庫里投三分球有好多都是“不講理”的,有機會肯定投,沒機會高興了也投,他就是這樣的風格,用不著按照“是否應該投籃”來要求他。
女籃奧運預選賽上,中國隊輸給法國,很大原因就是法國隊的頭號球星約翰內斯替補出場,上來就是“不講理”的三分球,咣咣連中幾個,一下子打亂了中國隊的陣腳。、
但是——中國隊拿不出這樣的球員。
中國隊也幾乎從來不這樣投籃。
其實回頭想想,男籃也好,女籃也好,如果有一兩個“庫里式”的球員,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用不講理打法飆中幾個投射,是不是就能夠解決了危機?
可惜的是,中國隊出不了庫里。
1、“科班式”教學成雙刃劍,不允許野蠻生長。
中國球員從小接受的是“乖孩子”教育,嚴格按照教練和教程的要求,規規矩矩地練球,不許有自己的“歪門邪道”,因此動作一般都正規,程式幾乎都一樣。
按照籃球戰術,一板一眼,打配合打擋拆跑位置,有機會了才能投,球要傳給有機會的人,這種思想當然沒錯,而且也滲入每個球員的骨子里。
庫里式的打法,其實是每個中國球員在練球時都不可想象的。
外國球員則不同,他們和中國球員的成長環境就不一樣,有時候,是一種“野蠻成長”的環境,他們并不會完全注重規矩和模式。
打個比方,當年休斯頓火箭有個海耶斯,也算是中國球迷的老熟人了,他的罰球是“斷續式”的,姿勢非常怪異,但命中率并不低,因為他從小就是這樣“歪門邪道”成長起來的。
中國隊絕對出不了海耶斯。
籃球訓練,我們并沒有做到“百花齊放”,更多的時候執行的是“千篇一律”。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長庫里,但是如果一個球員有庫里的潛質,那么在千篇一律的教育下,他可能就把潛質消磨沒了。
2、“對抗平衡點”還沒找著。
有個明顯的事實:中國隊球員在國際賽場上很少超水平發揮,多半都是平時打得很好,一出國就不適應了。尤其是高對抗的情況下,以前能投進的,打鐵了,以前能完成的配合,打不出來了。
三分遠投這一項,最明顯,好多人平時挺能投的,為什么一出現對抗,就投不進去了?甚至連投籃的機會都找不著?看中國男籃輸給日本那一場,日本隊左一個三分右一個三分,都快投瘋了,可是中國隊的三分寥寥無幾,差距甚大。
對抗,成為中國籃球的一個痛點。
男籃尤甚。
這事兒很令人頭痛,你動作大了,容易犯規。動作小了,被對方給圍住,那這個平衡點到底在哪兒?
A:“等哨兒”是錯誤的,它會造成球員不習慣對抗。
CBA賽場上有一段時間是流行體毛哨的,使好多隊員養成了這個習慣,只要一做動作,哨子就來了,因此用不著費勁就能得分,久而久之,不習慣對抗了。
近一兩個賽季,鼓勵對抗,裁判的體毛哨少了一些,但從總體上看,改觀并不明顯,吹的不夠或吹得過頭的事反而不少,這也難怪,想讓裁判群體一夜之間進化,難度有點大。
等哨思想,在國際賽場上絕對行不通!
何況沒有幾個裁判會照顧中國隊。
B:對抗訓練還要加強。
庫里怎么訓練?他在投三分的時候,旁邊有人拿著海綿大棒去擊打他的胳膊,模仿對抗,在受到擊打的情況下能夠把球投進,這才叫功夫。
當然不是說球隊就得去買海綿棒……訓練中對標國際先進,這是應該做的,不加強對抗,平時練出十分功夫,出國就變六成。
C:建議引進幾個外國裁判。
外援,已經引進不少了,裁判,沒有。如果能夠引進裁判,讓國際判罰標準進入國內,這對于球員們日后走出國門,是有好處的。
當然,這樣做有點難度,畢竟需要花錢,而且這錢各個俱樂部是不出的,還得CBA公司自己想辦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