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排練的碣石東埔竹馬戲。
正在演出的竹馬戲《昭君和番》。
在汕尾大年初三的非遺過大年巡游中,有這樣一支隊伍,他們或揮舞紙扇,或揮動紅旗,身“騎”竹馬,穿行在汕尾的大街小巷,孩子們圍著這支隊伍,大人們則是紛紛掏出手機,將精彩的非遺表演記錄下來,這是來自陸豐碣石東埔村的市級非遺竹馬戲。
什么是竹馬戲?竹馬戲有哪些表演特色?我們一起走進碣石鎮東埔村一探究竟。
少年“騎”竹馬
非遺代代傳
陸豐碣石歷史悠久,歷來是海防重鎮。隨著人口遷徙,竹馬戲逐漸從福建閩南傳入碣石鎮東埔村,以其原汁原味的唱腔、精彩豐富的劇情深受當地居民喜愛,成為了當地廣為流傳的一種地方小戲。
東埔村的竹馬戲大都是由十二三歲的孩子出演。為何是少年來演,竹馬戲從業者李炳道出了其中的緣由。
“東埔竹馬戲之所以能保留古風古韻傳承至今,離不開我們每代人的努力和學習。”李炳說。
在東埔村,家家戶戶的孩子基本上都會一點竹馬戲,孩子們活潑的天性與竹馬戲擦出了不一樣的火花,年齡稍大一點的會領著村里年紀小的孩子在村中道路上模仿身“騎”竹馬的動作,在游戲中慢慢將竹馬戲的種子播散在孩子們心中。所以在東埔村中,隨便找一兩個孩子,都可以有模有樣地騎兩下。
李炳說,“除了村里孩子們在游戲中傳承外,等他們長到十歲左右,就會到戲班里來學習正式的竹馬戲,教他們的是我們竹馬戲的非遺傳承人,李青師傅。”
李青師傅今年已85歲了,由于竹馬戲的傳承極其嚴格,傳承人本人必須掌握包括前棚演員的演、唱及后棚樂器技藝等全部技能且不能外傳,故一代只有一人,傳承起來難度極大。但即便如此,李師傅還是堅持將自身的本領唱腔傳授給村中的孩子們。
鐘櫟賜、劉梓涵、劉舒桐這三名學員今年正在上中學,從2021年到現在,他們已學習竹馬戲3年,在竹馬戲《昭君和番》中分別飾演藩王、王昭君和國舅王文龍,三人都對竹馬戲有著濃厚的興趣。
鐘櫟賜今年16歲,從小就對竹馬戲耳濡目染。“從我有記憶開始,村里基本上年年都會有竹馬戲的排練和演出,小時候不知道這些是做什么的,只知道很好玩。但慢慢也玩出了感情,而且村里的同齡人基本上都會。”
能出演《昭君和番》中的藩王,鐘櫟賜十分高興。“老師教學時就是我最開心的時候,會努力將師傅所教授的動作、唱詞牢牢記在心中,爭取能將戲本中的那個‘藩王’演活。”
“我在《昭君和番》里的角色是王昭君。”15歲的劉梓涵說。雖然在歷史學習中了解過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但是能夠親身演繹傳承百年的竹馬戲劇目,感受還是很不一樣的。尤其是那古風古韻的唱腔,故事性極強的劇情,往往能將自己帶入到歷史文化中。
劉舒桐今年17歲,他說:“李青爺爺會讓我們分坐在兩邊,他唱一句我們學一句,還會教我們在臺上如何走位,怎樣把戲中的人物演‘活’。在教學中,李青爺爺是很嚴格的,但是又很關心我們的學習和生活狀況。我覺得竹馬戲成為了村中的一條紐帶。”
每當竹馬戲排練演出時,村中的老人小孩都會搬上自家的凳子前來觀賞。老老少少都會哼唱戲中的唱詞段落,竹馬戲就在這樣的氛圍中,口口相傳,融入到東埔村村民的生活中。
一句“哩啰嗹”
唱出百年風韻
陸豐市碣石鎮東埔村竹馬戲,是如今閩南與海陸豐為數不多的尚有完整演出的竹馬戲。相傳于明朝萬歷年間隨先人由福建漳浦移民海豐時帶入,幾百年來仍然保持著原有的曲調、語音,不僅音樂聲腔是福建調,連語言都操漳浦口音。在大約兩個小時的演出中,絕大部分角色的唱段都有“哩啰嗹”三個音,并且每個唱段最后必定是“哩啰嗹”。
在東埔村竹馬戲館的大廳中,整齊排列著一紅八白共九匹竹馬,每一匹都是由村里的師傅們耗時數月、先用竹子編制成型再用各式布匹扎成的,每匹馬的眼睛、嘴巴和頭部都可以動,活靈活現、神采飛揚。
竹馬由前、后兩部分組成,前半部分包括馬頭和馬脖子,后半部分則是馬尾。演出時需演員站在中間,將兩部分前后對接好,一手持韁繩,另一只手揮舞手中扇子、旗幟等道具。單就演出道具使用的竹馬,就與陸豐本地其他的戲劇種類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別具一格、很有特色。
而在一旁的房間里,則擺放著表演竹馬戲時所需的各式樂器。李炳一邊介紹,一邊拿起掛在墻上的竹笛演奏起來。
“這里的簫全部都是按照我們的要求定做的,在外面是買不到的,發音都會不太一樣,吹起來比其他的簫困難許多。”李炳表示,其實現在竹馬戲的唱和演還能學得來,但是目前村子里會演奏的人卻不多了,無論是二胡還是簫,都有著不小的上手難度,需要付出許多耐心與努力。
竹馬戲分為“前棚”和“后棚”。“前棚”為演員,由12-17歲的小孩子組成,“后棚”演奏樂器,主要為成人們參與。后棚通常有10人以上,樂器一般為4支以上的簫、弦、鼓、板、彩鑼、鈸、鑼、空、云鑼等。竹馬戲的教授方式為口傳心授,在東埔村,幾乎人人會唱竹馬戲,但是由于方言變化和限制,唱詞的發音難以記憶。此外,當地不少樂師仍會演唱工尺譜的“弦詩”。
據了解,東埔竹馬戲現今能演出《昭君和番》《八仙》《送子》《賞花》《踏錢鼓》共5出劇目。
演出時則一般分為演和唱兩個部分,演的部分是由演員“騎”著竹馬在舞臺上變換隊形,在此基礎上,結合唱詞部分對劇本故事進行演繹。
幾百年來,每年秋收后的農閑期間,東埔村中的竹馬戲傳人就開始組班排練。竹馬戲在當地主要用于春節期間的“鬧春”以及宗祠神廟的祭祀賽會演出,演出范圍也基本只在周邊村落。近年來,竹馬戲逐步走出東埔村,開始被更多人熟知和喜愛。
竹馬戲演出一般是從大年三十開始,最晚持續到正月十五元宵佳節。在這期間,戲館成員們每天凌晨三點就要起床化妝準備,每天要走4—5個村子,等回到家中就已經是下午五六點了。
本版撰文:李冠宇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訪者提供
文章報道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身騎竹馬 神采飛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