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常討論利他和利己,而很少人認識到,利他也可能是一種病態的。 何為 “病態的利他主義”(Pathological altruism)?即本想為他人謀福利,反而給對方造成傷害,也給自己造成傷害。
利他是一種邊緣狀態
當人認為自己可以拯救世界、幫助他人時,有可能是出于善意,也有可能是出于傲慢,或者二者兼而有之。最簡單的是很多越俎代庖的行為,比如,“有一種冷,是你媽覺得你冷”;再比如,強行攙扶老人過街,而老人并不覺得自己老到需要攙扶。
拯救他人,沒有看起來那么容易,要尊重和正視另一類行為、文化的根源和成因,真正去傾聽,常常保持審慎并秉持尊重,這恐怕是保持“健康的利他”的唯一路徑。
當人把自己看成拯救弱者、解決問題和幫助他人的人時,會助長人潛在的權力傾向,讓人變得妄自尊大、自戀,有時候是一種自我欺騙,甚至還會打著高尚的旗號做欺騙的事。 很多違反道德的行為,都源于自我欺騙,比如,小偷會說服自己相信偷竊行為是為了劫富濟貧。
那么,怎樣的利他行為才是健康的?怎樣的利他行為會傷害別人和自己?
一行禪師的學生瓊.哈利法克斯(Joan Halifax)在《美德反思(Standing at the edge)》一書中提出:利他主義其實是一種邊緣狀態,處于高聳懸崖的窄窄邊緣,一不小心,它可能就在我們腳下坍塌。
利他主義不同于一般的慷慨,它需要自我犧牲或者冒實實在在的風險。利他主義,通常需要以我們自身的時間、情感,甚至健康作為代價和風險,來改善他人的福祉。但是,一旦我們缺乏耐心,讓解決問題的焦慮心情占了上風,會很容易失去立足點,導致在利他的邊緣墜落,事與愿違。而當我們以損害自身的方式為他人提供幫助時,很可能無意中也會傷害那些我們試圖幫助的人。
“拯救”的妄想之路
只要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會有利他的沖動。當我們因幫助他人而獲得社會認同時,會導致人對“好人”身份的執念。而當我們把利他、行善當作認可自我、提升自我的一種方式時,它很容易變成一個陷阱。而時常地感恩和謙遜自省,會有助于降低我們對獲得他人認同和欣賞的需求和渴望。
卡西.摩爾(Cassie Moore)將走入歧途的病態利他稱作“幫助的妄想之路”,提醒我們需要勇敢的洞察,才能將一個人導向善和慈悲之境。
非常令人意外的是,幫助、解決問題和拯救,竟然是不健康的利他主義的源頭。當你想幫助他人時,經常下意識地將對方視為值得憐憫的“另類”,本身就暗含著一種不易覺察的不尊重和缺乏平視。 而只有當你意識到自己在整個龐大的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其實很小時,才有可能超越這種病態的利他主義,轉為慈悲之舉。
當你想幫助別人,想跳進去解決問題、拯救他人時,你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強大、很聰明,對方很脆弱、很愚笨,有一種居高臨下和自己未察覺的傲慢,可能會不經意地從他人那里拿走更多的東西,比如削弱他們的自尊,剝奪他們的價值感,以及人格的完整性。 而其實,恰恰是那些總以居高臨下態度示人的人,才更缺乏自尊。將“拯救”換成“服務”,才能將人從行善的誘惑中拉開,遠離“幫助、拯救”的妄想之路,避免病態的利他。
健康的利他,是一種聯結、關心、包容,自覺地辨出那些偽裝成善舉的危險,并專注當下,磨煉必要的能力。別以“幫助”的名義剝奪他人的自主權,才能讓我們遠離病態的利他。
利他的修習原則
那你肯定會問:那難道看到弱者就不伸手相助嗎?當然不是。最勇敢的利他主義要秉持三項原則:
第一,不知道。
拋棄我們對自我和世界的固定想法、刻板印象,保持開放心態,而不急于下結論和貿然行事。人,總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要自覺地認識到他人的慘痛經歷,并非他人不如我們,常常只是我們比他們幸運。
第二,見證。
當我們與他人的苦難同行時,體現出鎮定和慈悲是很必要的。“見證”,并不是要求我們做一個袖手旁觀者,而是要把自己放在關系中,停下腳步,心平氣和,給自己一些時間去釋放自己,才有勇氣與當事人一起面對整個災難。
第三,慈悲行動。
當需要采取慈悲行動時,平心靜氣地秉持“不知道”和“見證”這兩條原則,才能幫助我們辨識哪種行動最適合當前的境況,什么時候清靜無為可能才是最慈悲的反應。
自戀、自欺以及對外界認可的執念,都是利他的陰影。修習上述三條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看清自己的精神自戀、自我欺騙,以及對他人認可、承認的需要。 有助于避免我們無意識的物化他人,讓他人成了我們權力和憐憫心的對象,助長病態的利他行為,為我們提供身心靈的“壓艙石”,防止誘惑和執念把我們拖離利他的邊緣,落入自私的深淵。
1. 《美德反思》,瓊.哈利法克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年
2. 《行善的誘惑》,彼得.德魯克,東方出版社,2009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