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子宮內膜過薄能夠影響子宮內膜的容受性,進而降低女性的胚胎著床率、臨床妊娠率,以及活產率,甚至導致女性不孕不育。目前,針對薄型子宮內膜的治療方式眾多,但療效普遍欠佳,醫學界亟需新技術解決日益嚴重的女性子宮內膜過薄問題。
一、薄型子宮內膜
? 據有關部門的統計,2007年-2020年,我國不孕癥的發病率已經從12%上升到18%,盡管輔助生殖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不孕癥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治療。
? 然而,臨床上妊娠的成功率依然不高,其中一個關鍵的原因是子宮內膜過薄導致子宮的容受性降低,不能維持正常的胚胎著床與妊娠過程。
? 目前,醫學界針對薄型子宮內膜的定義尚未形成共識,但大多數專家會將在黃體中期(排卵后6~10天)或者最大卵泡直徑≥18mm時,子宮內膜的厚度<7mm定義為薄型子宮內膜。
? 育齡期女性的薄型子宮內膜發病率約為2.4%,一旦子宮內膜厚度<7mm,妊娠的成功率就降為11%,遠遠低于30%~40%的平均成功率,這就造成了女性的不孕不育。
? 目前針對薄型子宮內膜的治療仍然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同時,大量的動物或者臨床試驗已經證實了干細胞技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有效改善子宮內膜的厚度以及妊娠過程,這就為薄型子宮內膜不孕癥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
二、國內最新研究成果
? 浙江大學醫學院邵逸夫醫院等聯合團隊在行業期刊StemCell Res Ther上發表了題為Unresponsive thin endometriumcaused by Asherman syndrom treated with umbilical cordmesenchymal stem cells on collagen scaffolds: a pilot study(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治療Asherman綜合征所引發的無反應薄子宮內膜:一項初步研究)的研究成果。
? 該篇研究論文表示,阿什曼綜合征(AS)所引發的薄子宮內膜無反應是子宮不孕的主要原因。同時,當下的治療手段是無效的。該研究旨在評價膠原支架/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這種難治疾病的臨床效果。
? 研究團隊選擇了18名薄子宮內膜無反應的不孕女性,其凍融胚胎移植(胎兒)由于子宮內膜厚度減少(ET ≤ 5.5 mm)而被取消,因而被納入這項前后自身對照前瞻性的研究當中。
? 測試者都進行過子宮鏡檢查以確認沒有子宮內粘連,然后在兩個連續的月經周期中將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到子宮腔內,然后在兩次移植后通過宮腔鏡評估子宮腔。
? 研究團隊在下面的周期中執行fet,隨訪妊娠結局,比較治療前后子宮內膜的厚度、子宮容受性,以及子宮內膜血管生成、增殖與激素反應等。
? 最終的研究結果顯示,16名測試者完成了該項研究,沒有發生跟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臍帶間充質干細胞移植后三個月,平均ET從4.08±0.26mm增加到5.87±0.77mm(P < 0.001)。
? 術后15例測試者當中有3例妊娠,其中2例成功分娩,1例在孕25周時流產,2例無FET的測試者當中有1例移植后自然妊娠并正常分娩。免疫組織化學分析同時顯示微血管密度增加,Ki67、雌激素受體α與孕酮受體表達上調,表明了子宮內膜血管的生成、增殖與對激素的反應得到改善。
? 該項研究結論證實,臍帶間充質干細胞技術是治療AS所引起的無反應薄子宮內膜的有前景與潛力的方法。
三、小結
? 該項研究表明,間充質干細胞不但能夠改善薄型子宮內膜的厚度、促進血管的形成、抑制纖維化,還能夠有效改善薄型子宮內膜不孕癥的妊娠結局,這為薄型子宮內膜的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
? 然而,間充質干細胞存在其來源方面的倫理爭議,并非很多人能夠接受移植外人的間充質干細胞進入子宮,相較之下,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則沒有這方面的憂慮。
? 外泌體由細胞分泌而來,干細胞外泌體即由干細胞分泌出來的直徑在40-100nm之間的囊泡。
? 多項研究表明,來源于不同的組織的外泌體不但具有其特異性蛋白分子,并且包含了其行使功能的關鍵分子。也就是說,間充質干細胞外泌體不但繼承了干細胞的重要作用,還由于其安全性,無倫理爭議等多項特點,具備比干細胞更長遠的應用前景。
注:以上圖文內容來源網絡,僅供學術交流,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