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來跟大家說一下關于健脾祛濕的問題。現在很多年輕人,由于飲食不規律,熬夜睡眠時間不足,以及壓力過大,導致有普遍的濕氣問題。很多年輕患者來看診,伸舌頭一看,大多數都是舌體胖大、有齒痕,這些都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
濕邪產生的緣由
體內濕氣重是水喝太多了嗎?
其實并非如此,體內水濕多,是因為身體運化水液的系統出了問題。
在平時,喝進體內的水,首先通過脾的運化,將需要的水液運輸到身體各部分被機體利用,再把廢棄水液通過膀胱、汗液等排出體外。
如果身體的水液運化系統出現問題,水液不能被正常利用,排泄系統也出問題,此時即使不喝水,也會出現水濕在體內聚集的情況。
濕邪有哪些特點?
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邪大多數情況下還與風、寒、痰、熱等結合在一起,形成風濕、寒濕、濕熱、痰濕等,導致人體出現各種病癥。
由此可見,祛濕根本,在于及早發現。會更加容易健脾調理;發現得晚則需要先消去體內“邪”氣,再健脾。
祛濕鼻祖:苓桂術甘湯
醫圣張仲景很早就對濕氣進行了研究,他有一個祛濕名方:苓桂術甘湯,這也成為了后世祛濕的鼻祖方。
苓桂術甘湯很簡單,四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張仲景書中寫道:“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個方子的重點在溫陽健脾化飲。
此方中,君藥是茯苓,健運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脾胃功能強大,就可以將體內痰飲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小便方式排出去。脾胃強大,痰飲隨氣而降,胸脅脹滿、頭暈目眩癥狀就會消失。
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個溫藥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桂枝為臣藥。桂枝在人體內像太陽,能夠氣化中焦脾胃水濕,讓水濕變成人體可利用的“水蒸氣”和汗液,“水蒸氣”滋潤身體各個器官被利用,汗液隨毛孔排出體外。
方中白術甘溫補虛,苦溫燥濕,在該方中為佐藥,廣泛用于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內生之癥。白術味香,它既能輔助茯苓補氣健脾,也能輔助桂枝燥濕利尿。
炙甘草作為使藥,主要功效是補中益氣,調和諸藥。另外炙甘草在這個方子中還有一個作用——收斂津液,因為方中桂枝、白術藥性比較溫燥,且茯苓利水,為防止體內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這個方子主要圍繞“諸濕腫滿皆屬于脾”的中心:桂枝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白術從脾胃往上走,升發清陽;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濕濁;炙甘草穩固脾胃大本營。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陰有陽,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補有瀉,標本兼顧,配伍嚴謹,藥僅四味,卻有千軍萬馬之聲勢,臨床祛濕療效驚人!
以上內容用于學習參考與探討,如果您有以上類似癥狀,以上方子請勿私自進行嘗試,具體操作如有不懂之處請咨詢專業醫生后再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