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攻略,說走就走,年后去呼市,是逃離喧囂的悠閑之旅,人皆南向,我等反其道而北,信馬由韁。
龍年初三,原擬與D博士一家奔赴古都洛陽開封,后得通告,各景區均人滿為患。即刻取消預訂酒店,轉而在呼市順利訂到房間,并如意地買到往返機票,人均用度不足千元。
空中行走不足一小時,白塔機場已在眼前。
呼市機場何以白塔為名?塔何以成為此行之主線?一切皆是自然而然,且容后文交代。
酒店訂于大召寺旁,可徒步而至。次日一早,食燒麥、飲奶茶畢,即虔誠請香,拜謁大召古寺。
“召”即寺也,或以“召”為蒙語譯音,或以為藏語譯音,因蒙語“寺廟”稱作“斯木”也。更有趣者,國中僅有蒙西鄂爾多斯和土默特地區稱寺廟為“召”。呼市人常言:“八大召,七小召,七十二個綿綿召”,可見當年寺召林立盛況。大召占地廣闊,誠為各召之首。
“大召”即大廟,明萬歷年始建,初名弘慈寺,清初毀而重建,改無量寺。
大召廣場塑銅像者,名阿勒坦汗,土默特蒙古部主,為呼市奠基人,亦大召之初建者。
呼和浩特,蒙語意為“青色之城”,緣自于阿勒坦汗在此筑城,所用青石皆采自大青山,故遠眺其城,呈現一片青色。地理課嘗聞“青城”之名,但久不知其所以然。外出行腳,不懂即問,答案隨遇而得,頓解當年困惑,也是旅途一件快事。
大召確有草原第一寺院之氣魄,殿宇樓堂,森嚴巍峨,雕塑及壁畫薈萃,俱大有可觀。
其山門一匾曰“九邊第一泉”,因召前玉泉名重塞上,玉泉區即源于此。碑文記載:“其性輕而清,其味甘而美”,沏茶清香,善能明目養神,消暑祛疾。嗜茶多年,每聞有名泉,即欣然汲水試茶,不辭勞頓,惜此泉今已干涸,環繞一周,悵然而已。
泉之西北,有釋迦八塔東西橫列,漢白玉質,塔中有龕,寶頂鎏金,熠熠生輝。
何為八塔?僧家謂代表釋迦如來之八種功德。
于塔前流連拍攝,微風輕起,經幡搖曳,藍天為底,深邃無際,白云若帶,去留無意。大召廣場之喧囂恍然不存,沉迷其中,竟忘轉塔。
與大召一路之隔,即席力圖召。“席力圖”蒙語意為“首席”或“法座”,漢名為延壽寺,始建于明萬歷。
山門有匾“陰山古剎”,筆力雄健。寺院坐北向南,其遠處橫亙以絕北天者,即陰山也。
寺內大殿東側有塔,漢白玉質,名長壽塔,覆缽式,通高五丈。塔肩雕刻五彩纓絡花飾,色調鮮明。
沿石級登上塔臺,轉塔三周,默念六字大明咒。
曾于天臺山國清寺轉繞隋塔,似塔心大有引力,步履輕盈,心念清明,歡喜自在,今亦如是。
召前廣場西側有雕像,象上有猴,猴上有兔,兔上復有鳥,不解其意。
一事不知以為恥。同行D博士口頭禪也,遂查之:“如仏說過去世,有象猴兔鳥相友善。誓行十善,修和敬法。時在大樹下,鳥謂此樹之種是我銜至,兔謂我見其萌芽,猴謂我曾升其巔,象謂我來樹已成蔭矣。依次為長幼,出則象負猴,猴負兔,兔載鳥而行。國中和祥豐穰安樂,國王臣民各以為己功,爭莫決。有習禪老人,為彌陀化身。為說此事,國人往伺之,果見四物層負而行。仏說此象阿難,猴目連是也,兔舍利弗是,鳥即我是也。藏人僧俗,皆圖此事懸掛以為吉祥……”
其說出自《定道資糧》,記之于此。
翌日,往惱包村,“惱包”即蒙語“敖包”之意,謂“石頭堆積之小山”。民歌《敖包相會》,人所耳熟能詳者也。
惱包村斐然成名,因文旅產業勃興,年創收逾十億。今春策劃大型廟會,諸般雜技紛呈,又有舞獅、游神等傳統年俗上演,晝覽空中飛龍,夜觀鐵花焰火,游人如織。
惱包村居陰山南麓,放眼四望,莽然無際者,即敕勒川。“天似穹廬,籠蓋四野”,若得星斗滿天,觀感最佳。此冬日,惟見平蕪千里,朔風勁吹。
第三日,行止未定。青冢似離酒店不遠,不足十公里,昭君故事流傳千年,前人多有留題,亦向往之。然D博士提議,有國內最大仏塔者,僅三兩公里,步行可達,另有五塔寺亦僅半小時行程,可一并參謁,于是更喜。
轉過街角,驀然見其塔巍然立于藍天之下,直似一柱擎天,驚喜贊嘆。
塔名寶爾汗,通高八十余米,金剛座,通體皆白,比之五臺山大白塔尚高數米。
藏傳仏塔喜用白色,象征吉祥與純潔。和風麗日,天空廣澈,寶塔愈見莊嚴肅穆。
塔由四川色達喇榮五明仏學院副院長龍多活仏親自主持選址、設計、裝藏并開光,活仏贊嘆此塔為世間第一。
時轉塔者有百十人,盡然止語,有師父多人亦在其中,捻珠持咒,不疾不徐。
匯入人流,右繞轉塔三周,默頌六字大明咒。
如何如法轉塔?有何功德?
《密集金剛》云:“諸仏之住處,宮殿乃仏塔。”《根本律釋》云:“仏塔即法身。”
《右繞仏塔功德經》云:“一切諸天龍,夜叉鬼神等,皆親近供養,斯由右繞塔。”《無量壽經》云:“稽首仏足,右繞三匝。”
如是為繞塔之法。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右繞仏塔或者禮拜供養,當得菩提授記,一切宿罪悉皆消滅,若有人犯五無間罪,若立塔影下,或觸塔身,其罪業俱得滅除。《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云:“乃至應墮阿鼻地獄者,若于此塔一禮拜、一轉繞,彼等皆能得以解脫。”
經籍所言,轉塔可免受無妄,滅罪解脫,其功德如此殊勝。高僧更有言,轉繞與建造佛塔功德等同。
繞塔畢,當回向于一切眾生獲得成就,始得圓滿。
其時,塔下坐一乞婦,殘疾甚重,隨仏號聲鞠躬不止。轉塔之后,念其既生為人,命運何以如此乖舛,何等果報如此酷烈?
薄施數元,當下心安。
施奉之事,既已做畢,便成過去,再與我無干。
仏塔之北,即觀音寺,“漢仏廟之首”,清代漢傳仏寺,保存完整,三重檐圓通寶殿及大雄寶殿,飛檐翹角,氣勢弘大。
出寺經史家巷,復向東北,行不久即至五塔寺。
明永樂年間敕建真覺寺,清雍正十年,賜名“慈燈寺”,寺院格局仿金剛曼陀羅壇城。因寺有著名金剛座舍利寶塔,通高五丈余,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俗稱五塔寺。
舍利塔始建于雍正,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布滿雕刻,僅浮雕仏像就達一千五百六十尊,極精細。有記載其仏像與經文本為鎦金,惜數百年風雨剝蝕,其輝煌絢爛漸歸于平淡,今唯磚石本色矣。
寺院幽靜,游人稀少。
塔內不得進入,其蒙古天文圖石刻,遠窺而已。
但得遇此塔,且能轉繞三周,三生之幸,于愿已足。
告別呼市,復念其機場白塔之名,查詢百度,始知此地另有遼塔,位于機場東南,八角七級,高五十余米,因磚木遍涂白堊土,故稱“白塔”。
資料圖片
寶塔與周邊山光水色銀粼映輝,遂成呼市勝景之“白塔聳光”。若能登塔,定可飽覽塞上無限風光。
車近機場,即向東南遠眺,始終未見白塔真容,此行小憾也。
余生無短長,一念際入一切劫,于此形壽,呼市自當重來,白塔則留待有緣之日尋訪可也。
(二月二十九日草成于太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