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月,國民政府統(tǒng)一全國軍隊編制,向名義上服從中央政府的各省軍閥部隊授予正式番號。包括中央軍在內(nèi),編余而又未被裁撤的師級作戰(zhàn)部隊,一律以“暫編+數(shù)字”編為“暫編xx師”,屬臨時性番號。
這就是“暫編師”的來歷,在國民革命軍中屬于首次設置。
但此例一開,各省軍閥在額定的正式編制以外,為擴充實力私自擴軍,大規(guī)模豢養(yǎng)私兵且都冠以“暫編師”番號,以此欺瞞中央政府。
因此,“暫編師”這一臨時番號不久即被國民政府軍政部廢除。
直至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后,國民政府為應對日本強大的軍力,又重新恢復“暫編師”這一番號設置,目的是為了迅速整合各地方武裝,將其改建為正規(guī)部隊,從而增強中國軍隊實力,進行全面抗戰(zhàn)。
抗戰(zhàn)勝利后,1946年2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召開“整編會議”,將所有“暫編師”的番號全部取消,原部隊要么授予正式番號,要么被就地裁撤。
但僅僅4個月后,國民政府再次恢復“暫編師”番號,并加速擴軍以應對其全面挑起的內(nèi)戰(zhàn)。
至1949年國民黨軍隊敗退臺島,前后一共編成了66個暫編師。
暫編第1師 師長 彭毓斌 (中將)
彭毓斌(1900年—1945年),湖北黃陂人,陸軍中將 。歷任騎兵第1師師長、暫編第1師師長、第34軍軍長、第7集團軍副總司令等職。
1945年10月12日,彭毓斌在上黨戰(zhàn)役中兵敗自殺,終年45歲。
1937年11月,暫編第1師在山西成立,隸屬第2戰(zhàn)區(qū)第23軍戰(zhàn)斗序列,屬閻錫山晉綏軍系統(tǒng)。
1939年,該師首任師長彭毓斌調(diào)離后,由愛國將領(lǐng)續(xù)范亭接任師長一職。
1940年2月,該師轉(zhuǎn)隸實際上由我黨控制的山西新軍,逐漸成為了由我黨領(lǐng)導并實際控制的革命軍隊。
1941年11月,該師正式編入八路軍,隸屬八路軍晉綏軍區(qū)第2軍分區(qū)建制。
暫編第2師 師長 王公遐 (少將)
王公遐 (1903年—1969年),浙江黃巖人,陸軍少將。 歷任憲兵第7團團長、暫編第2師師長、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等職。
1946年4月,中國棉紗大王、面粉大王榮德生在上海被冒充軍警的匪徒綁架,而綁匪使用的牌照為15044的轎車,正是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官處處長王公遐的座車。
此案被稱為民國綁票第一案,王公遐因此牽連其中,被投入南軍陸軍監(jiān)獄。
后該案告破,原來,綁匪之一吳志剛素與王公遐相熟,在王公遐不知情的情況下向其借用車輛實施該案。
王公遐出獄后調(diào)任聯(lián)勤總部第2補給區(qū)副司令。
1948年11月淮海戰(zhàn)役時,國防部調(diào)王公遐赴黃百韜第7兵團任職,王公遐拒絕赴任,遂再次被投入南京陸軍監(jiān)獄。直到南京解放,王公遐才重獲自由。
全國解放后,王公遐在蘇州市第四中學任教,曾任蘇州市政協(xié)委員。
1968年,王公遐逝世,享年66歲。
暫編第3師 師長 劉月亭 (少將)
劉月亭(1900年—1951年),山東鄄城人,陸軍少將。歷任第41軍第118旅旅長、新編第5軍暫編第3師師長等職。
1942年6月,劉月亭在河南林縣被日軍俘獲后投降日偽,出任汪偽第24集團軍暫編第7軍軍長。
抗戰(zhàn)勝利后,劉月亭部被國民黨收編,劉月亭出任國防部暫編第3縱隊副司令兼第7總隊司令。
1947年5月2日,劉月亭在河南湯陰被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俘虜。
1951年,劉月亭在戰(zhàn)俘管理所改造期間,被人舉報在汪偽時期曾多次率部在清鄉(xiāng)、掃蕩時槍殺無辜百姓,殺害新四軍傷員等等罪狀,后經(jīng)政府一一查實。
最終,劉月亭因民憤極大,在鎮(zhèn)反運動中被人民政府處決,歿年51歲。
暫編第4師 師長 康翔
師長康翔,資料不詳。
1939年4月,暫編第4師由冀察地區(qū)保安部隊改建而成,由康翔任師長,編入孫殿英的新編第5軍。
1941年8月,康翔升任副軍長,由王廷瑛接任師長一職。
1943年5月,孫殿英率部投降日軍,新編第5軍及轄下的暫編第3師、暫編第4師均被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撤銷番號。
暫編第5師 師長 戴季韜 (少將)
戴季韜(1891年—1976年),湖南鳳凰人,陸軍少將。歷任新編第34師獨立旅旅長、新編第34師副師長、暫編第6軍暫編第5師師長、第9戰(zhàn)區(qū)桂郴師管區(qū)司令官等職。
1946年9月退役,后投身商界,創(chuàng)辦實業(yè)。
新中國成立后,歷任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湖南省政協(xié)委員等職。
1976年2月,戴季韜因病在長沙逝世,享年85歲。
戴季韜擔任暫編第5師師長時,曾經(jīng)發(fā)生過一件挺有意思的小插曲——
1941年12月,戴季韜升任第9戰(zhàn)區(qū)桂郴師管區(qū)司令官,由郭汝瑰接任師長一職。
郭汝瑰接任前核查賬目,發(fā)現(xiàn)暫編第5師吃空餉的情況非常嚴重,暫編第5師在冊員額7000余人,而實際人數(shù)僅有3000余人。
此時正值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正酣之時,郭汝瑰擔心一旦查處戴季韜貪污,可能會引發(fā)兵變,甚至發(fā)生投敵事件,故而沒有向第9戰(zhàn)區(qū)司令官薛岳舉報此事。
戴季韜感激之余,便將尚未變現(xiàn)還存在私人商號里的百噸大米全部送與郭汝瑰,以此表示感謝。
直到郭汝瑰正式上任后,這才發(fā)現(xiàn)戴季韜不僅吃空餉和侵吞軍糧,他甚至還把多出來的軍裝、被蓋等等軍用物資全部拿去變賣,所得贓款全部被其中飽私囊。
第三次長沙會戰(zhàn)結(jié)束后,郭汝瑰將戴季韜送與的百噸大米套現(xiàn)后,以暫編第5師的名義買了五百畝淤沙地,在洞庭湖邊辦起了一個農(nóng)場和一個織布廠,用來安置因傷致殘的官兵及其家屬。
此舉受到了全師官兵的熱烈擁護,不久后生意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為此,郭汝瑰專門委任了一名副旅長擔任農(nóng)場場長兼織布廠廠長,專職負責經(jīng)營事項。
暫編第6師 師長 龍云飛 (少將)
龍云飛(1886年—1951年),湖南鳳凰人,陸軍少將。原是湘西苗寨青帕苗王,也是擁兵8000余人的“湘西革屯抗日救國軍”總指揮。
龍云飛是湘西最后一位青帕苗王,當年湘西子弟將龍云飛與賀龍并稱“湘西兩條龍”。
1938年,時任湖南省主席的張治中,將該部收編并委任龍云飛為湖南省新編第1旅旅長。
1939年,新編第1旅改建為暫編第6師,龍云飛任師長。該師直屬第9戰(zhàn)區(qū)長官部預備總隊,是第9戰(zhàn)區(qū)戰(zhàn)略預備隊之一。
1949年,第四野戰(zhàn)軍大軍過境,龍云飛本著不戰(zhàn)、不降、不投誠、不起義的“四不原則”,把部隊撤回苗區(qū),讓開大路讓解放軍順利通過。
1950年4月,鳳凰縣人民政府成立,特邀龍云飛出席會議,其拒不參加。
為此,中共鳳凰縣委書記崔強、縣長宋子興分別前往苗寨會見龍云飛,動員其交出部隊并參加政府工作,仍然被其拒絕。
1951年7月,龍云飛父子拒絕人民政府規(guī)勸,率部參加湘西匪亂。
1952年1月,龍云飛兵敗被圍,在都里鄉(xiāng)暴木林山中自殺(另有一說被解放軍剿匪部隊擊斃),歿年65歲。
暫編第7師 師長王作華 (中將)
王作華(1902年—1971年),廣東羅定人,陸軍中將。其故居被云浮市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受保護歷史建筑名單。
王作華歷任第83軍警備旅旅長、第12集團軍暫編第2軍暫編第7師師長、第10集團軍整編第2師師長、徐州“剿總”第一綏靖區(qū)第4軍軍長等職。
1949年1月,王作華率部在江蘇鎮(zhèn)江大港一線擔任長江防線的防守任務。
1949年4月,王作華所部被第三野戰(zhàn)軍在渡江戰(zhàn)役中全殲,王作華只身逃回南京。同年秋,攜全家逃臺。
王作華率部駐守長江防線時曾引發(fā)一場鬧劇,此后一直在國軍領(lǐng)中被引為茶余飯后的笑談——
1949年2月,第一綏靖區(qū)司令官丁治磐中將到王作華的防區(qū)視察防務,當巡至儀征時,見春節(jié)將至卻家家關(guān)門閉戶,景象荒涼,不禁皺起了眉頭。
丁治磐的副官悄悄告訴王作華,說丁司令官愛民如子,平時最愛與老百姓談話,你趕快找些人來見見司令官,讓這些老百姓多夸夸你。
王作華便讓副軍長李子亮去安排,不一會,前邊的一個村子里就涌出了不少老百姓,在保長甲長的帶領(lǐng)下,裝模作樣地打掃起衛(wèi)生,貼起了春聯(lián)。
丁治磐、王作華一行人進入村中一戶人家的院子,丁治磐與這家人聊起了閑天。
丁治磐問這家人,日子過得咋樣?
大人們唯唯諾諾不敢說話,一個小姑娘卻大聲說道,江邊茅棚里住的老總把我們家的棉被拿走了,柴房的門板也搬走了,臨走還把我家的鍋也端走了,說是在村里抓了兩只老母雞,借我家鍋回去燉雞肉吃……”
這下子就尷尬了,王作華的臉脹得通紅,對身邊的副軍長李子亮連聲說道,還沒有打仗你們就這樣亂搞,趕快查清楚,多少錢趕緊賠給人家。
暫編第8師 師長 張君嵩 (中將)
張君嵩(1900年—1948年),廣東合浦人(今屬廣西),陸軍中將。歷任第78師第234旅旅長、第3軍第6師師長、第12集團軍暫編第2軍暫編第8師師長、中央訓練團上海分團軍官總隊長、中將主任等職。
1948年6月,張君嵩調(diào)任廣東第10“清剿”區(qū)司令。
1948年12月19日上午,張君嵩率第10“清剿”區(qū)司令部主要軍官赴遂溪縣城召開“清剿”區(qū)軍事會議,并點名要求點驗保安第10團兵員。
此前,保安第10團團長陳一林一直與我黨南路人民武裝長期保持秘密聯(lián)系,伺機起義。
陳一林突然接到張君嵩要求點驗部隊的命令時不禁起疑,因擔心起義的消息走漏,遂決定提前起義。
張君嵩率第10“清剿”區(qū)司令部的主要軍官們剛剛進入陳一林的防區(qū),保安第10團即對其發(fā)起攻擊,殲其警衛(wèi)連,并將張君嵩等主要軍官當場擊斃。
張君嵩歿年48歲,后被蔣介石特別追授為陸軍上將。
暫編第9師 師長 盧忠良 (中將)
盧忠良(1902年—1988年),甘肅臨夏人,陸軍中將。歷任馬鴻逵部騎兵第2旅旅長、第11集團軍暫編第9師師長、第128軍軍長等職。
1949年9月,盧忠良與國民黨寧夏部隊賀蘭軍軍長馬全良、第11軍軍長馬光宗等聯(lián)名通電起義。
在此期間,還扣押了一架從重慶飛來勸其撤離寧夏的國民黨飛機。
1949年9月22日,盧忠良赴中寧,與解放軍第19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簽訂《和平解決寧夏問題協(xié)議書》,寧夏和平解放。
盧忠良起義后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彭德懷致電嘉獎,囑其對寧夏的金融、糧庫、工礦、學校采取保護措施,勿被國民黨特務破壞。
新中國成立后,盧忠良歷任甘肅省農(nóng)牧廳副廳長、省林業(yè)局局長、甘肅省第四屆、第五屆政協(xié)副主席、第六屆全國政協(xié)常委。
1988年3月28日,盧忠良在蘭州病逝,終年86歲。
暫編第10師 師長 安榮昌 (中將)
安榮昌(1899年—1942年),河南魯山人,陸軍少將。歷任第12軍第3師師長、反蔣聯(lián)軍第8方面軍第2軍副軍長兼第1師師長,其后加入吉鴻昌領(lǐng)導的察哈爾抗日同盟軍。
1934年11月9日,安榮昌與吉鴻昌、任應岐一行人在天津密會時遭國民黨特務抓捕,當時安榮昌正巧入廁,得以脫險。
1936年,安榮昌投傅作義,歷任新編第5旅旅長、暫編第4軍暫編第10師師長。在綏遠抗戰(zhàn)中戰(zhàn)功卓著,升任暫編第3軍副軍長。
1941年8月,安榮昌病逝于綏遠陜壩,年僅43歲。
——因篇幅有限,本篇僅介紹了10位師長,余下的56位師長,將在后續(xù)的文章中逐一介紹。文章持續(xù)更新中,敬請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