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到春節了,在你的家鄉,過年有什么具有當地特色的飲食習俗?
地標陜西南部某縣級市。行政劃分屬“北方”,地理位置在秦嶺以南,飲食文化習俗屬于“南北混合”。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種“混合體”的文化習俗太過復雜了,導致很多外地人對我們的飲食習俗存在很大的誤解。
作為“北方人”,過年必須吃餃子,甚至有很多外地人認為我們的“年夜飯”就是一頓餃子,就打發了。這真是天大的誤會!
事實上,我們過年確實要吃餃子,餃子的地位,是其他任何美食都撼動不了的。但是,這頓餃子,重點在于它“交子”的象征意義,而不在于吃!它和年夜飯沒有半毛錢的關系,甚至壓根兒連“一頓飯”都算不上,又如何能夠代替“年夜飯”呢?
我們的“年夜飯”不叫”年夜飯“,而叫”團年飯“或者”團圓飯“,是除夕當天的午飯。看清楚了,是午飯!我們的”團年飯“也不吃餃子,而是一大桌子的菜,主食是米飯或者包子,以吃菜為主,主食是可吃可不吃的。
我們的傳統習俗,年三十的”團圓飯“,要準備“八大件”,就是8個涼菜+8個熱菜,人多的話,外加8個蒸碗(人少的話,蒸碗可以代替熱菜),少則16道菜,多則24道菜。這其中雞和魚是必備的,而且必須是整雞、整魚,取“大吉大利”、“年年有余”之意。
我結婚之前,我們一家4口人,都是16道菜,結婚后多了老公和孩子,6個人一直都是20道菜。這才是我們的”團年飯“!一大家人圍著餐桌,邊吃邊聊,要吃2個小時左右。
其實,現在的家庭,人口都比較少,根本吃不了那么多菜,但必須要做那么多,不能偷懶省事。“過年”的氛圍感要足,“年夜飯”是重頭戲。吃不完,剩下才好,這叫“年年有余”。
我在西安已經生活了近20年,這邊的“年夜飯”也是除夕的午飯,而且也是一大桌子菜,尤其重視的是蒸碗。這個蒸碗,除了一個糯米甜飯,其他清一色的都是肉食,而且肉的塊頭都非常大,是名副其實的“大魚大肉”。
那么,我們什么時候吃餃子呢?是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一交替的時候或者大年初一凌晨的時候吃。我們傳統有大年三十晚上要“守歲”的習俗,大家吃著零食,聊著天,看著春節晚會。主婦在廚房準備好餃子皮和餃子餡,端到客廳,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
接近0點鐘聲敲響(交子)的時候,主婦去廚房煮餃子。年三十一整天,大家嘴就沒停過,這時候也根本就不餓,一人也就吃幾個,應個景。所以,這根本就不是一頓飯,更不是“年夜飯”,就是取個“交子”的意思而已。也有的人,晚上睡得早,或者那會兒根本不餓,不想吃,那么,這頓餃子就會推遲到大年初一的凌晨吃。看清楚了,是凌晨,不是早晨,更不是早飯。
為什么要在凌晨吃呢?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大年初一不能睡懶覺,要早早起床放鞭炮,這個鞭炮就是在餃子端上桌的時候放,越早越好(最早的就是半夜子時就吃了餃子,放了鞭炮);第二,傳統習俗年三十晚上包完餃子,要把菜刀、搟面杖這些東西藏起來,初一早上吃完餃子才可以拿出來。不早點吃了餃子,不能讓大家看見菜刀,就沒法做早飯了。
大年初一的早飯,與“團年飯”相比,就要簡單多了。大部分人家是拌幾個涼菜,再炒幾個熱菜,煮一鍋湯,主食就是熱的包子(臘月二十九晚上要蒸一大鍋包子)。比如我家,以前4個人,初一的早飯就是2涼4熱6個菜,現在有6個人,就是4涼4熱8個菜。這里需要注意的是,熱菜也必須有一條整的魚,取“連年有余”之意。(就是大年三十的午飯和大年初一的早飯,各有一條整的魚,叫“連年”有魚)。
大年初一的午餐通常也是6個或者8個菜,主食米飯或者包子隨意。晚餐和早餐差不多,就是比午餐稍微要清爽、簡單一點。
過了大年初一,這“年”就算過完了,飯菜就是比平時的稍微豐盛一點就可以了。如果來了客人,那就根據情況來定,沒有什么特別的講究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