還有三個妹妹。作為家中長子,也是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砸鍋賣鐵供他上學,一直讀到了高中。只可惜此后周德權像人間蒸發了一樣,再無音信。
父母四處尋找,父親臨終前仍然掛念著他,如今80多歲的老母親也已經尋他38年了,最大的愿望就是臨終前能和他見一面。
尋親人周德霞
1969年6月28日,周德權出生于貴州省銅仁市思南縣涼水井鎮磨石溪方家坪村龍洞組。這里四處都是大山,村民們一整年都以種地為生,也從不出山。對于周德權的父母來說,貧瘠的苦日子并沒有讓兩人失去希望。
婚后,兩人辛苦勞作,接連生育了5個孩子。老大周德權是唯一的男孩子,重男輕女在中國農村地區一直都很嚴重,在周家也不例外。所以自小,夫妻兩人對待兒子就格外看重,雖然在農村有很多家務活、農活。
但在長子周德權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很少讓其干這些,反而鼓勵他要好好學習,父母也希望能將兒子撫養成人,將來能夠考上大學,找到一個好工作,那樣一家人的命運也由此改變了。
尋親人是周德權的三妹周德霞,據她所說,家里條件很差,根本無法供應五個孩子上學,所以兩個姐姐早早輟學,在家里做農活干家務。每天幾個孩子都很忙,只有最年長的哥哥捧著一本書閑情雅致地讀著。
父母也常教育她們,萬事都要聽哥哥的。對于周德霞來說,她從小生活在這種重男輕女的教育之中,他們姐妹對于哥哥并沒有太多嫉妒,反而也十分喜歡哥哥,都將哥哥視為希望,做的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幫助到哥哥。
周德權從小也是一個聽話懂事的孩子,看到家人為他如此付出。他自己也不負眾望,自上學后,學習成績就一直很好。
1984年夏天,周德權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思南縣高中。他也成為了全村第一個考上高中的優秀學子。一時之間,父母親朋以及村民們都為周德權感到高興。但高興之余,對于周德權的父母來說,如何湊夠周德權的食宿費和學費才是重中之重。
父母干活更加賣力,也四處籌錢。最終終于趕在周德權高中開學前將錢湊夠了。
當時交通不便,周德權上高中時,從家里到學校要有四個小時的路程。所以自從上高中后,周德權就很少回家。當然即便脫離了父母的管教,自律的周德權仍然刻苦學習。但因為長期的營養不良加上種種原因,周德權在上高中后不久便生病了。
那是一個周一的早晨,周德權沒來上課,班主任得知后來到宿舍察看,發現周德權渾身發熱,呼吸困難。并且還捂著胸口不斷說痛,班主任連忙將他送到了醫院并緊急通知了周德權的父母。
當周德權的父母來到醫院后,經醫生檢查周德權患上了胸膜炎,這個病就現在來說可能算不上什么大病。但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并且治療的費用也不低。這個消息對于一個農村家庭來說簡直就是晴天霹靂。
父母四處籌錢,讓周德權在醫院治療了半個月,眼看有了好轉,但錢花沒了,醫院也不是慈善機構。無奈之下,父母只好帶周德權回家。當時周德權的病還未完全好,父親只好給他辦理了休學手續。
為了省錢,又帶著周德權四處尋求土方子,同時也開始尋求中醫治療。近一年時間里,周德權喝了大量的中藥,身體雖有好轉,但整個一年時間里,他大多數情況下都在病痛中度過。前面說了,周德權是一個熱愛學習的人,看著身邊的同學都在學校里奮筆疾書,而他也整天窩在家里。
不得不說,那一年對于周德權生理心理上都是一個重大的打擊,要是當初父親有條件帶他去看心理醫生,估計小伙子肯定有些抑郁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1985年9月份,又到了周德權高中學校開學的日子了。周德權的身體已經有了好轉,所以他希望父親能送他到學校上學。
但對于父親來說,他也很難,此前給兒子看病,已經花去了所有積蓄,也欠下了不少外債。他實在湊不夠學費了,他想著讓兒子再給他一段時間,他外出打工,攢夠錢了再讓兒子去上學。而這段時間,兒子也能再養養病。
但周德權很固執,他因為無法上學常常哭泣,甚至四處求助。哥哥的表現當妹妹的周德霞也都看在眼里,那時候,她雖然年齡不大,但也為哥哥感到同情。
1985年9月5日,哥哥突然離家出走,臨走前,他告訴父親自己到學校上學去了。父親沒有阻攔,想著先讓兒子去,自己過幾天帶著學費去。
1985年9月10日,周父雖然還未湊夠學費,但抱著到學校看一下兒子的心態,他來到了學校。到了兒子上課的教室后,周父東張西望卻怎么也找不到兒子。下課后,他拉住一位周德權的同學詢問,結果發現兒子已經有幾天沒來上課了。
隨后周父又找到周德權的班主任,班主任告訴周父,周德權的確有幾天沒來了,他以為周德權是回家了。那個年代通訊落后,溝通成本很高,所以就是一個簡單的“我以為”導致周父錯失了尋找周德權的最佳機會。
抱著一絲希望,周父又來到了周德權的宿舍,他發現兒子的書桌上什么東西都在,就連行李箱都沒有整理,根本就沒有任何預示他要遠走高飛的跡象。并且周德權平時和同學老師之間的關系都很友好,沒發生過什么矛盾,不存在要離開學校。
之前兒子雖然離家出走,但他也是奔著去學校讀書的。而且多年來,周德權雖然很少幫父母干農活做家務,但他和父母的關系一直挺好,在學校省吃儉用,好好學習,為的就是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呀!
總之,周父想了又想,就是找不出兒子為何會失蹤,總之兒子從這時起,就像人間蒸發了一樣。
那個年代,周家很窮,連一張全家福都沒有。所以周父想要找到兒子但卻連兒子的照片都沒有,于是他到兒子的行李箱里翻找,以為兒子的照片會在行李箱里,結果卻什么都沒找到,據舍友回憶,照片被老師拿走了。
此后,周父又去找學校的老師要,可老師卻拒絕給。僅僅說了這樣一句話“如果周德權在哪犯法了,我們學校需要負責的”。
總之這個理由怎么說也有點牽強,但說到底,周父還是沒有拿到兒子的唯一一張照片。
帶著兒子失蹤的消息,周父回到了家中,周母聽到消息后瞬間暈了過去。之后幾天時間里,周父發動村民,讓他們幫忙尋找。因為只有村民們能不通過照片去辨認周德權。可在此后的一個月時間里,大家四處尋找,都一無所獲。
周家夫妻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因為長子失蹤,周父讓家里還在上學的兩個女兒也都輟學。他將四個孩子托付給了妻子,只說自己要外出打工,另一邊尋找兒子。
可周父這一走,和自己失蹤了的大兒子一樣,有時候大半年才回來一次。回來時也從不帶錢,家里的任何事情他都不管。總之兒子的失蹤,在一定程度上讓周父的精神受到了打擊。而周家也只能由周母維持,一家五口全是女人,在那個村子里的生活可謂十分艱難。
后來,隨著女兒們個個長大成人,她們紛紛嫁人,在一個個女兒有了自己的小家后,這個家里的條件有了逐步的改善。女兒們都很孝順,對待母親也格外照顧。但老母親的心里卻一直有著負擔,她也多次外出尋子,但因為很少出門,周母尋子時也常常自己走丟,最后尋求派出所民警幫忙才能順利回家。
大約在2000年左右,周父回到了思南縣,他在街上看到了三女兒周德霞,便連聲喊她的小名。周德霞抬頭認了半天才認出來對方是父親,原來,這些年周父在外面并沒有安心工作,大部分時間都在尋子。最后在絕望之中,兒子依然沒有找到,他身上沒有一分錢,靠著要飯才回到思南縣的。
周父回到家中后,連年酗酒,幾年后便去世了。直到去世前,周父還不斷念叨著自己大兒子的名字——周德權。
周父去世后,周母一下子也老了許多,她的精神垮了不少,現在的生活雖然好了,但周母一直都覺得兒子還活著,當年兒子之所以失蹤,是因為他覺得家里太窮,供養不起他讀書。周母也是自責,自己沒本事,無法供養兒子讀書,才讓兒子對家里失去了希望。
在周母看來,兒子是一個好學的人,也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要是活著現在也一定闖出了名堂。她不求貪圖兒子的富貴,只想在臨死之前再見兒子一面,那樣她就沒有任何遺憾了。
如今,周母已經80多歲了,尋子38年來,她常常在問:兒子呀,你到底在哪里!可她的問題卻沒有人能夠回答。
本次尋親人是周德權的三妹周德霞,她在抖音創建了“尋親妹妹,尋找哥哥周德權”的抖音號,上面有周德權的母親和妹妹們。如果周德權還活著,請您盡快聯系家人,她們一直都在期盼著你的回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